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笔上墨方式.doc
26页钢笔上水方式钢笔上水方式 上水方式(一写一篇有关上水方式的文章,一直是笔者计划很久的愿望,无奈手边资料始终不够,时间上也不允许,偶有几次试写,却都不满意而放弃各位朋友的催促,让笔者不可以再当一只鸵鸟,这篇相信对许多刚入门朋友都会有帮助的文章,会在笔者第三次重写下得到较完整的风貌钢笔上水方式的变动,可以说是整部钢笔史的缩影,百年来笔身材料的差异始终不大,笔尖的制作在二次大战之前就已经成熟,现行产品的笔尖甚至不如老笔,唯一一直改进的只有上水系统和供墨系统这两部分,看似简单,其实却是钢笔的生命,Waterman 先生之所以投身钢笔的制作,最主要的原因正是希望改善供墨系统,派克和西华早期产品之所以成功,品质优异固然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还是上水系统的改良要写上水系统的文章是吃力不讨好的,我可以只单纯介绍,也可以把各家厂牌的典故由来解释清楚,但是工程过于浩大,历史上出现过的上水系统不下数十种,有的普通人难得一见,有的根本不实用,要找齐目前还可以正常使用并且容易发现的种类,之间的取舍也算大费周章终究还是写了,不同于其他网站上的参考文献,我只挑选最实用而常见的品种,并且尽可能找到手边的实品或示范笔,让朋友们可以不必过于浪费自己的想像力。
笔者把上水系统依照储墨方式,分成胶胆储墨、笔身储墨、可拆式储墨等类别,方便朋友们检索藏品一. 胶胆储墨:很多上水系统都使用胶胆储墨,不管各种五花八门的方法,目的都只有一个:压迫胶胆,再利用胶胆的弹性吸墨这种类型看似方便,但是有个致命伤,胶胆的使用寿命不长,如果定时清洗,可以使用数年,甚或数十年,如果放任墨水干涸,可能一阵子就报销了,这是所有胶胆储墨系统的通病,操作虽然方便安全,但是更换胶胆却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随着科技进步,生产胶胆的厂商也越来越少,连带加速这类上水系统的淘汰,近年来虽然有人改以矽胶等号称永不腐坏的材料制作胶胆,却已经是时不我与,采用的厂商在前几年降到最低,直到这几年一些义大利笔厂朝复古路线发展,才终于出现曙光1. 拉杆上水(lever filling):选择这种上水方式作为第一炮是有原因的,从 1910 年代西华发明这种上水方式之后,几乎主宰了半个世纪的钢笔市场,直到插入式上水的普及这种上水方式普遍见于各个厂牌,唯一不愿意大量采用的是派克和部份欧陆笔厂,派克自认为是笔坛老大,和西华又是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所以向来都开发自己的上水方式,只在最便宜的学生笔 parkette 系列采用。
拉杆上水的构造很单纯,笔杆上有一个金属横杆,拉起横杆和笔身成垂直后,可以带动连接拉杆的金属片,进而压迫装在笔杆中的胶胆,推回拉杆后,胶胆本身的弹性会造成吸力,将墨水吸上而入墨笔杆中的金属片依照厂牌的不同设计也有所不同,西华的笔款金属片连接到笔尾呈现一个 U 字型,类似派克 21 的金属片,本身就有弹性,而华尔牌(WAHL)则是直接连在拉杆上,本身没有弹性拉杆上水的优点是价钱便宜,零件简单好维修,操作极为容易,缺点是套入口袋时拉杆常常会勾住布料,造成未预期的漏墨,所以渐渐被其他系统取代Delta dolce vita 拉杆上水示范笔1920 大号地球牌 Waterman patrician 拉杆上水钢笔2. 月牙上水(crescent filling):不同于拉杆上水,月牙上水在笔杆上有一个突出的月亮型半圆金属零件,笔杆内则铸造成横片的形状,压迫月牙就可以压缩胶胆月牙下方有个可以转动的塑胶或硬橡胶环,环上有个缺口,如果缺口没有正对月牙,会卡住月牙而不至于误触而漏墨这样的设计相当有创意,但是致命伤是月牙造成笔杆形状的不规则,插在口袋中容易造成突起而不美观,所以在1930 年代就被淘汰,当年最成功的厂家是 conklin,倒闭后这种上水系统被人遗忘一阵子,直到钢笔收藏风气渐起,这类老笔因为品质极高且不容易找到,所以价钱逐渐上扬,成为众多藏家渴求的目标,尤其是状况好的贵金属笔杆款式,几乎可说是难得一见。
既然老笔找不到,新笔也有厂商复产月牙上水的钢笔,最出色的该算是义大利 Visconti 的产品,品质稳定且价格合理,其中最早的哥白尼系列虽然沉寂一时,现在却已经不容易找到了Visconti 2000 年月牙上水限量笔款3. 按钮上水(buttom filling):这是很有趣的上水方式,胶胆上横跨一条有弹性的簧片,簧片连接到笔尾的一个小按钮,按动按钮就可以促使弹簧压迫胶胆,松开后簧片回弹,胶胆就可以膨胀吸水笔尾的按钮在不上水时有小帽包住,使用时再转开,不必担心会误触制作按钮上水钢笔最出名的应该算是派克,在 vacumatic 上市之前,所有的派克中高价产品都采用这种上水方式,现今这些产品都价值颇高,尤其是早期的 Doufold,更是笔者的最爱,不管是朱红或是中国黄笔身,或是晚期大萧条时代推出色彩鲜艳的笔款,都是藏家追逐的目标另外一家生产高品质按钮上水的笔厂是万宝龙,万宝龙早期的产品曾经尝试各种不同上水方式,按钮上水笔种是价值相当高的款式按钮上水的操作方便,照说会是拉杆上水的强敌,可惜在派克发明 vacumatic,万宝龙全面使用活塞上水后,已经没有大厂使用,终于渐渐式微近几年复古风气盛行,义大利的 Marlen 生产不少的按钮上水笔种,品质相当可靠,甚至生产史上第一支透明笔杆的按钮上水示范笔,是具有高收藏价值的平价好笔。
[upload=jpg]/woshangdetu/ShangShuei/1/4.jpg[/upload]美仑 Journal 按钮上水示范笔1920 年代派克大号 duofold 按钮上水钢笔4. 硬币上水(coin filling):这种上水方式其实和按钮上水类似,只是按钮上水的簧片由笔尾按钮启动,硬币上水却直接在笔杆上开个裂缝,由硬币类的扁型物体压进笔杆,压动簧片就可以上水这类的老笔以地球牌最为出色,至今如果能找到贵金属笔杆并且附有原厂硬币的笔款,几乎只能用“运气“来形容,制作硬币上水新笔的厂家也极少,印象中只有 Marlen,所生产的古欧元该是数十年来最精采的代表作美仑 Auero 古欧元硬币上水钢笔5. 钥匙上水(key filling):钥匙上水又称火柴棒上水,这也是硬币上水的变形,不同在于把笔杆上的裂缝改成单一小孔,用合于孔径的柱状物体插入就可以上水代表作品有 Marlen 的 vitis 笔款美仑 Vitis 钥匙上水钢笔6. 着陆上水(touch down):翻译成著陆上水其实很拗口,笔者还是习惯以英文称呼,touch down 和之后的 snorkel 上水都是西华的代表作之一,同样由胶胆储墨,西华却可以开发出这种创意的产品,除了表示当年用心开发的诚意之外,更展现从前顶极大厂的实力,要知道,touch down 可是 1940 年代晚期的发明。
Touch down 在胶胆外多了一个金属套,金属套上方开一个小孔,笔杆则是双层的,第一层是外笔杆,第二层其实是一个金属滑套,转开笔尾后,可以拉出滑套,快速压回滑套时,原先充满滑套的空气会产生压力,透过胶胆金属套的小孔压迫胶胆,再利用胶胆的弹性上水不管这种方式实用性如何,西华的创意令人叹为观止,双层笔杆又可以拉出另一节金属滑套,让爱好新奇的消费者趋之若鹜,也带来市场上的成功,1950 年代西华再推出 snorkel 上水系统后,更将品牌形象推到另一个高峰,直至 70 年代因为产品质素下降,市场策略错误才节节败退至今Touch down 上水的钢笔,西华至今仍使用在厂方最高级的 legacy 笔款,这种上水方式相当特别,维修难度也不比拉杆上水高,唯一可惜的是双层笔杆加上胶胆外的金属套,使胶胆容量变小,储墨量不高,而且让人不解的是,原理相同但构造更为复杂的 snorkel 却有更高的储墨量,笔者猜测,snorkel 笔款可能因为构造之故比较不容易泄漏滑套压下的空气,压迫胶胆的效率较高,储墨量也因此加大西华 touch down 钢笔分解图7. 通气管上水(snorkel filling):又是一种难以翻译的上水系统,snorkel 是潜水艇的通气管,早期潜水艇每下潜一段时间必须上浮到接近海面,伸出排气管,借以排出柴油发电机的废弃并且净化艇内空气,西华设计的这种上水系统,可以伸出一根小吸水管,正好类似潜水艇的构造,因以为名。
笔者始终认为,snorkel 应该算是钢笔史上最复杂的上水系统,用弹簧和螺纹的设计,可以让吸水管伸出收入,合并 touch down 的原理,让上水变得简单,加上吸水管可以伸长,直接油管口吸墨,上水时不会弄脏笔尖和握位,可以避免上水过后还要擦拭笔尖握位的麻烦,在推出当时就引起一阵轰动,和派克同时其大量采用的 aeromatic 并称瑜亮要使用这种上水方式其实没有想像中困难,把笔尾旋扭逆时针转可以见到吸水管渐渐伸出,之后拉长笔尾滑套,再压回滑套就可以上水,顺时针转回旋扭就可以收回吸水管Snorkel 的上水方便又好玩,是当年成功的原因,西华当年最成功的经典名作 pen for man(PFM)共有五代,通通都采用这种系统,不过在多年使用之后,snorkel 系统出现了问题,胶胆和吸水构造是一体的,不但难以拆装,胶胆腐坏后更是难以更换,一支其他部位无损的笔,可能就此无法使用,所以渐渐被淘汰,直到 60 年代初期退出市场,西华也开发出新的压胆式 converter 并且沿用至今西华 snorkel 钢笔8. 气压上水(aeromatic filling):这种系统大概是所有资深笔迷最熟悉的,aeromatic system 是派克的创新发明,从 1950 年沿用到 1980 年,近几十年来派克的成功作品都和这种上水系统有关。
Aeromatic 原理和其他胶胆储墨的装置没有太大的差别,不过省去大部分压迫胶胆的机械结构,改以人手压挤,使胶胆容量大增,储墨量也令人满意气压上水的变形很多,不过原理都一样,结构最简单的派克 21 采用永不腐坏的矽胶材质胶胆,胶胆外部有半罩式金属套,金属套尾端有一个 U 型的铁片,按压铁片就可以压迫胶胆上水,类似的构造在派克 41、17 等型号中都可以见到,在派克 51 的 demi type 中也可见,不过派克 51 的胶胆换成更高级的天然橡胶,供墨系统的毛细管也重金属材质这种上水系统让许多台湾人深感怀念,在经济状况不好的年代,能拥有一支派克 21 是多少学子的梦想派克除了这种廉价版的气压上水之外,在顶极品种如标准款的 51 采用改进过的系统,用料更为高级,原先半罩式的金属套变成全罩式,对上水系统的保护更好,储墨量加大许多,胶胆延伸近 2/3 的笔杆长度,大大改善书写的续航力,出水也比廉价款式更顺畅这种上水系统是派克所独创但是因为品质备受肯定,加上制作难度不高,当年仿效采用的品牌多如恒河沙,风行程度好似早期的拉杆上水或现今的插入上水,但是原创者派克的贡献还是不可磨灭的派克在推出气压上水几年后也顺应潮流,发展卡式墨水的笔种,在廉价活塞筒还没有面世的时候,以原先的气压上水为蓝本,也生产几种可拆卸的气压式 converter,将在最后一部份讨论。
派克 51 的全罩式大号吸水囊派克 21 半罩式小号吸水囊上水方式(二)二. 笔身储墨:利用笔身储墨的上水装置比胶胆储墨的种类要少,笔者把种类粗分成笔管可以直接接触墨水和笔管内另有一固定装置储墨两种,笔管直接接触墨水,可以想见储墨量大增,整支笔管的墨水可以书写许久,但是墨水如果接触笔管管壁,容易造成笔身材质变性或变色,在早年树脂或塑胶材质品质不佳的时候,笔身储墨变成难度极高且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加上如果要产生吸力,上水结构的精密度和耐用度要非常高,维修保养的成本也不便宜,所以这类的系统一直要到 1940 年代过后才渐渐成熟要降低制作难度和成本,有的厂牌另外设计出套件,在笔杆中另外加上一个固定不可拆卸的储墨装置,可以避免上述风险,但这已经是较晚期的设计,且储墨量明显降低1. 滴入上水(eye dropper filling):这是最古老的上水系统,至今有超过百年的历史,waterman 先生推出的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