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影戏”个案研究.pdf
5页皮影戏”个案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俗话说: “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 ,皮影戏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艺术种类, 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皮影戏主要活跃于我国河南、 山西等地, 目前在内蒙古地区仍然发现有皮影戏的踪迹, 主要分布在赤峰、 通辽等地, 并以赤峰地区的皮影戏独具特色一、皮影戏皮影戏,是我国戏剧家族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成员,民间又称灯影戏、纸影戏、土影戏、影子戏、皮猴戏等老北京人也叫它“驴皮影” 元代时,有很多外国戏迷称之为“中国影灯”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古老的艺术,也是木偶戏(古代称傀儡戏)的一种它与一般木偶戏的表演形式大体相同, 即表演者在幕后操纵道具、演唱, 或配以音乐;而与一般木偶剧不同的是,皮影戏是以驴、马、骡、猪皮或纸板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做成的人物剪影,用光(多数用灯光)将影偶(或称影人)的形象照射在浅色薄幕上, 观众隔幕观看表演者在白色幕布后面,在操纵戏曲人物的同时,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皮影戏表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很引人耳目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
一) 皮影戏是现代电影的始祖,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义作为中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 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 春秋时期, 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 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 ,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 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战国时,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荚者向状,周君大怒, 画荚者曰: ‘筑十版之墙, 凿八尺之牖, 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 ’ 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具备,周君大悦 ”画荚之“荚”为何物及其古代用途尚不得知, 然观此荚尚需在八尺的大窗户上透过日光观看, 方得其妙 这真有些像皮影中的大景片了汉朝班固《汉书·外戚传》也有记载: “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子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做诗曰: ‘是邪,非邪。
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 · · · · · · · ” 李少翁为汉武帝重演的李夫人形象,传神之至,使武帝真假难辨,而所用设备有灯烛、帷帐,武帝观时要“居他帐” ,其影像不但貌似,还能走动,看来很可能是用皮革或其他平面材料雕镞绘刺连结而成 已具备今日皮影戏的全部特点, 但此时的灯影表演只是掌握在民间群众手中, 技术还是较为保密的一种演出机关 陕西民间皮影艺人口中传说: “汗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入百姓家 ”以此表示约在汉代就有了皮影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影戏》中说: “影戏之原,出於汉武帝 ”唐代的影戏在民间的活动尚不得知, 然而佛教却利用了这一民间的演艺形式, 用活动的纸人来做宣扬佛事的解说图像,称做“纸影演故事” 另有一种西安出土的皮革刻花冠饰,与今日之皮影花纹镂雕也极相似, 虽不是透明的皮影, 但可见在皮革上刻制之工艺已属成熟阶段宋代皮影戏已有正名出自各类笔记杂抄之中, 可见, 宋代的皮影戏的繁荣成熟已达相当程度 《明道杂志》中记载: “京师有富家子弟 ,, 而此子甚好看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 ”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 “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讲三国者,或采说加以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焉。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 ,, 不以风雨寒暑,渚棚看人,日日如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 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 当时很多官第王府、 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私养皮影戏班为荣在民间,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无论逢年过节、 喜庆丰收、 祈福拜神、 嫁娶宴客、 添丁祝寿, 都少不了皮影戏 皮影戏连本戏 (连续剧) 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 一个庙会会同时出现几个皮影戏班搭台对擂, 热闹非凡 到了清代后期, 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 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后, 全国各地的皮影艺人又开始活跃起来 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 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 1955年起, 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 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自古至今,还有很多做皮影戏研究的前辈,如李脱尘、顾颉刚、孙揩第、佟晶心、江玉祥、梅维恒等,在这一领域中拓荒、耕耘,作出了不少成绩二) 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与特点。
皮影戏的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可划分为生、 旦、净、末、丑五个类别皮影戏中所制成的皮影人物高的达 55 厘米,低的有 10 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每个人物一般由 11 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 以及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 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 1 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 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二、内蒙古赤峰皮影戏内蒙古皮影戏主要分布在赤峰、 通辽等地, 并以赤峰地区的皮影戏独具特色, 赤峰市皮影戏的距今已有 120多年的发展史一)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双合成皮影戏班克什克腾旗的双合成皮影戏班成立于 1976年,它是皮影艺术的奇葩, 也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影件雕刻刀法考究, 现保存的皮影人物色彩明艳、 神奇多变, 雕工精细,挑线技法细腻灵活。
双合成皮影戏班的唱腔高亢激昂、婉转流畅,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气氛浓烈,又极具艺术感染力上百年来它深深的扎根在克什克腾旗这片热土上,延续发展经久不衰双合成皮影戏班班头为李轩,祖籍河北人,现居住内蒙古赤峰市 民国初期,李轩的父亲李树春拜杨举为师学皮影戏,后传至李轩, 1976年双合成皮影戏班正式成立据今年 64岁的李轩介绍说,光绪十年( 1885年) ,河北唐山滦县民间老艺人杨举的皮影戏班入住克旗,在克旗、林西、林东、乌丹等地辗转演出当时影具设置十分简陋,影人大 8寸,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乾隆年间的皮影,双合成皮影戏班演出使用的帷幕长 3.5 米、 宽 1.2 米,白布质地,幕后上方吊一个大铁勺,里面盛满煤油,点燃大铁勺四周的麻捻,便是投影的光源 一场下来,黑乎乎的油烟熏得人鼻腔、口腔漆黑影幕两侧摆放用于文、武场的道具影片开场锣鼓奏起,一出皮影戏拉开了台艺人对唱腔、板眼、人物动作表情、上下线的操纵做得一丝不苟,技艺精湛娴熟虽说是傀儡戏,但生旦净末丑,角色到位,演技逼真,戏品戏德非常规范现今技术先进,幕后用白炽灯作投射源在农村,当皮影戏即将开始时,艺人们会用“打通”的方式,引领大家前来观看。
这时需要一同奏响皮鼓、大钹、小钹、铜锣人们听到声音,就会聚集到这里,寂静的小村顿时热闹起来,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皮影棚子前, 或坐或站,等待开戏目的是在开场前聚一下人气 “够不够,三千六” ,这是行规,意思是四种乐器的敲击数要够 3600次约 10分钟后, “打通”声戛然而止,接着是一声清脆的响声,皮影戏就会正式开场 李轩 从小酷爱戏剧艺术, 8岁时曾在林西评剧团学戏, 后跟随父亲学皮影戏, 他不但会皮影戏,还会评戏、 二人转绝活 李轩把一生精力都奉献于皮影艺术, 从 1976年从事皮影戏学习、演出至今,珍藏了《珍珠塔》 、 《小西凉》 、 《薛刚追印》 、 《蝴蝶碑》 、 《 金顶山》 、 《破锁阳》 、 《牧羊阵》 、 《齐国》 、 《铁树开花》 等四十余部剧本,剧本全部是毛糙纸线装的毛笔手抄本文革期间,李轩和他的皮影戏班遭到“破四旧”的攻击,部分影人惨遭毁灭,李轩本人也被遭批斗尽管如此, 李轩始终没有停止过对皮影戏执着追求 改革开放以后,他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投在了皮影艺术上, 扩大了戏班规模, 还收 30岁的义子刘成龙为戏班传承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 双合成皮影戏班曾多次参加全旗文艺汇演, 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文化部门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电视、 网络等传媒载体的繁荣, 农村文化娱乐项目也不断增多,听戏看戏的人少了许多, 如今的戏班只剩下了五人,他们的演出一般都安排在农闲季节, 如企业开业、婚庆、寿诞等其主要是活动在林西、克旗、大板、乌丹这一带李轩言:自己胸中百部书,部部经典; 口中千首词, 句句动人 这不仅体现了李轩对皮影艺术的热爱, 也体现了皮影艺术的艺术价值所在, 小小皮影虽然不大, 但承载的民族文化却是巨大的 这不仅是李轩一个人的宝贝, 也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皮影文化的发扬光大, 不仅需要像李轩这样的老艺术家为之努力,更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让这份艺术得以传承二)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曾是辽朝首都上京临潢府所在地 自辽代开始, 各地移民就不断迁入此地皮影戏就是随着“近代几次放垦”的移民而传到巴林左旗,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古老的传统艺术皮影戏植根于这片沃土, 成为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巴林左旗林东皮影大多是东北皮影,其影人细腻华美,刀法精雕细刻,用透明、无孔、光泽度好的驴皮制作影人头部的线条流畅圆润,眉眼刻画生动传神,色彩淡雅多变,装饰效果极强尤以表现室内陈设、人物发式、服装等见长,而且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写实性。
其唱腔粗犷豪放,短促平直,真假嗓结合自如,十分优美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民间艺人把唐山皮影也带入林东 据介绍, 唐山皮影发源于滦州, 盛行于乐亭, 有 “滦州影” 或 “乐亭影”之称 唐山皮影属北方影派,与东北皮影诸多方面相近 唐山皮影以线刻见长,刀法犀利多变,影人造型匀称优美,雕镂精细,面部造型丰富而夸张,刚柔相济,装饰华丽,尤以旦角的瓜子脸、通天鼻、环勾眉眼为特色影人行当分生、旦、净、髯、丑经过各路艺人的融汇和探索,从唱腔、行当,到吹拉弹唱,唱念做打,形成了以东北皮影曲调为基础,唐山皮影和草原民歌相融合, 具有巴林左旗草原特色的皮影艺术风格 在巴林左旗, 早期的皮影戏唱腔音乐旋律较为简单,节奏缓慢,尾音平板,后来逐渐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曲种、剧种的牌子曲, 才形成了调口优美、 较为丰富的板式唱腔体系在当地流行的皮影戏, 剧本的题材比较广泛,有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其中讴歌人间真善美的剧本就有 50多部下面介绍几个较为重要的皮影戏班,如下:1933 年 4月组建的 “邵家皮影班” , 班主是邵万东, 皮影班由 6人组成, 唱的是 “溜口影” ,无正式影卷(唱本) 。
戏班人数少,影人也不多,伴奏乐器单调当时邵家皮影班十分受欢迎 “邵家皮影班”成立不久,在林东地区又相继出现了“庞英皮影班” 、 “孙志永皮影班” 、“王振清皮影班” 、 “郭文举皮影班” 、 “李长亮皮影班”等他们唱的也是“溜口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