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俗与迷信的关系区被联系.doc
3页风俗与迷信的关系区被联系迷信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盲目地信仰或崇拜狭义的迷信,按照我国解放以后约定俗成 的习惯,是专指人们信星占、卜巫、风水、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为 迷信活动一般是专指民间的神汉、巫婆、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等所从事的抽签、打卦、算 命、看相、看风水、驱鬼、跳大神等活动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 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 或规范从民俗学角度来看,风俗习惯(即民俗)本身是一种文化,它是从人类社会生活 中产生,又回馈到社会生活中,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连,成为社会生活组成部分中的重要 “基因” 那么什么是风俗习惯(民俗)呢?《汉书·地理志》“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 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之常,随君之情欲,故谓之俗 ”《荀子》有“入境,观其风俗《汉书·平帝记》记载元始四年“遣太仆王辉等八人 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而“民俗”一词则最早出现在《礼计》中,《礼 计·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汉书·董仲 舒传》“变民风,化民俗《管子·正世》“料事务,察民俗可见,“风俗”“民 俗”大抵是同一个意思,都指风俗教化《荀子·儒效》“习俗稳志,安久移质后人 注“习以为俗,则移其志;安之既久,则稳本质可见“习”与“俗”的连用,是“习 惯风俗”的略语,许慎《说文解字》将“俗”释为“习也”,即是如此习俗(风俗)是 长期相沿积久成俗的社会风尚,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形式,是一定时代、一 定社会群体的心理表现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之间联系的文化现象,它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 习俗(风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李廉方在《新修京山县志草例》中把“风俗”列 成以下子目:“一、日常生活,1、饮食,2、衣饰,3、住屋及用具,4、行路工具;二、 家庭组织,例如分居、过继、招鳌等;三、岁时娱乐,例如迎神赛会、馈赠、宴饮等;四、 礼仪,1、婚姻,2、丧葬,3、寿长,4、诞生,5、其他庆贺;五、祠庙,例如祖祠、名贤 先烈祠等;六、岁时祭祀;七、迷信,除关于以上各目有特殊仪式及禁忌连带叙述者外, 凡鬼神、巫祝、占卜、命相、堪舆、扶乩等事及文昌、土地神、娘娘与风雨、瘟神等非宗 教信仰所有者皆属之;八、会党;九、恶术,例如烟、赌、土娼、花鼓戏、械斗、争产、 卖孀妇等。
]这些表现形式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下,有不同的类型,它本身也是可变的 我们可以将风俗习惯分成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个体行为是只需要个人就可以完成的 群体行为是只有群体在一起才能完成无论是个体行为还是群体行为都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行为本身不带有目的性,而在于行为主体已暗含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就是与风俗习惯的 功能联系在一起风俗习惯能够作为传统被人们接受和自觉的施行,关键在于它与特定区 域内人的心理的暗合作用它在主观上对人的心理和精神有暗示的功能,在客观上,它有 自己的社会功能,如社会整合功能等风俗习惯的最初形式是一种行为模式,当它被赋予特定的意义与价值后就会变成一种 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有普遍性、历史性、区域性的特征,这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的 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一种区域性的文化,与特定的群体相对应,它已成为特定区域的人们的 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已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能自觉的发生作用,如农村中的 禁忌和民歌,它们是人们心中一种习惯性的精神表达,它们的确切含义在于不仅仅提供了 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且还为农村贫瘠的文化生活提供原料禁忌本身不是一种压抑,而 是希望通过对禁忌的施行来达到一定的积极的目的,无论在客观上这种行为会不会真的有 作用,但对于行为主体来说,它确实有它的作用。
本来是人自己创造了这些文化,而人们 又被这些文化创造了,人们成为文化的人,所以,同一区域或同一群体的人们往往会有同 样的风俗习惯 从微观上说,个体的人必定在“社会场”(Society Field,见下文)中感受文化的熏 陶个体的精神世界通过别人的言传身教而逐渐被他/她所处的区域的人们的精神世界所同 化对于个体而言,接受这些风俗习惯完全是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进行的,而当个体接受 并付出行为后,个体就已经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把所同化的精神世界的风俗习惯赋予自己 的意义与价值,而体现意义与价值的机制就是信仰机制个体的信仰是维持个体的风俗习 惯外化成行为的内在根源,它使风俗习惯成为个体所必须进行的行为 迷信的核心是“有神论”,而连接神与人的纽带是“命运论”人们对命运的关注正 是人对自身的生存、发展,人的现状与未来的关注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就把目光 投向认为是已经确定的命运,这是对人自身的存在的焦灼的反映迷信行为从个体的角度 来说,虽然承继了封建社会的形式,但同时又是对具体的个体生存与发展不确定状态的关 注的反映(那些从事迷信活动,以骗取钱财为目的的人们所进行的迷信行为正是从另一个 角度反映了个体的生存状态),因而又有具体不同的形式。
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冲击,人 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威胁,面临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就容易使人们去另一个世界寻找 确定性,而这是人类的本性 这样,虽然迷信活动有其深刻的经济与社会历史根源,但是我们决不可忽视迷信本身 所具有的宗教特性迷信的心理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要是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不会不存 在这种心理(尽管它的表现形式不同),这种心理是一种信仰状态 迷信客体有两种,一是神灵、命运、鬼怪、狐仙等等的人为不可控制的神秘力量;另 一则是从事迷信活动的风水先生、算命先生、神汉、大仙等等的人们,但从根本上说,迷 信客体只有一个,即神灵、命运、鬼怪、狐仙等等的人为不可控制的神秘力量,迷信主体 与迷信客体的关系就是一种信仰关系因此,正确对待迷信现象不是“消灭”它或让它 “消失”而是“积极引导” 怎样区分风俗习惯、宗教活动与迷信活动?我们通常只是从宏观总体上将三者进行分 别,但实际上,三者的关系十分复杂,特别在农村但从个体的角度,三者都是人的一种 信仰活动,是人的精神世界自我赋予意义与价值的活动三者在个体信仰上结合我们可 以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加以讨论人在儿童时期,不能象成人那样有效的满足自己在理智上、情感上的需要。
当儿童面 对社会面对物理世界时,他/她需要一种自我表现的工具,需要一个由他/她创造并服从于 他/她的意愿的信号系统儿童的认识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但在当初,认识的发生既 不象唯理论也不象经验论那样进行的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在主 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包含着主体又包含了客体,但这是由于主客体之间的完全没有 分化,而不是由于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在缺乏对外界的认识的情况需要一整 套意义与价值系统,这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意义价值的提供就是通过 信仰这一心理机制完成的人在成长中,逐渐深化从儿童期开始形成的信仰系统,根据新 的意义与价值的需要而改变这种信仰的状态、组织与结构由于人在意义与价值的不同层 次上的需要,个体人的心理就在信仰中接受了风俗习惯、宗教和迷信的表现形式,并赋予 它们属于自己的意义与价值系统从人类心理史的角度看,风俗习惯、宗教和迷信是同源 的,又是同功的在人类的早期,它们并没有分化,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信仰的单 一形式逐渐分化出风俗习惯、宗教和迷信这种分化是由于人们对意义与价值的追求更进 了一步风俗习惯大抵是对过去的“继续”,迷信是对将来的“要求”,而宗教则是综合 性的终极关怀,可以说三者有种分工,这就适应了人在意义价值的不同层次上的需要。
现 实生活中,风俗习惯表现出群体性、区域性特征,尤其是后者,宗教则表现出群体性特征, 迷信则是以区域性为表现特征的它们的区别是由于社会本身的作用 个体对风俗习惯有选择性,但又是被风俗习惯选择的风俗习惯与其他文化模式构成 了特定区域的文化传统,并成为该区域中人们的心理世界的“无意识”而今天人们在风 俗习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失范”和“反传统”,无不和迷信的“复兴”、宗教的 “异化”一道说明了人们在信仰上的危机总的来说,风俗包括迷信,风俗并不一定是迷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