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京剧母体艺术 ——安庆调·潜山弹腔再探.doc
6页谈京剧母体艺术 ——安庆调·潜山弹腔再探=“news_bd”> 京剧形成一般认为发生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帝王之都北京,由进京且留驻的民间戏曲以及传统戏曲荟萃而成,以老生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领军的一代名伶,为熔创京剧立下了不朽之功,其中尤以安庆潜山人程长庚艺术生涯最久,影响最大!正如叶德辉在重刊《秦云撷英小谱》序中所云:咸、同之交,徽人程长庚于湖广调中精求所以调声运气之法,一唱三叹,听之使人荡气娱神,世称‘京二簧’故世人称他为京剧鼻祖 由于京剧的形成与皮簧声腔的这种渊源关系,故京剧也称皮簧或京二簧谈到北平的皮簧,其来源何处?多年来学界探讨纷争不息,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即北方奎派的京腔,安徽的徽调,湖北的汉调其中最中坚、最主流的是徽班演唱的徽调皮簧 一、徽调原本是弹腔 大约从乾隆年间到嘉道年间,徽班进京所唱皮簧,亦名徽调早在1915年,王梦生在《梨园佳话》中就明言:徽调者,‘皮黄’是也;徽人至京者,以多艺名,出鄂人上,且多变换音节之处,故以‘徽调’称成书稍后的《清稗类钞》以及《歌场识小录》几乎一致性地认为,徽调初流行于皖鄂间,咸丰初年,皖人程长庚挟技入京都,师其法而变通之,每一登台,万人空巷,‘二簧’因以大昌。
四大徽班亦于以成立,徽调之名,即自此始也正因如此,徽班亦号称二簧班,程长庚之前的三庆班主高朗亭亦被誉为二簧之耆宿 据此可知,程长庚创立京剧之初,所谓熔昆弋声容于皮簧中之皮簧,即为徽调,因奉二簧音节为圭臬,故徽调也称二簧这与早在乾隆末年(1795)即成书的《扬州画舫录》所云安庆花部、安庆二簧是一脉相承的那么,程长庚入京之初,从安徽老家带去的老徽调具体是什么面目呢?非常荣幸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编写地方志过程中,安徽戏曲音乐工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在安庆地区的潜山县及相邻的岳西县等大别山区,发掘出一种被称作弹腔的皮黄腔,根据艺人口碑认为它是清代徽戏遗脉,俗称为‘老徽调’,现已将它正式称作安庆弹腔或潜山弹腔安庆潜山弹腔包括西皮、二簧两大腔系,这与流行于湖广旧地湖南以及广西等地的一些剧种中至今仍将西皮、二簧合称为弹腔之习惯不谋而合潜山弹腔诞生之地属皖鄂交界处——皖西南天柱山腹地,至今尚有传承史资料的一些弹腔班社均坐落于今潜山与岳西二县交界的山区,而岳西县建立于1936年,此前即弹腔产生的清代,这一带山区均属潜山县域,按照戏曲冠名以缘生地与历史状况为据的原则,故学界与民间皆称之为潜山弹腔。
安庆一方为古皖国根基地,历来以皖山皖水为地理标志,潜山弹腔为什么被称为老徽调,而不称老皖调呢?有一种观点认为,所名之为徽调者,意在徽字有美好之意,并以《贺后骂殿》唱词中的崇上徽号容是不容为例,从徽号即为美好的封号中,引申出程长庚所唱纯用徽音即美好的共鸣声音,相似于而今的美声唱法,笔者对此恕不赞同首先,京剧史上历来有徽调与汉调并称或对举的惯例,其旨重在地域之分别,而非优劣高下之比较中国社科院专家么书仪指出:最早进京的徽班‘三庆徽’、‘四庆徽’、‘五庆徽’,班名上显而易见地带着地域标识,以与‘扬班’(扬州戏班)‘昆部’相区别早年刘豁公也有言在先:伶以皖音度之,则称‘徽调’,易以鄂音,即‘汉调’矣其次,现存的清代、民国戏曲资料中,凡冠徽而名之为徽人、徽音、徽调、徽腔、徽部、徽班者比比皆是,他们之间必有内在联系,不能孤立解读之,这一连串的冠名,显然包含地域概念在内例如:王梦生在《梨园佳话》中多次提到(程)长庚,徽人,其时纯用徽音;张肖伧《菊部丛谭》中也言明四箴堂主人程长庚徽人;而差不多同时代的刘豁公在《戏剧大观》中则称:程长庚,皖人;天亶在《戏杂志》上亦称程长庚为皖人徽、皖并用是当时标明安徽人身份籍贯的常例。
众所周知,安徽在明代与江苏、上海等地区同属南直隶,后同属江南省,直到清代康熙六年即1667年才将江南省分为江苏省与安徽省,始建安徽布政使司,但省会仍治江宁南京,直到乾隆25年,即1760年,才正式迁省会于安庆,随着安庆的皖城作为省会地位的正式确立,皖山皖水等元素标记日益突出,终于定皖为安徽省简称但长期以来,徽州府的名气在全国影响深远,在清代,有两句流行很广的话,即:钻天洞庭遍地徽(《今古奇闻》卷三)、无徽不成镇,因此在外省人的习惯里,沿袭旧称而把安徽人叫作徽人,亦在情理之中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外延很大的泛称系列:称徽州人为徽人,称徽州人以外的安徽人亦称徽人;徽州调简称为徽调,安庆调、潜山弹腔也被外省人称为徽调;安庆人为主并且唱皮簧戏的班子也被称为徽班关于徽班,这应该是一个历史性很强的概念,通过上世纪纂修《安徽文化史》与《戏曲志》,已经明确了这样的共识:明代在没有安徽省行政区划建制的背景下,徽班仅指在外地的徽州人所蓄养的昆曲家班;但入清后不久,安徽省建制形成,徽班名称虽沿袭下来,但内涵却大不相同,载入史册为京剧创立做出不朽贡献的清代徽班,不再是徽商的家班,也不是指徽商所资助的戏班,而是指以演唱徽调(安庆调)为主的戏曲班社。
廓清了徽班不同时期的内涵,更要澄清徽调概念上的重重迷雾,通过对古籍的扪搎搜剔以及近年来的实地调查,完全可以证明晋京的四大徽班所唱的徽调绝不是徽州调,而是指安庆调,即安庆弹腔!因为只有安庆调、安庆弹腔才是与京剧起源息息相关的皮簧声腔,潜山人程长庚入京后熔铸而成的京二簧正是脱胎于家乡的老徽调弹腔,史家说他早年初至京,皆操土语;以善‘皮簧’名于京师,其时纯用徽音;日本波多野乾一称他行腔使气用纯粹之安徽音,其实程长庚用徽音所唱的皮簧就是安庆调,就是潜山弹腔!徽音是指安徽省安庆府一带的语音,安庆历来有吴头楚尾之称,潜山一带更是与湖北黄州相邻,因此同属楚音方言区,这是徽调能与汉调相融于湖广音的重要前提,而徽州调是用徽州方言声调演唱的,徽州方言属古百越语系,晦涩难懂,京剧道白中称大哥为大郭,潜山弹腔亦如是音,但徽州则说托库;道白我不晓得,京剧与潜山弹腔都发声为窝补萧得,而徽州话则是阿必戏笛;京剧道白不行为不照,来源于安庆潜山弹腔的方言,而徽州(歙县)话为补商;道白主公、处斩,京剧与弹腔均发音为举公、取斩,即取中州韵的团音字,而徽州(歙县)话则为局光、(低平调)取宰(第二声)。
至于徽州地区的徽剧乃迟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形成,是一种以徽州话为主调的地方化的皮黄戏,当地人称之为十京戏由于对徽调与徽州调,徽班演的徽戏与后来的徽剧,一般人从字面上极易混淆,故而长期以来文艺界、新闻界往往将他们混为一谈,一些地方奉行本位主义,不惜涂改京剧史,宣称徽剧四百年孕育诞生了京剧,更令人啼笑皆非 二、弹腔落地非偶然 戏曲作为最具大众性和民族性的艺术形式,是沿着形成于农村、发展于城市、雅化于宫廷的道路发展而来的,京剧的前身徽调即弹腔在当年就是一种极具通俗性、地方性的南方新腔从弹腔名称上就显示出它的通俗性中国封建时代一直崇雅黜俗,当康乾盛世南北各地呈现出诸腔杂奏格局时,清廷上下就有了花雅之分,所谓雅部,则指昆曲,官方视其为高雅、正统的戏剧;所谓花部,则认定其低俗、杂乱,于是便有了乱弹之贬义称呼据清刘献廷《广阳杂记》所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可知乱弹最初是秦腔的别称;又据清张际亮《金台残泪记》所载:乱弹,即弋阳腔,;到了李斗作《扬州画舫录》时,则总而括之: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这里的二簧调就是安庆调、弹腔;无独有偶,上世纪初安庆桐城人刘达在《歌场小识录》中则直截了当指出:乱弹者何?皮黄(西皮二黄)之总称也。
当代的安徽京剧老艺人薛浩伟也在《京剧史揭秘》中指出:清初时,长江中上游流行俚曲‘弹腔’,胡琴取代了其主伴奏乐器琵琶,与月琴、三弦搭配拉奏弹腔,先称‘胡琴腔’,后称拉弹,文人贬称为‘乱弹’弹腔最初服务于农民和手工业者及一般商家,其文词通俗,腔由字生,以字行腔,腔随字转,体现着安庆及潜山一带的土语方音特色,其通俗性与地方性显而易见,如《郭子仪上寿》金枝有一曲西皮三板头的唱段,弹腔称此为大数板,其词为:不开三言并四语,口口不住骂金枝,头上凤冠俱打碎,身上扯破紫罗衣这完全是顺口土话,通俗易懂,其腔也较原始,前无起板句,上下句衔接紧促,句式不讲对称,上句六小节,眼上起唱,下句五小节,顶板起唱,板式单一,无拖腔,无过门产生这种通俗风格的戏曲土壤与环境在安庆一方历来是有着葆育条件的本方著名学者、原安徽大学校长程演生曾指出:皖水上游,山川蕴蓄融浑,民多俊秀,音中宫声,即农人亦多能高歌者,故有清一代产名伶最伙其所言皖水上游即今潜山一带,其山深秀而颖厚,其川迤逦而荡潏,民风淳朴,率性真直,恰如古岳天柱那样浑朴厚实这种山水环境,尤宜于草根艺术繁衍滋长,早在春秋皖国时期就有大型歌舞《夏龠九成》编演于此;战国时期这里曾为楚之东鄙,屈原第二次流放从江陵沿江而下,经过了这一带而到达陵阳(青阳),他那民歌风味最浓、艺术较为成熟的《九歌》的创作亦与吸收这一带的民歌营养有关;到了汉代,潜山人左慈在曹营宴会上作鲈鱼幻术(即魔术),众人皆惊;孙策与周瑜攻皖城(今潜山县城)不仅双双赚得二乔美人归,而且掳得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其中的鼓吹就是横吹短箫饶歌者;民间创作后被收入乐府诗集《杂曲谣辞》的巅峰代表之作《孔雀东南飞》亦诞生于此,虽然经过文人加工,但其基调朴实纯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以皖河水边生长的植物蒲苇入诗入歌,朗朗上口,明白如话;唐宋时期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舒州(今安庆前身)衙门治于天柱山下的皖城,五代南唐的徐铉在《乔公亭记》描述了当年古皖城的景象:皖水经其南,吴塘出其左,前瞻城邑,则万井纚连朱桥偃蹇,倒影于清流,足见皖城之规模与胜概,与中国大多数宋代州府城邑一样,城中的勾栏瓦舍、茶楼堂会伎乐必不会缺项,惜未见文字之载,但作为南北过渡带上的重要交通驿道节点的皖城,常常是文人墨客流连之所,民谣俗曲、乐府山歌十分流行,徐铉在此曾留有远俗歌谣主不闻的感慨;宋代朝奉大夫黄辅之描写舒州景观诗中亦有渔舟过后波摇影,楼笛吹时市有声之句。
史载北宋 潜山居士朱翌十八岁时就作乐府诗,时为词俊的朱敦儒去翌家见到其诗,爱叹不已,遂书于扇面去,后诸家词集遂以为朱敦儒词迨至明清,以皖江重要城市安庆为中心的皖西南之所以一跃而成为闻名全国的戏曲之乡,安庆调、弹腔之所以崛起,根源在于历史性的戏曲交流衍变机遇集合于此首先,大约在明万历年间,昆曲就流进了安庆,形成不同于苏州昆曲的皖上曲派,桐绅阮自华从福州归来,定居安庆天台里,即创办昆曲家班,以声伎自娱,时有云间(松江)倾六朝之艳,而皖上(安庆)与之颉颃之说,崇祯元年(1628)年,阮氏第三代出仕者阮大铖被劾罢归,又新建阮氏家班,名满江南,城镇有昆腔社,乡村有昆腔会,而昆曲传奇戏文以及音乐曲牌都对安庆一方弹腔的形成有影响其次,高腔腔系弋阳腔随移民传入了安庆以及相邻的江南青阳一带,民间艺人对文人传奇改调歌之,一方面以加滚等形式对原作文词进行通俗化处理,一方面改用自己的腔调与方音演唱,从而形成了新腔青阳腔(即池州调)明王骥德《曲律论腔调》中说到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下,其所云石台即石埭,隶池州,故所唱应为池州调——青阳腔,既然青阳腔几遍天下,仅一江之隔的安庆一方自然会受到它的影响。
安庆成为安徽省会,商业文化都市的吸引辐射力日益增强,随山陕商帮的进入,秦腔梆子亦流入安庆,旧时安庆山陕会馆中有戏台设置当为佐证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攻占安庆,后又屯兵驻扎,迂回潜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