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体系的世界与中国外交.docx
13页两个体系的世界与中国外交 金应忠Summary今天的世界,是两类社会,即国际社会与全球社会并存的世界;是两个体系,即主权国家体系与全球体系并存的世界;是两种格局,即国际格局与全球格局并存的世界其核心是国际体系与全球体系两个体系并存这种两个体系并存局面使当今世界形势显得纷繁复杂,因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历史上任何新兴大国崛起从未遇到过的我们必须研究两个体系各自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互动关系,研究它们为世界提供的现实基础,分析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来自何方,以便避害趋利,寻求我国外交的着力点,在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的同时,统筹国际体系与全球体系两个大局,显示更高的外交智慧和艺术Key国际体系 全球体系 全球问题 中国外交战略定位:D80 :A :1005-4812(2009)05-0024-29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确定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原则,标志主权国家体系(国际体系)的出现,世界从此进入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如果说主权国家体系的出现是适应了欧洲大工业崛起对市场的需求,那么以欧洲大工业崛起为先导而开拓的世界市场,则带来世界全球化的趋向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世界市场不仅“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而且使“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在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这段描述为我们展示了随着世界市场全球拓展而带来世界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全球化,预示全球社会一定会出现,全球体系一定能形成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我们终于看到了它们的来临什么叫全球体系?有人说这是“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生长的自然体系”这或许是就其基本形态而言的因为这个体系有无数个行为者,却没有一个最高政府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这个体系内不仅有主权国家体系内的行为角色,而且有大量的其它各类角色,诸如公司企业、机构组织、利益集团、社会团体及形形色色的个人,形成庞大的社会力量,他们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信仰、有各自的社会背景这些行为角色身份各异,利益不同,目标不一,“自我组织、自我生长”,完全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这与主权国家体系没有大的区别但是就发展的本质而言,两者完全不同主权国家体系在本质上不存在相互依赖性,而是一个自保体系,任何主权国家只有依靠自保才能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即使在国际社会中能“得道多助”,也必须是首先能自保才能使“多助”发挥作用他保是以自保为基础的在主权国家体系内,一个潜在的规则是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任何主权国家如果不能自保,其存在和发展都会发生困难。
但全球体系则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体系,是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体系,是一个谁都无法抗拒受外部世界影响的体系主权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依存源自全球体系全球体系既是一个社会体系,又是一个人与自然和环境共存的体系全球体系由于其各方面相互依赖的特征,必然要求是世界和谐发展,包括全球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但由于全球体系的自然状态特征,以及受现存国际体系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累积各种各样问题,当累积到相当程度时,就会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问题所以全球体系并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在既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巨大空间的同时又孕育全球性的威胁和风险,甚至出现严重危机,从而有可能使所有行为者难以免受其害,对国际体系也会提出重大挑战尽管先哲们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就已看到了世界市场的全球拓展,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各方面的互相依赖”将越来越强,不仅共同利益越来越多,精神方面的公共产品也越来越多,共同的风险越来越多,但对极大多数人来说看清楚这个趋势则是一个半世纪以后的事对全球化的认识则首先是从全球性问题中逐步感受到的,早于对经济全球化的感受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不仅日益增多,而且有不断恶化趋势。
诸如气候变暖、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淡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化锐减,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土壤退化和荒漠化,人口爆炸,粮食短缺,毒品走私与泛滥,国际恐怖主义等,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普遍认为这是工业化的后果,而由来自不同国家科学家所参与的罗马俱乐部则将这些问题归结为“人类困境”和“增长的极限”,表达了对这些全球性问题后果的严重关切和担忧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面对日益增多、不断恶化的全球性问题,人类必须考虑世界的整体性,全球的一体性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提出“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口号,表明不管人们如何描绘世界的多样化,都应以“一个世界”来表达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都应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共同威胁随着国际社会对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千呼万唤,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性行动然而直到“冷战”结束时,这一切并未被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所重视,似乎这仅仅是“穷人的革命”前苏联解体后,美欧发达国家更是沉浸在分享“冷战红利”的喜悦之中2001年美国布什政府揣着构建“一超独霸世界”的雄心壮志登上世界舞台,但是9•11国际恐怖主义袭击却使全世界看到了当今世界不是“一超独霸世界”,而是一个休戚与共的世界。
在美国遭到国际恐怖主义袭击后的第一时间,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表达了对美国的同情和声援,不仅美国的盟国是如此,即使被美国视为战略遏制对象的国家也是如此,几乎是全球一致的同仇敌忾在9•11之前,尽管一个个全球性问题不断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但人们普遍认为这些问题基本上属于低层次问题,国际学术界一致地将这些问题列入低级政治范畴,认为仅仅是由于国际社会相互依赖加强而变得突出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高级政治正在让位于低级政治,然而在国际关系的实践上,美欧国家领导人首先关注的依然是高级政治,即使“冷战”结束后仍无放松、转移的迹象而随着9•11发生,人们用“非传统安全威胁”改变了对这些全球性问题仅视为低级政治的认识,以致于美国布什总统要用“反恐战争”来应对威胁,戴盔披甲成了“战争总统”在相对和平的年代里,在国际格局未出现重大异动的情势下,这种状况的发生是前所未闻的,就全球应对的层级和规模来看,也是前所未有的9•11之后,环境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及反对核扩散等等类似概念相继由学者的语言变为政治家的语言,变为国际文件的语言,一系列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议题陆续列入“峰会”、“首脑会晤”的议程。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及由此而启动的全球性应对,更是彰显了不同于传统国际格局的新特征、新局面,表明了用全球社会、全球体系、全球格局来描述这些新特征、新局面,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仅仅用“超越主权国家体系”无法面对这种现实二当然,全球社会、全球体系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也出现过“全球性”问题,甚至出现过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威胁的全球问题,但是在传统上,这些问题是被纳入国际体系、国际格局的框架来解决,其中极端的典型手段是“当商品不能进入对方国家时,士兵就要跨过去”,即用战争手段来追求市场的拓展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用应对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发生问题的办法,来应对全球体系中发生的问题,不仅办法失当而且代价太大,并最终一定会引起国际体系、国际格局的大变动、大调整美国遭到9•11国际恐怖主义袭击,这是全球体系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当时美国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在全球体系内,构建相对应的全球格局来应对,但是美国布什政府没有如此考虑问题,而是采用将其纳入现存的国际格局框架,先将“北约”拉到阿富汗攻打塔利班,后又绕开联合国独自发兵攻打伊拉克,大搞单边主义,企图借“圣战”让国际社会确认美国“一超独霸”地位。
这个重大的战略性判断错误,即使某种程度上的战争成功也无法挽回战略上给美国造成的伤害全球性问题必然会给国际社会安全和稳定带来巨大冲击,给全球社会造成巨大伤害,带来巨大灾难,就必须通过构建全球格局来应对但是全球格局不能照搬国际格局,是由国际格局的自身特征决定的任何国际格局都有四个基本特征:(1)存在着对立、对抗的体系,否则便不称其为国际格局2)存在着霸权国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国际格局都是霸权为主导的格局,并具有相对确定的秩序和机制因此,国际格局的治理本质是霸权治理,着力点重在修复力量、权力结构的失衡,以维护霸权秩序、机制的稳定3)霸权国家、现存国际体系根本不可能容忍新兴大国的崛起,遏制新兴大国崛起,打击敢于对霸权提出挑战的国家,被霸权国家视为自己的首要使命,被现存国际体系视为共同的任务4)新兴大国要在现存国际格局内崛起,唯有挑战和打破现状,才能为自己的崛起开拓发展的空间,这是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的事因此在现存国际格局内新兴大国要和平崛起是相当困难的今天我们国家和平发展就面临此类困难尽管我们不断说我国坚持和平发展,我国和平发展对任何国家是机遇而不是挑战和威胁,为此说得口干舌焦但是“中国威胁论”依然是满天飞,人家的军舰依然开到我们的家门口,人家的飞机侦察卫星依然飞到我们的头顶上,千方百计要在中国制造分裂活动。
说到底,我国面临的这种困难是现存的国际格局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有人说这是由于中国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但是即使放弃了这些“坚持”,也未必能摆脱此种困难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宣布不搞社会主义了,共产党也靠了边,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日子依然不好过因为俄罗斯依然是一个新兴大国,依然是现存国际格局的遏制对象,除非俄罗斯解体,变成若干个小国面对现存的国际格局,新兴大国是否可以采取“利用矛盾,各个击破”?“利用矛盾”虽然可以为新兴大国缓解某些困难形势,但是“各个击破”,事实上击而不破对美欧联盟、美日联盟“击”了六十多年,至今“击破”了没有?没有“击破”在现存国际格局的秩序和机制失效以前,美欧联盟、美日联盟不可能被“各个击破”前几年有人因为有较好的中法关系,大谈文化的外交功能,似乎文化可以改变现存国际格局,但事实已证明文化功能没有如此神奇自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来,主权国家间的对立、对抗从未停止过,由此而形成的国际格局一直主导着国际社会的发展由于全球体系内各方面相互依赖的特征,因此应对全球体系内累积起来的全球问题,全球格局只可能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包括:(1)全球格局的构建首先是由于全球社会、全球体系共同面临的全球问题的挑战和威胁,首先不是为了强化一个分裂的世界,而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动员和依靠全球社会的各种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球一切积极因素,同舟共济、齐心合力。
温家宝在2009年4月20日的第十一届中欧峰会上说,“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此言清楚地表明了全球格局这一基本特征2)由于全球格局是以应对全球问题为导向的格局,因此就理论上而言,应对不同的全球问题应有不同的全球格局在美国次贷危机而引爆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面前,现存国际格局的程序和机制,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WTO及G8,甚至包括欧盟的作用,至少到今日为止都显得苍白无力,其个中原因似乎不难解释3)应对全球问题需要的是应对能力,受主导的不是权力,这就为新兴大国不受权力制约地展示自己能力提供了机会如何应对全球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是全球合作的新领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边疆,需要构建新秩序和新机制,需要制定新的游戏规则,需要寻找新的解决办法,这一切虽然都非常棘手,需要有高度的智慧,但是却为新兴大国崛起提供了广宽的空间如果新兴大国能够妥然应对全球问题的挑战,不仅高度地展示了自己的智慧,而且务实地显示了自己的能力,那么获得的一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边疆,一定是和平发展的新空间4)全球格局之所以能依靠全球社会的各种力量,调动全球社会的一切因素,是因为需要应对的是全球问题,是全球体系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