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的中庸之道.docx
6页《孔子的中庸之道》 一、中庸的来源“中庸”的见解来源于上古的时代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皇极”它是讲正直为重要,有刚有柔,互相调剂的中正的思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尚书·洪范》)讲这样一种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正直的政治哲学所谓的“极”,它就是一种大房子中间的一种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重、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种中正平直的一种原则春秋末期,孔老夫子对“中庸”的思想大大地加以推动乡下上梁的时候要举办一种非常隆重的典礼梁就是房屋的最正、最中、最重、最大、最重要的物件,它也是一种原则,老百姓家都非常看重这一点你如果坐在直升飞机上看北京的古城,你看从天坛到紫禁城到皇陵,它是在一条中轴线上,古城是一种中庸、平和的、是对称的,这是一种建筑美学,是都市规划的美学,事实上诸多有名的都市都是这样人们也许也看到某些考古资料,辽阳的辽河流域,有一种古代四千近年前的红山文化的遗迹,那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祭祀上天,她有一种遗存,她有祭坛,相称于北京的天坛可见我们这个民族,它的审美,它对世界、宇宙的见解,它觉得这个世界上最佳的东西一定是非常对称、非常中正。
有一条主轴,有对称性的这样一种构造,这也许是最稳定的构造,也是最美的一种构造这就是所谓的中庸 二、孔子对中庸的解释孔子主张中庸,她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是一种“其至矣乎”,是一种非常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也是可及的中庸的第二意思,它是一种措施其实我们均有这样的智慧和措施,解决多种事务的一种措施,或者叫措施学中庸的“中”就是中正的“中”中庸的“庸”字有三个意思:第一种意思:平凡,很平常; 第二个意思:庸者不易也,庸是一种原则,不要容易变化的一种原则;第三个意思:庸就是下面的第一部分叫做用,因此中庸也可以颠倒过来说庸中,叫使用中道的措施,叫庸中因此庸有三个意思,从字义上说,庸者常也,是个常道;庸者不易也,庸者用也,中庸也许就是用者这样的意思有一次子贡问教师孔子,她说:“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先进》”教师的“师”其实是指颛孙师,是子张;“商其实是卜商,也就是子夏她们都是孔门了不起的弟子在性情上面,子张与子夏哪一种更好啊?孔子就说,在品行上“师也过,商有不及”子张有时候会稍微过头一点,子夏有时候会有局限性、不及,还达不到这个原则那么子贡就问,“然则师愈与?”那是不是子张过了一点更好呢?孔子的回答是:“过犹不及”。
过和不及都不好,都没有达到中正的原则要死守一种中道,子夏的处事有一点赶不上,子张的处事有一点过头,这样都不好孔子尚有一句话,谈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和质这个内容,文和质要相称,形式和内容相称才比较好孔子在评价一首诗的时候,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不至于太淫荡,哀伤的时候也不是过度的痛楚,保持一种中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情感体现是这样孔子的弟子说孔子的性格是“温而厉,威而不猛”,她有威风,但是不至于过度,不是像目前主张的超男、猛男然后“恭而安”,恭敬又很安详,严肃、恭敬而又很安详 三、中庸之道的原则性中庸之道是不是不要原则呢?是不是说滑头主义呢?是不是说老好人?是不是迎合所有的人?有的人说孔子是主张乡愿的,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儒家在原则性上非常的好,像孔子,有道的人请她去做官、治理国政她不去,因此她有原则立场,不是哪个政治家把儒生抓来就怎么样的,她可以不昭因此中庸之道不是乡愿,不是“滑头主义”《礼记·中庸》中记载孔子的话,“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思是随时的符合原则,要与时迁移、与时携行的孔子也是主张礼、乐这些方式、这些原则、这些原则都是可以调节,和时代的规定相中和的。
孔子讲立于礼,不是机械的而僵死的符合某种教条,她提出一种“权”的观念,权利的权字,就是秤砣,通权达变是儒家中庸的思想,也就是今天所讲的动态的平衡,人们也要想到中庸,我告诉人们一定要想到从前她到紫禁城、到十三陵这一条中轴线,都市美学对称平衡的一种原则孔门有一种大弟子叫有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用一种专门的规矩来节制人们的行为,协调多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事的解决正好恰到好处,这是礼乐的制度的价值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这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和谐相处的一种精神孔子尚有一种思想叫“叩其两端而竭焉”如果有人问她一种问题,孔子不一定立即回答她但是孔子的措施从这个提问的问题的两边慢慢的去启发问题,然后慢慢的去回答对方的问题,“叩其两端而竭焉”,一点一点问,两端来问我们处事,正和负、快和慢,两个方面怎么把它互相地去叩问、互相去思考,达到一种平衡她尚有“只取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两端之中保存一种动态统一的平衡的机制具体去分析,灵活去解决,辩证地去综合 四、中庸的涵义孔子的孙子子思,姓孔,名伋,是孔子的孙子她作的中庸,在《礼记》里面保存的中庸、表记等等几篇文章相传都是子思写的。
中庸开宗明义的三句话叫“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它讲的是性、道、教三者的关系性就是人性,《中庸》讲它是天所赋予的,有时候这些人性被遮蔽了,我们反而不懂得最主线的人的特性、内在本质是什么东西,孔子子思就告诉我们了,过去有一首诗《诗经·大雅》当中的,孟子记载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首《蒸民篇》,懂得人文的道德,是一首好诗天养育了我们小民,每一种物、每一种事均有它内在的原则,那么作为人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趋向美好的道德,它总是向上的、总是为善的人和禽兽的差别是什么呢?孟子讲:“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君子是谓君子,保存的正好就是人之所觉得人,人和禽兽差别的这个差距,就这样一点点,因此我们说儒家,孔子、孟子,特别是孟子后来推崇性善论,孔子对《诗经·蒸民篇》的推崇,作为人的本质的东西是善人人均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我们也有道德的情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施琅之心喜怒哀乐这些感情没有抒发的属于安静的状况,叫做中;“发而皆中节”,叫做“和”,我们抒发出来了,符合于我们当时所处的一定期空条件下的伦理、社会的规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情感没有发的时候,心截然不动,是中的状态,没有过和不及的规避,中是道之提、信之德,如果情感抒发恰到好处,自然而然就叫和和是道之庸,中是天下事物的大原则,和是天下可以通行的叫做达道,君子的自省的工夫,达到至善至美综合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安于其所、运营不息,万物是各率其性,生生不已中和就来自中庸,它所追求的中和的境界孔子所讲的“五伦”,又叫“五达道”,君臣、父子、朋友、夫妇、兄弟等等的关系,这五者通过人伦关系去学习人道学习的途径还要学习“三达德”,叫智、仁、勇,日本有个公司用“智、仁、勇”作为它的公司的精神理念智”是智慧,知人任事;“仁”是仁慈、仁爱、推已及人;勇是勇敢,勇者不惧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我们爱好学习接近着智慧,知识不是智慧,力行实践我们要懂得羞耻就是勇的开始,知这三者才是修身,这是内圣,这跟《大学》的主张是一致的《中庸》的境界让我们成就自己,还要成就她人,成就万物我们在成就她人的过程中来成就自己,我们爱自己,我们也爱别人我们在爱别人的过程中学会爱自己,在爱自己的过程学会爱别人这就要从我们个体的生命,从形躯中超脱出来,使万物各安其位,我们人就会提高自己的境界。
孔子的第74代孙孔繁森,她就是具有成己、成物、成人这样一种精神她在阿里和藏族同胞生活在一起,她是在成就别人的过程中来成就自己她的仁德、她的智慧、她的勇敢三达德发挥到极致这就是《中庸》所讲的“尊德性”和“道问学”的统一,也是《中庸》所讲的平凡和伟大的统一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说我们既要保护天赋给我们的善良的本性,也要注重后天的学习、修养我们既有远大的目的,又要脚踏实地,不离开凡俗的生活,我们是人之子女、人之父母,我们要尽人道、尽家庭、尽社会的责任,追求真善美合一的目的像孔繁森这样的人物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五、中庸的品德在现代的意义“中庸”既是抱负的境界,又是普遍的措施儒家思想讲和,不仅讲社会的和谐,还讲人和自然的和谐平衡,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平衡,人和自己内在的身和心,内在的平衡和谐儒家讲和,孔子讲和而不同,和不是同,和也不是不同和是多样的统一,“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不是天下没有对立,而是说我们要达到和谐的状态,要争取克服这些对立,达到和谐的状态,这是一种人文的睿智这个智慧是现代化的社会管理和公司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思想它不只是生态平衡,不只是社会的和谐,她是人和天地万物的整体的和谐的思想,这是讲的“和”,普遍和谐,这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它发挥到一种极高的境界,万物生长就茂盛中国哲学、儒家哲学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物我的相通人际关系也要顺序化、和谐化,天地人物之间达到《中庸》这本书里面所说到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形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意思是指万事万物共同的繁华发展,彼此不相妨害,个人所追求的道并行不悖这就是一种宽容的、平和的、兼收并蓄的,博大恢弘的品格,这正是我们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多民族统一的文化,华夏文明、华夏的种族,一种主线性的品格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就是西方哲人雅斯贝尔斯所讲的轴心文明的时代,君不见那个时代的文化巨人、文化渊源之处,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到后来晚一点的波斯,目前的希腊人已经不是古代那个希腊雕塑的黑头发的英俊的希腊人的后裔,希腊的人种已经消散斯拉夫族群中去了埃及、印度不是古埃及、古印度的一种延续发展中华的民族、中华的文化,在长期的中庸平衡、中和之道,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文化统和过程中,她慢慢地相延成形它的语言、它的文化、它的生存方式、它的价值世界,始终到今天延续下来这阐明我们是一种爱好历史的民族,我们是一种爱好有一种崇高理念,有一种崇高追求的民族我们是一种不断地吸纳周边的文化和人种,种族和文化的发展都是一以贯之而又不断代谢。
这就是“中庸中道”中庸之美就是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之中,就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一种经验,我们要爱惜这个经验,我们和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她们的文化相比较,才有了真正的结识,中国华夏孔孟固然她有老庄的,尚有佛家的这个智慧,都是世界顶级的智慧孔子在思想措施上,很注重客观的法则,反对主观的偏好,有四个方面她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太过意、私意地揣测;不要太自觉得是,我们在管理中,解决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和自身的身和心的关系的时候,解决国家之间、宗教之间、语言之间复杂的矛盾的时候,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的内部事务、外部事务,家国天下事,公司的内部事务、外部事务,在解决各方面的时候,应对各方面的时候,可以学一点《中庸》,学一点孔子的中庸之道,这会增长我们的智慧,可以让我们坦然地、安宁地面对多种矛盾中庸之道”既是人生修养的极致、最高的境界;又是一种普遍的措施学,一种措施论的原理,像松下公司那样,它是可以活用于当今的世界,圣贤的智慧是要靠我们实际地去体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