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陶渊明的最经典10句诗 论陶渊明散文之“会”的审美内涵.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446891236
  • 上传时间:2023-05-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9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陶渊明的最经典10句诗 论陶渊明散文之“会”的审美内涵   摘 要:魏晋玄学思想盛行,对当初士人的思维方法和处事态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在文学上则是追求“会”的审美境界陶渊明的散文产生于内忧外患的东晋时期,在其个性和时代审美思维的影响下尤能表现出“会”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会”;陶渊明;散文;审美内涵  “会”在词典中有多个释义,而此处之“会”指的是在魏晋玄学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美学话语魏晋时期儒、释、道三教并行,玄学思潮也于此时应运而生,对当初士人的思维方法和处世态度全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在文学上则是追求“会”的审美境界,强调以直觉感官来把握事物,并最终超越事物的形体去直达其本质陶渊明深受此种审美思维的浸染,其散文看似平淡质朴实则意味深远,充足表现了“会”的审美内涵  一、 不求甚解之“会”  陶渊明在自传性质的《五柳先生传》中曾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而陶渊明的散文亦是“深意藏焉”,对其散文的把握,则更需要会意其“不求甚解”的苦心  时代的动乱黑暗催生了“不求甚解”的应对方法陶渊明出生于西晋灭亡后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这时期即使没有建安时期“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战乱危机,也没有正始时期“名士少有全者”的生命之虞,不过西晋统治的腐朽和荒淫早已为东晋埋下了不安定的祸根,使东晋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

      少壮时的陶渊明仍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追求,而经历了晋宋交替之际的黑暗现实,她最终对整个社会根本失望,开始了归耕田园的生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正作于这一时期当初刘裕为了强化个人势力,不停翦除异己,但在表面上又提倡忠义其行为跟西晋时期司马氏标榜名教却杀名士以得天下是如此的相同,当初阮籍以“喜怒不形于色”、“口不臧否人物”来应对,而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亦未尝不是对此黑暗现实的一个应对方法  对世事的“不求甚解”反应到陶渊明的散文创作上,就是在文中蕴藏无限的深意,追求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表示效果缪钺《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新释》一文即举《饮酒》为例,认为陶渊明不满于刘裕暗杀零陵王又不便明说,“只好作一首隐晦难解的《述酒》诗以表示其隐衷, 也就是持‘不求甚解’的态度, 不过诗中寄托之徵旨则是其“会意”之处[1]袁行霈在饮酒诗的题解中也认为这些诗作于刘裕篡位夺权时期,其诗暗示着东晋的灭亡[2]而陶渊明的散文和其诗歌是相通的,在语言的蕴藉上,散文当然比不上诗歌,但在表情达意上,散文却更胜一筹因此,陶渊明在那些抒情性散文中也多将现实内容和个人情志加以糅合表现,使其显得寄托遥深如她的《读史述九章》,其为作者读史有感而发,但观其中所述之人,多为高风亮节、贤德守义之士,可见其真正的感发点在于现实社会。

      这些文章作于晋宋交替之时,文中所说的“贞风凌俗”不但仅是有感于史,也蕴含了作者在古今的对照中形成的深刻体会伯夷、叔齐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是“隐士”和“义”的象征,所以,对伯夷叔齐的推崇,表现的是作者对上古淳真之风的追念,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由此可见,对现实之“解”而“会”之,使陶渊明树立起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审阅古人的道德品格读史之感只是其文中能够明言的部分,其中还寄寓着其不可言说的情感体验经过这种以史证今的曲折笔法,陶渊明对世风的不满才得以抒发,她的人生理想才得以寄托,这跟阮籍作《咏怀诗》的苦心如出一辙  假如说《读史述九章》更近于诗体还未能表现陶渊明散文的鲜明特色的话,《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自祭文》等篇则在文的平铺直叙中尤显得意味深长在《桃花源记》中,作者构筑了一个环境幽雅、民风淳朴、生活祥和的世外桃源,然而这又不属于张皇鬼神,称道灵异的志怪小说,而是在似幻非幻中发人深省如当武陵人为村中人“具言所闻”时,村中人皆“叹惋”,这就于无形中将桃花源内外的世界进行了对比,桃花源外的现实可见一斑又武陵人辞去之时,村中人嘱咐其“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不是谦逊之辞,而是深怕桃源内的平静生活被破坏了,此又见桃花源内外世界之别。

      在文章的最终,作者则特意安排了一个“高尚士”去寻求桃花源,这说明桃花源乃是高尚之士的追求,也即作者的理想,而最终的规而未果则给大家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桃花源记》的意旨,后人说法甚多,或曰愤宋,或曰并斥晋、宋而追念上古之真风,而种种阐释则恰好说明其文章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内蕴,需要不停挖掘才能体会陶渊明在很多散文中全部真实披露了其贫困的生活情状和个人的淳真性情,但若以此将其所叙定实,则难以把握其真意由此可见,陶渊明散文之深,乃在于其真真假假、托而隐去的笔法中,这是需要大家需要去“会”的第一层境界  二、一往情深之“会”  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觉了自然,向内发觉了自己的深情[3]陶渊明即是其中的代表大家读陶渊明的诗,往往只看出其冲淡平和的一面,殊不知陶渊明亦是个深情之人陆机 “缘情说”的提出极大提升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也为陶渊明的满腔深情找到了抒发口陶渊明的“深情”关键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1、对生命的眷恋之情  陶渊明在散文中唱响了一曲生命的恋歌,这集中表现在她的祭文中陶渊明曾经自拟挽歌,其中有言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显示出对生死的超脱和对世事的通达。

      由此,大家往往将陶渊明视为“超脱”的代表然而这并非是陶渊明生命观的全部首先,魏晋时期是个生命意识极强的时代,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咏叹是这时期文学的专题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时期,她所奉承的生命哲学跟狂放任诞的魏晋名士不一样,她的作品虽不表现“立即行乐”、“求仙问道”的消极追求,然而对生命的留恋和对人生理想的难以忘怀却是一致的其次,魏晋有文人自挽之习,而这些自挽歌乃陶渊明青壮年时仿之而作,其中对于生死多是假想之辞,故不排除有自娱、自我欣赏的成份因此,窥探陶渊明的生命观还必需从她切身面对死亡而真情流露的祭文入手在她的《祭程氏妹文》和《祭从弟敬远文》中,作者对生命的无常进行了重复的思索和追问,由对手足的一往情深表示了对生命的执着,真正达成了“情往会悲,文来引泣”由此可见,陶渊明即使通达“有生必有死”之理,而当这种生命的流逝发生自己最亲近的人身上,她又为此惋惜、哀叹不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