
见证新优质聆听学者声.doc
11页见证新优质 聆听学者声 肥东县古城中学 张冰 关键词:学习考察 新优质学校 绿色指标 学校文化 专业发展 2014年4月28日—5月4日,在肥东县教体局吴局长等领导的带领下,肥东县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以及肥东县新优质学校创建相关学校校长一行44人,来到上海进行为期七天的考察学习,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这短短的一周时间里,我的收获很大这次外出学习,应该说首先给我的是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其次是观念上的极大影响,和心灵上的无比的震撼作为一名教育人,我感到中国基础教育的希望在上海,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在上海,我也切身感受到上海基础教育的魅力,上到上海市教育局,下到校长老师,每一个教育人都在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真正教育考察中,一看(看学校环境)、二听(听汇报课,听学校领导的介绍),三研讨,(于校长专家互动)下面我把这次肥东县教育家培养工程外出考察学习的的一些情况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一、考察学校概况: 这次考察了上海四所学校,第一天(4.28)考察的两所学校是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基地附中和上海市平南小学,第三天(4.30)考察的是上海市洛川学校和上海市柳营路小学。
都是办学水准在上海一流、国内先进的学校都是首批获得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称号的学校 基地附中创建于1996年,公办初级中学,现有16个班级学校目前是“闵行区文明单位”、 “闵行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协会会员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闵行区花园单位” 2008年12月,该校常荣幸地被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确定为“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中学数学学习自适应测试研究实验测试点”(上海市仅有的两所测试点之一),校长张忆 参观基地附中,该校的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和数学思维创新实验室很有特色,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附属中学“ROBOSTAR”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建设及实践运用研讨会暨校本教材《我们的ROBOT——走进机器人世界》在上海市教委中小学创新实验室案例的征集活动中,基地附中的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和数学思维创新实验室也成功入选 2011年,它即入围首批25所“新优质”学校,很难想象,5年多前,地处闵行莘庄地区的基地附中还面临被撤并的危机,初高中分离前夕教学质量掉至倒数,教师人心不稳,学生自卑压抑,口碑急转而下即便就在家门口,家长宁愿舍近求远另外择校。
改变发生在张忆接任初中部校长之后,学校接连完成了人事制度调整、教育教学改革、课程研究优化,依托机器人实验室在全校普及创新教育,寻找到了适应这样一所学校、适合这样一批学生、贴近需求特质的路径,书写了属于基地附中的成长手册 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给基地附中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潜能、满足探索欲和创造欲的平台,让他们找到了自信 俗话说,习惯决定成败!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基地附中确立了“以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为此,该校在抓学生学习规范和行为规范方面下了大力气:在严格日常规范的基础上,他们出台了“基地附中学生作业规范”、“基地附中学生一日常规”等系列措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2008年11月区教育教学综合督导中,他们学校正确的管理思路,有力的执行力度得到专家领导的大力赞扬;该校学生健康良好的精神面貌,教师们团结一心的敬业精神、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职业精神和对学校前景的满怀信心得到了专家、领导的充分肯定走进基地附中校园,教室里朗朗的书声、操场上欢快的身影、食堂里安静的就餐秩序,会让你感觉文明、健康的行为学习、生活习惯正引领孩子们走向成功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知书达理”的人生境界正在孩子们心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学校主要特色,学校每年一度的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和爱心义卖会、新年联欢会等活动都是展示学生个性特长、丰富学生内涵的舞台和良机,同时这些活动也为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作为闵行区为数不多的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之一,他们的校合唱队、小乐队、舞蹈队、皮影戏等艺术团队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才,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扎实基础他们的科技特色机器人项目曾在区、市乃至国家级比赛中获得100多个奖项 他们的区艺术特色项目“中国结”在闵行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校长张忆说基地附中的学生人人都会编织中国结,各年级都有中国结编织的“专业技术人才” 这些“专业技术人才”编织义卖、编织表演、下社区带徒弟、上舞台展才艺,这一项目的开展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今年12月该校被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学课程部批准为“中学数学学习自适应测试”实验测试点这一实验必将成为学校改进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增长点基于这一因素,该校拟在学生、家长自愿的前提下开办一个“数学自适应测试”培训班,给有数学学习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开辟一片天地,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实现他们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信成长的目标。
平南小学,平民小学的优质之路 平南小学创建于1996年,学校现有教职工50人,19个教学班学校校长叫张晓娟最初的平南小学是一所合并的郊区小学,没有可供挑选的生源,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1996年初建校时在闵行区教育局的常规督导评价中一半指标不合格;学生学业水平质量抽查则处于垫底位置 而今,这所小学早已是闵行区数得着的知名小学、上海市新优质学校许多原来到地段以外择校的孩子回流进来,更有地段外学生慕名而来从200人到近千人,被学生家长们誉为家门口的好学校,家长们说孩子很开心来到平南小学,专家曾这样说平南小学10多年的跨越也成为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见证校长张晓娟说她来到曾经不达标的平南小学已经13年了,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 平南小学的校园面积不大,但环境优雅,温馨,充满文化艺术气息,深入课堂,各个班级学习内容不一样,有学习书法的,有学习音乐的,有学习象棋的,有的在练习电视排练节目的,应有尽有,这简直就是一所文化艺术学校呀,孩子们学习轻松而快乐而且学校每学期还根据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整,特色优化 他们的办学宗旨:“创学校艺术教育特色,提升师生文化的品位;树‘零缺陷’服务品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校少先队为“全国红旗大队”、学校现为“十五”期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教改先进实验学校、上海市艺术特色学校(泥塑、口琴为艺术特色项目)、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市花园单位、上海市读书读报先进校、区文明单位、区“十五”校本培训先进校、“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试点校、“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校在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首届学校文化建设展评”中,学校获“全国学校文化建设金奖”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为A等二级 “从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逐渐融入到都市生活中”张晓娟这样说,这里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因此特别有必要从细节上给每位学生以温馨的人文关怀 走进平南小学,就会发现这里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 洗手面盆——每间教室都在墙角设置了一个漂亮的洗手面盆,休息时学生们可随时洗手洗脸;电铃——每个班级都在门口安装了电铃,学生在课间遇有突发紧急情况就可以立即向办公室的老师呼救 “一所具备良好的公平教育制度的学校,其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应尽可能地创设一切条件,让每个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教育服务应该是没有缺憾的这已成为平南老师们的追求 学校以“爱满平南,一个都不能少”和“和谐发展,一样也不能放”的“零缺陷”服务质量理念和管理模式,着力使相对弱势的农民工子女得到充分的关爱与指导,共享公平的教育。
平南的孩子有不少家境困难,家长学历层次不高,社会资源匮乏学校在家校互动过程中生成了“妈咪课堂”和“给力老爸”,并通过分享“妈咪”和“给力老爸”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尽一切所能创设服务平台,通过家校互动的形式让更多学生共享,将“家庭文化素养”培育得更开放、更温暖 每逢双休日,学校各个班级的家委会成员、家庭志愿者组建乒乓社团,开展健身活动;成立围棋坊,开展家庭围棋大赛;带领学生到体育公园、上海书城……正是在这些活动中,许多外地家庭的孩子不知不觉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融入到上海的城市文化中,家长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眼界开始开阔了、思维活跃了、性格开朗了、行为习惯也改变了,孩子们正成长为“乐群、有恒、不怕困难”的现代人 口琴是平南小学每个孩子的必备之物,学生毕业时都能吹奏二十以上的口琴曲子他们的口琴表演一次次感动走进这所学校的人们 学校程遥老师的口琴课远近闻名程遥坚持了9年,在一节节器乐进课堂的修炼中,成长为名师他说“我们要做家长做不到的事情,补充普通家庭无法给予的经历,充实学生的校内外生活,给他们的成长积蓄自信的力量 他们邀请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上海市棋院的老师来平南小学现场讲学,现在的平南小学建立了网球、围棋等特色课程,开设了27项校本拓展课程。
“把每个孩子教好!”1999年,当张小娟成为平南小学校长时,她向教师们发出倡议学校要求班主任做到“200%的家访率”;教师要关注每一个个体,提供“特需服务”;各学科教师都要琢磨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如今,学校每周都有各种教研活动,名师指引,团队合作,一位位名师又从这里成长 这是最接近教育本质、最接近育人本源的学校的发展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概念上改变薄弱学校的意义所在,这更是一次前沿探索的实践智慧——学校的指向是全面而绿色的质量,是对每一个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健康成长进步的轨迹 张晓娟最后说,窘迫的日子过去了,现在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学校办好能够把这些孩子培养好,让他们接近和融入城市文明,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我们这次参观的洛川学校是上海市普陀区一所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跨越式发展的公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在以“开发潜能、张扬个性,走进信息化创新的美好人生”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以办现代化的学校为发展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为特色,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和深入的应用为突破口,以基于校园网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为载体,努力构建信息化创新的美好校园,有效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创造地开发,教师教育智慧的鲜明地张扬,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的发展。
校长刘爱武 教育教学多方位的信息化整合加快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同时也成为学校办学最大的特色 我们这次参观的最后一所学校是虹口区柳营路小学也是上海市43所新优质学校之一校长虞敏丽 上海市自2010年秋季起已实现随迁子女百分之百接受免费义务教育2011年秋季,该市一年级小学生已经出现随迁子女和户籍子女人数“倒挂现象”——随迁子女比例达到51%目前,该市70%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而大量接纳他们的便是像虹口区柳营路小学一样一批原先生源条件一般的学校 如何为这类孩子提供优质教育?如何帮他们适应大城市的学习生活?虹口区柳营路小学是上海市唯一百分之百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从2005年起,该校开始实施“适应性教育”用他们的口号就是“主动适应”,这所学校的老师们认为,要真正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有所成,“就必须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目前,上海市有43所学校成为项目组推进的“新优质”学校它们有着共同特质:不挑生源、不争排名、不聚资源它们拥有相同的“转型”方向——以“全纳性”的态度,负责任地接纳每位就近入学儿童,促进每个孩子良好成长 像柳营路小学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走向优质的轨迹,为肥东县农村薄弱学校提供启发与借鉴。
* 震撼心灵的家访 200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