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法基础理论之用笔篇.pdf
5页用笔法“笔法”一词的完整含义是指执笔法和用笔法因前文已介绍过执笔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用笔法, 由于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性能和特点,决定了笔法在毛笔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毛笔的构造,赋予其在笔画线条的书写时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随着书写者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方法等的变化,汉字的笔画乃至整字也会显现出千姿百态1、笔位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 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 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 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 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 见图 2 —1) :笔尖 (锋颖处 ) 、笔肚( 中间部位 ) 、 笔根(与笔杆相接处 ) 。
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 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 ( 见图 2—1)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禇遂良、薛稷 常用此法 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 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 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 见图 2—2)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如 “过腰”用笔, 一是极易出现“墨猪”, 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 二是容易导 致笔锋开叉收不拢; 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对于初习字者, 往往易出现两 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 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2、中锋与侧锋笔锋在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被称为中锋运笔( 见图 2— 3) 这是历代书家所提倡的一种主要运笔方法其实质是笔锋的指向同笔画运笔方向 正好相反,即 180°平角,当笔锋在笔画中心线上运行时,副毫也分随笔锋两侧 作同步运行。
但由于笔锋含墨量大,运行时渗墨畅快,所以书写出来的笔画,其 中心部分的墨色浓, 愈至两边墨色则渐淡 这样就显出浑圆有力的三维空间的视 觉效果古人常说的“锥画沙”、 “屋漏痕”的笔法, 便是中锋运笔的视觉效果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笔画运笔方向发生变化时(如折、钩类笔画),笔锋的指 向也须随之变化,否则就很难保证笔画换向后的中锋运笔(见图2—4)与中锋运笔相对的是偏锋运笔 其实质是笔锋的指向同笔画运笔方向呈直角,即 笔锋在运行过程中, 处在笔画的边沿线上 这种运笔方法书写的笔画常显得残破 扁薄,所以被书家称为“病笔”(原因是笔锋所在的笔画的一侧显得光润平齐, 而另一侧常因注墨不匀、不畅,显现出参差不齐、犬牙交错状)在介于中锋与偏锋之间的,还有一种侧锋行笔的方法具体地说,是指在运笔的过程中, 笔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笔画中心线,笔锋的指向常与运笔方向呈135°夹角,侧锋行笔比中锋行笔自由,特别是表现在笔画的转折处,它可以省去一些提、按,顿、挫的细微动作,书写速度较快而且书写的笔画常显得峻峭多姿、精神外拓因此,也为历代书家所采用尤其是在书写魏体和行、草书时常常采用对于中锋和侧锋这两种运笔方法, 历代书家大都主张以中锋运笔为主,以侧锋运笔为辅。
因为多用中锋,可以正筋骨、丰血肉,间用侧锋,可以增强笔意,外拓神采,加快书写速度3、藏锋与露锋藏锋,是指在运笔过程中,起笔与收笔时将笔锋的锋颖藏进笔画之中,不让其外露的一种笔法 ( 见图 2 —5)藏锋起笔,通常又叫逆锋起笔即起笔时笔锋的走向常与笔画的走向相反, 所谓“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就是这一意思实际运笔时,它有一个转折用锋的过程(如图 2 —5),为的是能保持中锋行笔藏锋收笔, 通常又叫回锋收笔 即在收笔时, 通过转折用锋将毛笔的锋颖藏进笔画之中,如横画或垂露竖藏锋用笔的好处是:它能使写出的笔画浑厚、圆润,给人一种气势内含、沉着稳健之感露锋,是与藏锋相对的另一种起收笔的方法,是指在起、收笔时笔锋的锋颖外露,不加掩饰如起笔时,笔锋顺锋搭下,直接转入行笔收笔时,笔锋自然离纸 ( 如图 2 —5) 露锋用笔的优点是:流动感强,能显示笔画间的承接、呼应关系,而且行笔速度快所以,在行草书中经常被书家采用4、提笔与按笔提笔与按笔,是使笔锋作上下动作的两种相对的笔法提笔,是将笔锋上提,为的是让笔锋敛合, 使弯曲的笔锋尽量恢复圆锥状,笔尖与纸面的接触面很小,犹如芭蕾舞女脚尖点地,步态轻盈按笔,是将笔锋下按,笔毫铺开,笔尖与纸面的接触面很大(见图2 —6)。
运笔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总是 交错使用提笔与按笔的. 如落笔( 起笔)由提笔转按笔, 从起笔转为行笔, 又须提 笔,以便保持中锋行笔, 收笔前还须按笔, 直至最后提笔作收 在运用提、按时, 须注意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没有提,无所谓按,没有按,也便没有 提有时,提按之间的转换、变化是很微妙的提笔、按笔是垂直动作,这种动 作是与笔画书写的水平动作同步进行的, 在运笔时,由提向按的过渡较容易掌握, 而由按向提的过渡就有一定的难度,很多人在写捺脚、 悬针竖、 撇等笔画的露锋 收笔时之所以犯难, 就是没有掌握这一转换技巧, 这一技巧我把它称为“连续反 弹转换法”, 其动作要领是先象鱼摆尾一样向相反方向用手腕摆起笔锋,再用较 前稍轻的笔触向前行笔,如此交替进行,笔画必越来越细若直接收锋,很容易 写出散锋,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当然,笔锋的弹性大小、笔画的粗细、运笔的缓 急不同,其转换也有难易之分总之,习书者在练习书法时,应特别注意这种笔 法5、方笔与圆笔方笔与圆笔 ( 图 2—7),主要是就笔画的外部形态而言的所谓方笔,是指笔画的棱角突出、明显,而圆笔,则指笔画的外部轮廓多呈圆弧状。
造成两种形态效果的原因,主要是上述藏锋、露锋以及转锋、折锋的笔法运用所致,一般地说,方笔多为露锋,折锋笔法,圆笔则是藏锋,转锋的笔法效果故古有“折以成方”,“转而成圆”的说法前人在笔法上,一般都是方圆并用的,只不过各有偏好和侧重罢了如,颜真卿、苏东坡是圆多方少,欧阳询,柳公权则是方多圆少方笔与圆笔,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 中说:“圆笔者潇散超逸, 方笔者凝整沉着 ”他还说: “书法之妙, 全在运笔,该奉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这里虽然有点过于夸大方笔、圆笔在毛笔笔法中的地位, 但其强调笔法在书法中的作用却是正确的初习书者, 自然应当首先努力练习笔法,笔法正确、熟练,结字、章法等练习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