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通讯人物塑造重在“准”-人物塑造.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hua****92
  • 文档编号:287365421
  • 上传时间:2022-05-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1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通讯人物塑造重在“准”|人物塑造    在我国媒体的各类通讯中,人物通讯占据着突出位置人物通讯的核心是写人如何写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独特的“这一个”的确很难笔者认为:理论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实际应用如何塑造通讯中的人物,最适用的办法是抓住一个“准”字即:所用的材料事实准,所写的对象定位准,宣传的分寸把握准    所用材料事实准真实是通讯的生命作品所用的材料务必事实准确所谓事实准,就是说通讯中所报道的事实,包括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经过、矛盾斗争、周围环境、历史背景、数字引语及细节、心理描写等,都务必准确无误,不能张冠李戴,不能移花接木,不能添油加醋,不能编造虚构   写通讯的目的是为了启发、教育、鼓舞人,要做到这一点,要求作品能感动人,而所述事实绝对真实是作品感人的前提试想:全国典型周福坤,一个活生生的党的农村基层干部,与村民朝相见晚相逢,如果报道的事实不准确,村民将怎样看待他?信服他?正因为文中所述的事实真真切切,都是村民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的,故这个典型一推就成功了   怎样才能做到事实准呢?笔者认为取材要注意两点:一是察传而不轻信,二是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所谓的原则出发。

      所谓“察传”,就是对那些传闻或别人反映的情况慎重地加以考察如笔者《他是侗乡一把火》(原载湖南日报)的人物通讯,为客观、真实地报道郑宇卿同志不当乡长甘当村党支部书记的先进事迹,1995年春,笔者先后两次专程到距县城50多公里的芷江县上坪乡马路坡村采访,第一次去时,乡政府附近一位村干部反映郑宇卿搁着乡长不当去当村支书是为捞政治资本,带领村民开发果园是为推销自家的果苗而郑宇卿家确实种有许多果苗听了那位村干部的反映,笔者既不发表任何意见,也不直接询问主人公此事的真伪,而是先找到熟悉这位村干部的人,了解这位村干部与郑宇卿的关系一打听,方知事情并非这位村干部所说原来,这位村干部家中也有许多果苗要出售,得知郑宇卿带领村民大搞山地开发,于是找到郑宇卿推销他家的果苗,并许诺事成之后给一定的好处费谁知郑宇卿不要他家的果苗,因此对郑心存不满其实,村民开发山地所用果苗,全是郑宇卿无偿赠送的   通过察传,可以准确地掌握所要了解的事实,但并不等于作品所用的事实准确了因为作品所用事实是根据主题的需要经过去粗取精筛选过的,掺入了的主观意思察传而不轻信”只是解决了人物塑造用材的真伪问题,并没有解决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的主观意识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看是从事实出发还是从所谓的原则出发大搞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在社会转型期的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党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心任务如果从所谓的原则出发,都得按“大搞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标准去塑造人物事实上因各自的情况不一样,每个主人公的形象都不相同从所谓的原则出发,势必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想尽一切办法找出个别事例来证明所谓的原则;第二种,如果的确找不到“合适”的事例,那就把已掌握的人物事迹当作泥团来捏,一直捏到能证明所谓的原则的程度;第三种,如果实在寻不出一个能证明所谓的原则的事例,那就干脆虚构这三种无论哪一种,都绝不可能做到事实准确   所写的对象定位准这是人物塑造的导向问题定位不准,人物塑造就无从下手首先要弄清通讯人物分几种通常来说,人物通讯的对象大致分四种:各行各业的模范典型人物、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能体现某种人生价值的普通人、对社会具有警示与反面教育作用的人等其次,要弄清你所报道的人物(一个或一组)属于哪一种,然后对“种”下笔对不同类型的人物,在主题提炼、材料选择、表现手法上是不相同的对正面典型,特别是重大典型,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某种时代精神;对社会名流,主要是通过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报道,以满足读者的欲知需求;对普通人物,主要是通过感人故事的记叙,表现他们与众不同的某种情感或某种精神;对反面人物,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罪行的揭露与剖析,以达警示和教育人的目的。

         定位准不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人物塑造的成败例如笔者《人民的好公仆》(原载怀化日报)如果主人公周福坤不是定位为社会转型期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典型,那么周福坤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就显现不出来了,更不可能将他从地方推介到中央,成为全国农村基层党务工学习的楷模再如笔者采写的《湘西小孤女,千里流浪追赵薇》(原载华西都市报),作品主要记叙湖南省芷江县不足12岁的孤女小欣欣,看了《还珠格格》电视后,深深地被电视中的“小燕子”形象所吸引,尤其是想起自己的身世与“小燕子”相同,对“小燕子”祟拜得五体投地,于是懵懵懂懂独自一人千里流浪到北京寻找“小燕子”赵薇流浪期间,小欣欣经历了一系列可怕而又让人心酸的故事如果将主人公小欣欣定位为什么典型或明星肯定不合适笔者给她定位为普通人的猎奇经历作品刊出后,受到读者喜爱   宣传的分寸把握准这是赢得读者可信的关键1973年5月20日,某报曾刊登过一篇《农村也是大学》的文章主要记叙上海知识青年朱克家在云南省勐腊县勐仑公社锻炼成长的事迹文中有这么一段记叙:   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踩动缝纫机,为贫下中农做衣服他是山寨里第一个“裁缝”,家家户户,哪家没有朱克家做的几套衣服?!八点钟,金色的阳光洒满山头,朱克家就走上讲台,给学生们上课。

      他是山寨里第一个革命教师,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浇注了他的心血   中午,炊烟四起,别人都在歇晌,朱克家又在为贫下中农理发,他是山寨里第一个“理发师”有时,他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帮贫下中农修理收音机、手电筒、打火机和闹钟   下午四点钟以后,学生们回家了,朱克家又拿起锯、刨,为贫下中农做木工活他是山寨里第一个“木匠”,家家都有他做的箱子、桌子和凳子   晚饭后,他又点上煤油灯,给学生们批改作业、备课,或者给一些学生补课,参加山寨里的各种会议   深夜,山寨沉睡了,朱克家还在灯下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用革命思想武装头脑星期天或者假日里,朱克家跟贫下中农上山干活,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这就是朱克家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天这就是他几年如一日所做的很平常的工作   在那“人妖颠倒”的年代,读者如何看待这段记叙,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读者再看这段记叙就觉得容易使人产生质疑文章说,朱克家是“山寨里第一个‘裁缝’”、“第一个‘革命教师’”、“第一个‘理发师’”、“第一个‘木匠’”,难道在朱克家来之前,这个山寨连个类似的裁缝、理发师、木匠都没有吗?难道朱克家是全能之才?把某个人物写成万能的、完美的“超人”,读者看后会产生疑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是典型人物宣传的分寸没有把握准   如何把准人物宣传的度?笔者认为人物塑造必须坚持两个原则:既要有先进性又要有群众性;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   既要有先进性,又要有群众性也就是说,我们所塑造的主人公,既要有指导意义,又要有群众基础没有群众基础,如同无本之木先进性是典型之所以是典型的内在根据典型人物的先进性表现在典型的思想和行为高于社会一般水平,处于时代的前沿优秀典型人物必然是先进的,否则就不配称为典型,也就没有宣传的价值了优秀典型人物在具备先进性品格的同时,还应具备群众性品格即为现时广大群众所承认、接纳、学习、仿效,能够对今天的社会和人们起到示范、引导、激励、促进作用优秀典型人物中有英雄,但不是只有英雄才能成为优秀典型人物,生活中更多的是平民典型人物    一个成功的优秀典型人物,应当是“先进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结合周福坤之所以成为全国典型,他所做的看似平凡实不平凡的“小事”,除了具有农村党的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意义之外,还因为他的事迹有很强的可学性广大农民兄弟认可他,发自内心地把他当作贴心人得知老周在山上过年,村民“情不自禁地冒着风雪赶上山,有的送来糍粑,有的送来扣肉,有的送来猪蹄,有的送来木炭,龙口村的肖启斌特地从好几公里远的地方赶来送了两条大草鱼”;得知周福坤因忙着给集体柑橘杀虫来不及插自家的田时,村民舒小明等人自发地组织起来赶到周家帮他把田插上秧,周福坤的妻子还以为是丈夫请来的帮工。

      农民兄弟心里如果没有周福坤,就不会发生这一串串感人肺腑的事了所以我们在塑造典型人物时,不仅要把握这个典型是否有先进性,同时还要把握这个典型是否有群众性    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所谓共性,即大家共有的特征;所谓个性,即人物的心理与精神特征个性表现在人物的言谈、举止、气质等方面人物的内在精神,是通过其个性化的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的也就是个性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与众不同的“这一个”而共性则寓于个性之中,对表现一般的事物有用,因为它能概括事物的一般特征,但它缺少特殊性我们塑造人物,如果从共性去寻找个性,就容易犯概念化的毛病,因为你得先设计一个模式,让典型材料符合这个模式倘若这样,典型材料表现出来的人物就会“类型化”、“脸谱化”、“概念化”、“公式化”   个性是人物形象的生命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其个性特征,与其他人不一样,个性特征才是真正的“自我”,真正的自我才是真实可信的,才是鲜活的与众不同的“这一个”个性体现在如眼神,画人像如果不画眼神,从头到脚再辉煌,也无生气写人物不写性格,纵能上天入地,也是不生动只有突出人物的个性,并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采用人物语言,运用细节描写和重现人物工作、生活环境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才能把人物写活。

      我国古代的历史名著《左传》和《史记》中对人物的写法很值得借鉴如《史记》中写韩信的一段话:淮阴屠中少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常好刀剑,中情怯身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司马迁于“屠中少年……众辱之”和“一市人皆笑”的场面中,细致而有层次地描写韩信当众受辱时的动作:“孰视”、“俯出胯下”、“蒲伏”,八个字像特写镜头般地把韩信推到读者眼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读完后面韩信统领千军万马征战沙场的场面,再回头读此处韩信的难堪与屈辱,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人物的个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来的而细节描写则是人物个性张扬的关键如果说人物通讯的情节是主人公特定性格形成的历史,那么细节则是最具体的史实;如果把人物的行动比作银幕上的一幅幅画面,那么细节就是其中的特写镜头清人刘熙载说:“无论纪事纂言,其中皆有表微意在”(见《艺术苑》)描写细节就是“表微”,它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精彩的细节,是一篇好通讯必不可少的如果把一篇优秀的通讯比作一件绚丽多彩的衣裳,那么细节就是镶嵌在这件衣裳上熠熠发光的珠宝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一篇通讯记述的故事,年深日久,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是,它那精彩的细节,却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为边城晚报副总编辑) 7Word版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