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求管理理论.docx
2页需求管理理论 需求管理理论凯恩斯主义认为决定经济发展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短期来看,劳动、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是固定的这样,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总需求短期中国人民收入的水平依赖于总需求水平总需求增长,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下降,国民收入减少凯恩斯主义重新确定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提出了以有效需求为核心的理念,主张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干预经济,平滑经济波动,逆周期行事,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由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凯恩斯主义提出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在经济萧条时期要降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刺激投资和消费;在经济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最终,可以达到既无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理想的经济稳定增长状态 有效需求是凯恩斯主义的关键概念和指标,是指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的需求凯恩斯主义认为,能否实现有效需求,关键在于就业率,在于人们的购买力凯恩斯主义希望通过消费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因为“一切生产之后的目的都在于消费者”。
凯恩斯主义所谓的消费问题,本质上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导致投资不足投资不足是导致消费不足的因 因此,凯恩斯主义的提出正是要解决大萧条的困境总结罗斯福新政中反萧条的措施,可总结为:一是鼓舞提升民众信心和士气二是摒弃传统的财政平衡,采纳赤字财政的主张三是强调国家计划和需求管理这些措施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不谋而合 凯恩斯主义占据了二战后经济学界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国家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制订政策,通过需求管理对经济进行调控凯恩斯主义的效果有目共睹,于是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但是,凯恩斯主义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和不足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刺激消费,最后导致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出现滞涨,即生产呆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例如,里根上台的前一年(1980年),美国通胀率高达13.5%,而实际GDP仅为-0.2%,于是西方经济学界纷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替代的理论和政策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