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第三章.doc
14页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第三章 第三章 当代散文 一、六十年代初散文的繁荣:新时期“问题报告文学”的兴旺 1、“散文年”——六十年代抒情散文(识记次重点) 2、报告文学(识记重点)3、杂文的代表作家、作品(识记一般)7、系统地、全面地认识六十年代初散文的繁荣应用重点) 60年代初期,散文创作相当活跃在报告文学方面,涌现了一批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优秀作品郭超人的《英雄登上地球之颠》记述了中国登山队员征服珠穆朗玛蜂的战斗,表现了中华民族无高不可登攀的革命精神;郭光的《英雄的列车》和《中国青年报》记者集体采写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始》分别报道了被洪水包围的一列特别快车和平陆县61个民工中毒的事件,歌颂了在社会主义国土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精神;魏钢焰的《红桃是怎么开的?》、甄为民的《毛主席的好战土——雷锋》反映了劳动模范赵梦桃、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活着就是为了革命”、“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穆青等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歌颂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胜自然灾害,鞠躬尽瘁的感人事迹;徐迟的《祁连山下》记述了画家常书鸿对敦煌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探索;巴金、茹志鹃等写的《手》报道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断手再植成功的奇迹。
邢燕子、徐学惠、斯霞、耿长锁、郝建秀、龙梅、玉荣以及南京路上好八连等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都得到了反映此时的报告文学,己作为—种独立的文体,开始从散文中脱颖而出 60年代初,杂文也曾一度活跃,作家们努力冲破“禁区”,开拓言路,通过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臧否善恶等形式,来抨击阻碍社会主义前进的人情事物邓拓的《燕山夜话》、吴南星的《三家村札记》,以及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 等人撰写的《长短录》便是当时杂文的结晶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评论时政、批评邪气,显露了杂文的锋芒作者们妙思如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字精练,语言明快,深人浅出,颇有文采 文艺性散文在60年代初期出现了第二次浪潮作家群起,佳作迭出杨朔的《茶花赋》、《荔枝蜜》、《雪浪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红玛瑙》、《平明小札》,秦牧的《土地》、《花城》、《古战场春晓》等佳作使人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冰心的《樱花赞》、巴金的《从德仓带回的照片》都以中日人民的深挚友情荡人心扉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歌声》、《菜园小记》都是延安精神的颂歌;魏钢焰的《船夫曲》通过对20年前“黄河船夫曲”的追记,联系1961年元旦农村青年志愿随老书记支援后进队的现实,奏出了革命者继往开来的新乐章。
这些面对三年经济困难,发扬延安精神,继承艰苦奋斗传统的篇章,启人奋进!方纪的《挥手之间》记述了在历史的重要关头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延安人民热烈欢送的场面,表现了领袖与人民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此外,像陈残云的《沙田水秀》、韩少华的《序曲》、严阵的《牡丹园记》、黄秋耘的《中秋节的晚餐》、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翦伯赞的《内蒙访古》、艾煊的《碧螺春讯》、李广田的《花潮》、峻青的《秋色赋》、曹靖华的《亿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周立波的《韶山的节日》等均后上乘之作,显示了散文艺术水平的明显提高一批中年作家日趋成熟,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如杨朔散文的诗意美,刘白羽散文的壮丽华美,秦牧散文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融合,都使他们卓然独立,不同凡响菡子的清秀细腻、碧野的明丽照人、华山的雄浑壮美、陈残云的清新灵秀、峻青的苍劲高远、郭风的意境幽远、李若冰的粗犷严峻……一些老作家如叶圣陶、曹靖华、冰心、巴金、吴伯萧等的作品达到了炉火纯育青的境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这个时期的散文取得了巨大成就 4、新时期“问题报告文学”的代表作(识记一般) 5、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成就——主要作家及代表作(识记次重点) 徐迟(1914—1996),原名徐商寿,浙江吴兴人。
30年代中期开始写诗和散文,著有诗集《二十岁人》、《最强音》,散文集《美文集》,小说集《狂欢之夜》,除创作外,译著也颇丰建国后,他游历甚广,写作勤奋,先后出版了报告文学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集《战争进步》、《美丽、神奇、丰富》、《共和国之歌》等 1977年5月,徐迟写了“报告”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的《石油头》,同年9月,发表了里程碑式的作品《歌德巴赫猜想》,奠定了他在当代报告文学领域中的独特地位此后他又写了《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涡漩中》等作品,并于1978年连同《向着二十一世纪》和修改后的祁连山下》一起收入报告文学集《歌德巴赫猜想》之后,又陆续写出了较有影响的《结晶》、《形天舞干戚》等作品 黄宗英,著名演员兼作家原籍浙江瑞安,1925年生于北平1963至1964年发表报告文学作品《特别的姑娘》、《小丫扛大旗》、《新潘伯》,颇受好评进入新时期,她的报告文学创作取得显著的成绩,先后发表了《美丽的眼睛》、《星》、《大雁情》、《固氮蓝藻》、《八面来风》、《超过太平间》、《桔》、《小木屋》等,其中《大雁倩》、《桔》、小木屋》等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柯岩,原籍广东南海,1929年生于河南郑州。
1956年起专门从事儿童诗、儿童剧的创作粉碎“四人帮”后,柯岩的创作进人了新阶段,著有诗款《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的爷爷》、《请允许……》,报告文学《船长》、《特邀代表》、《美的追求者》、《奇异的书简》、《追追赶太阳的人》、《癌症≠死亡》等其中《船长》、《特邀代表》、《癌症≠死亡》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陈祖芬,1943年出生于上海,1979年开始报告文学创作,发表处女作《她创造时间》之后接连又发表了《祖国高于一切》、《活力》、《生命》、《中国牌知识分子》、《朝圣者与富翁》、《一个成功者的自述》、《共产党人》、《太阳从这里升起》、《催人复苏的事业》、《描战与机会》等40余篇作品其中,《祖国高于一切》、《共产党人》、《催人复苏的事业》、《理论狂人》分别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有《陈祖芬报告文学一集》、《陈祖芬报告文学二集》、《青春的证明》等 钱钢1953年生于浙江杭州,1979年后调《解放军报》任记者,并开始了报告文学的创作,其中《“蓝军司令”》、《奔涌的潮头》、《唐山大地震》分别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己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有《“蓝军司令”》、《唐山大地震》等 李延国,1943年生于山东牟平。
1980年开始报告文学创作其中《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在这片国土上》、《中国农民大趋势》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已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有《在这片国土上》、《虎年通缉令》 刘亚洲,1952年生,安徽宿县入1975年开始小说和报告文学的创作,主要报告文学作品有《黄植诚少校》、《海水下面是泥土》,《恶魔导演的战争》、《将军的泪》、《二十个中国人在1976年》等其中《恶魔导演的战争》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报告文学集有《恶魔导演的战争》等 乔迈,1937年生于吉林海龙,1977年开始创作报告文学,至今,已发表作品近60篇,其中《三门李轶闻》、《希望在燃烧》等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乔迈的报告文学集有《三门李轶闻》、《爱之外》等 贾鲁生,1950年生于山东曲阜1980年后开始报告文学的创作,80年代中期渐入创作旺期,接连发表了《未能走出磨房的厂长》、《亚细亚怪圈》、《丐帮漂流记》、《中国西部大监狱》、《远离狼群的悲哀》、《阴间、阳间》、《干古荒坟》、《性别悲剧》、《台湾海峡》等近20篇中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作品有《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与王光明合作) 胡平,1949年出生,1982年开始创作报告文学,已发表了近40篇作品,其中《在人的另一个世界》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他的许多作品是与张胜友合作采写的 真正奠定胡平报告文学独特地位的是他那集中发表的“四大”作品,即《历史沉思录——红卫兵大串连纪实》、《东方大爆炸——中国人口问题面面观》、《世界大串联——中国出国潮纪实》、《神州大拼搏——知识分子评聘职称印象录》这些作品都以宏观的构思、全方位的取材,笔触生活热点和难点,视涉社会敏感问题或写红卫兵现象,破译出这场运动只能是现代迷信和专制的产物,红卫兵也只能是些过早被特定历史推上政治舞台的普通人;或写人口爆炸,呈示出人口数量质量、生态心态的不平衡,揭示出控制人口其实是人类面对地球所作的赎罪式的选择;或写浩荡的出国潮,刻划出龙的传人们的现实困惑和深层心理,反映人才流失和无端内耗的严重性;或写职称竞争,暴露了知识者在利益问题上敢于“刺刀见红”的卑劣行为,表现了他们既可怜又可悲的尴尬处境,对此,胡平立足于辩证理性和学术思维,发前人之未发,在诸多叠台交织的生活表相下面鞭辟入里地分析出现实与历史的不和谐及其时代综合症,令人慨叹不已 6、徐迟报告文学专题(理解重点)8、陈景润人物形象分析应用重点) 徐迟(1914—1996),原名徐商寿,浙江吴兴人30年代中期开始写诗和散文,著有诗集《二十岁人》、《最强音》,散文集《美文集》,小说集《狂欢之夜》,除创作外,译著也颇丰。
建国后,他游历甚广,写作勤奋,先后出版了报告文学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诗集《战争进步》、《美丽、神奇、丰富》、《共和国之歌》等 1977年5月,徐迟写了“报告”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的《石油头》,同年9月,发表了里程碑式的作品《歌德巴赫猜想》,奠定了他在当代报告文学领域中的独特地位此后他又写了《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祸游中》等作品,并于1978年连同《向着二十一世纪》和修改后的 祁连山下》一起收入报告文学集《歌德巴赫猜想》之后,又陆续写出了较有影响的《结晶》、《形天舞干戚》等作品 徐迟是一个阅历丰厚、学兼中西的作家新旧时代的生活对比和心理反差,铸成了他艺术生命的内在个性从旧时代的忧郁、寂寞、哀伤,一变而为五六十年代的真挚、乐观、瑰丽,再变而为新时期的深邃、睿智、博大,他始终俯伏在时代的胸膛上,窃听着人民的心声,把个人的真实情怀和主观的艺术意趣侵涡于生活的涡流,从而提取出充满诗意与悟性的生命结晶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这样一种融作者意理才情和时代气脉流韵于一体的玲珑剔透的艺术晶体 在历史与现实的冲撞面前,徐迟以其诗人的多情和学者的明哲,跨越时代的溪涧,大胆抛弃陈旧的观念,勇敢闯入神奇深奥的科学王国,率先为报告文学开拓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弘扬科学的尊严、推崇知识的力量,为献身事业的科学家立传,为社会更趋现代化而呐喊,是徐迟这时期创作的主旋律在《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结晶》等作品中,徐迟以诚挚的心灵去感受科学家的欣喜和苦恼,以严峻的事实去显示知识分子长期来所遭受的冷漠、歧视、扭曲相摧残,披露了历史的畸变和荒谬,高度评价了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和献身精神、有力地改变了他们的历史形象,引发了社会对知识分子现实境遇的极大关注徐迟这时期写的一系列“科学诗篇”,不仅是他创作道路上的新突破,也是我国报告文学的新开拓: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形象辉煌地出现在新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同时也表现一向乏人问津的自然科学领域,对报告文学来说也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 作为科学与知识的人格化代表,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形象便自然在徐迟创作中凸现了他们或徜徉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或迷恋于新华夏海的褶皱构造,或探寻于生化遗传的合或晶体,或钟情于敦煌洞窟的古画佛像等在这些人物中,数学家陈景润的形象最为动人陈景润是一个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体弱多病的“畸零人”、“丑小鸭”,他过分敏感,过于早熟,对生活无所知也无所求,然而命运并不特别怜爱他,他的生活中曾发生过许多“可怕的滑坠”,误解、歧视、诽谤、扭曲,始终像影子一般缠绕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