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宋元时期具有金银器造型风格特征的龙泉青瓷茶.pdf

8页
  • 卖家[上传人]:zxc****hhs
  • 文档编号:276973527
  • 上传时间:2022-04-13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4.9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宋元时期具有金银器造型风格特征的龙泉青瓷茶(酒)具考察(上)扬之水在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一书中,根据南宋人编撰的碎金所列的各种金银器日用器皿的介绍,以及宋人诗词、笔记中的相关描述,再结合各地博物馆收藏的纪年文物实物的考订,分别从款式与工艺角度入手,将宋元金银器分为:台盏、盘盏、散盏、酒船、槎杯、屈卮、酒注、玉壶春瓶、马盂、马杓、果盘等为了便于我们全面系统地考察调查宋元时期龙泉窑生产烧制的具有同时代金银器风格造型特征的青瓷产品,不妨以此为线索,展开对珍藏于各地博物馆、民间收藏家中的经典代表性作品以及公开出版物出版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考察与比较研究一)台盏台盏是放置茶盏的托盘与茶盏的合称置茶盏的茶台亦称茶托,茶托的名称出现时间较早据唐人李匡乂的资暇集所记载,这种“ 茶托子始建中( 780783)蜀相崔宁之女 ” 唐人李匡乂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 “ 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中,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建中为唐德宗年号,崔宁是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

      但就目前出土资料所见,瓷质的茶台与茶盏配套组合的茶具(酒具)的发明权并非如唐人李匡乂的资暇集所称为建中蜀相崔宁之女茶台与茶盏相配成套使用,早在东西两晋与南北朝时期就较为流行就这类器物的出土实物而言,常见的台盏器型以圆盘形、饼足或圈足多见为了固定茶盏,一般均在茶托中心做成圆形凹槽,也有的在盘中心凸起一周柱状托圈以置茶盏,亦见有盏托与盏连成一体的出土实物就我国南方青瓷窑口而言,越窑、瓯窑、德清窑、婺州窑等均有大量烧制口径 13.9、盏托高 6.6、盏高 6.9、口径 14.9 厘米,底径 9.3 厘米,1953 年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基出土此秘色茶盏为圆口,深直腹,下承圈足盏托外形如豆,盘口外翻,束腰,下承高圈足,外撇托心平整,正中镂空直通器底,圆孔边刻有“ 项记” 二字盏与盏托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以仰覆莲纹,线条柔和流畅,釉色莹润翠绿内敛据此可见,茶盏配托是古代中国茶具的一种经典款式就宋元时期的这一类金银茶具的考察而言,其代表性的器物有:五代北宋时期莲花式茶托;宋代“ 陈官人宅用 ” 茶台 ;南宋 “ 史氏妆奁 ” 款银花盘盏以及南宋鎏金银盏托此茶托 1957 年于浙江省杭州西湖出水茶托盘径14.5、底径 9.3、高 6.5 厘米。

      台面加工成莲蕾状,口内凹,口下腹部加工成浮雕状的莲瓣纹,置于托盘内托盘成葵口,宽沿,弧腹,瓜棱状圈足,高足外撇,足面开光,錾刻如意云纹为饰浙江义乌市博物馆收藏的一组七件宋代“ 陈官人宅用 ” 茶台与茶盏,于1986 年 12 月在浙江省义乌市柳青乡游览亭村宋代窖藏出土承盘高5.5、盏盘高 5.5、盏高 3.8、口径 11.6 厘米盏台六出葵花形,圆唇内卷,圈足外撇,足沿亦六出葵花形,与盘面对应盘口沿内侧錾刻一周纏枝卷草纹盘心一个凸起的浅台,用以放置银盏银盏六出花口,外撇,圆唇,腹斜收,圈足外撇口沿内侧錾刻缠枝卷草纹并鎏金七只茶盏盏心分别錾刻以饮酒为主题人物图案并鎏金,圈足外侧阴刻楷书“ 陈官人宅用” 五字此套金花银台盏,共计七件,保存完整,工艺精湛,较为完美地诠释了宋代此类茶具的造型、装饰以及制作工艺的风格特征1993 年四川彭州市西大街窖藏出土南宋代金银器350 多件,其中有一件铭款为 “ 史氏妆奁 ” 款银花盘盏此盘盏,高5.7 厘米,盏方唇,器口呈六瓣菱形,口部起伏不平,瓣尖高而外撇盏身成六瓣桃形,呈内外两层叠压,每层三瓣内底中心凸饰六瓣花朵,花鎏金,花蕊为圆形,上用鱼子纹饰蕊心。

      盏足外壁刻名款“ 史氏妆奁 ” 盏托口径 7.3、盘口径 14、底径 6.2、高 5.8 厘米,福建省福州市茶园山许峻墓出土盏上部形如杯,下部如盘,作六出菱花形,盏托圈足外撇,素面,杯口、盘口及圈足底部一圈鎏金受这类宋代金银茶具造型以及装饰风格的影响,龙泉窑也烧制生产了一批具有当时金银器茶托风格特征的青瓷茶具目前所见公开出版与博物馆所收藏的具有宋代金银器风格特征的青瓷盏台与盏有以下三件盏托高 6.9、盏台口径 5.1、足径 7.4 厘米盏之形制为喇叭口底足承一浅碟盘,中置一柱状盏台盏台台面内凹,以便利搁置茶盏,盏柱刻倒置莲瓣纹为饰盏托浅盘外圈卷曲内翻,有内凹六处,成葵口状,内沿刻划卷曲如意云纹盏托高 3、口径 10.3、足径 3.4、盏高 4.9、口径 7.1、足径 2.9 厘米盏,上腹直,下腹向内斜收,卧足内壁素面,外壁刻重瓣仰莲纹,其中上层瓣内划篦纹托,口唇外卷,斜腹,近底处弧收,形成内底大外底小,圈足盏与盏托,胎质呈灰色,青绿釉色,釉不透明,外底无釉1986 年云和县梓坊宋墓出土通高 9.8、盏高 6.5、口径 8.4 厘、足径 4.8 厘米,托高 3.5、口径14.6、足径 6.8 厘米。

      盏,直口,筒腹,腹外壁刻划莲瓣纹,圈足弧形盖,盖面刻八瓣覆莲,盖内有子口盏盖合烧,盖口合缝,釉色一致托敞口,弧腹,圈足,内底下凹,腹外壁刻仰莲瓣白胎,施青釉,釉层丰厚滋润 1991 年四川省遂宁市南强镇金鱼村窖藏出土二)把杯把杯是对一种敛口碗、杯或盏之一侧出现有一小环耳指鋬的单把杯的称呼,古称 “ 屈卮 ” 就其形制而言,把杯是汉唐以来受中亚地区金银器之造型影响而出现的一种杯盏款式唐代“ 屈卮” 杯身较高,多见以金银材质所制入宋以来, “ 屈卮 ” 形制较唐时风格已有很大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杯身变矮,器口变大,以便饮茶就其使用功能而言,唐代的“ 屈卮 ” 主要是饮酒的杯具,而入宋以来则成为品茗的盏具唐宋之间,“ 屈卮” 形制的变化,正好诠释了唐代贵族与文人之间崇尚饮酒的风潮渐退,而被晚唐入宋以来的品茗饮茶之风所取代的变化过程把杯是宋代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所喜欢的茶具之一宋代文人,北宋末大臣曹勋有龙笛曲一首,这样吟诵金屈卮: “ 美人满酌金屈卮,劝我行乐当及时艳歌流舞扬光晖扬光辉,照春日寿万春,欢未毕 南宋时编纂碎金一书中的家生篇第二十三 “ 酒器” 条所列举的器具有把杯“ 层卮 ” 之称谓。

      今之出土的宋代金银材质所制的“ 屈卮” ,经典款式有以下几种:由以上出土文物所知,屈卮是宋元时期流行的一种酒具之一屈卮这一酒具的名称也多见于宋元时期的文人诗词或笔记之中如宋人吴自牧编撰的梦粱录卷三“ 四月,皇帝初九日圣节” 就有“ 御宴酒盏皆屈卮,如茶碗样,有把手,殿上纯金,殿下纯银” 的记载元代马致远也曾留下“ 浅斟着金曲卮,低讴着白雪歌” 之句宋元时期龙泉窑为了满足上层社会达官贵人饮酒品茗所需,也曾依此款式烧制具有金银器屈卮风格特征的青瓷把杯目前所见此类杯盏主要有以下几款:此把杯,口径9.2、足径 4.7、高 3.6 厘米,敛口弧腹,如意单把,矮直圈足施釉晶莹润流澈,柔和如玉色呈粉青,釉面开片,色调一致胎骨细密坚硬,色呈灰黑器物造型优雅,制作精良此把杯,口径9.2、底径 4.7、高 3.7 厘米敛口,腹微鼓,腹上部一端置如意云纹形把手平底,圈足细小,施粉青色厚釉,开冰裂纹口沿与圈足底端无釉,呈紫色1972 年浙江湖州山塘村皇坟山宋墓出土三)贴花杯贴花杯,是指杯盏之内底有贴花装饰之杯杯中所谓之“ 花” ,不单是指植物之花,而且也包括瑞兽虫鱼之类的花纹在此类杯盏碗盘中常见的贴花之纹有梅花、菊花、桃花以及寿龟、双鱼等。

      此类杯盏,按南宋时碎金中的分类可以称为散盏考察宋元时期具有金银散盏风格特征的龙泉青瓷茶盏主要有以下几类1.贴花盏宋元时期金银材质的散盏,于盏底流行以打、炮、收、錾、轧等制作金银器工艺装饰各种贴花其经典代表为江苏溧阳平桥南宋金银器窖藏出土的三件银质鎏金贴花盏2.龟游莲叶盏考察南宋时期金银材质散盏之纹饰图案,常见有于盏底置一游龟的特殊纹样款式这类装饰款式的杯盏就是宋元时期流行的用于祝寿祈年的“ 龟游莲叶 ” 纹盏龟是人们发现的一种最长寿的动物之一,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之中灵龟是长寿的代名词其亦称神龟,与龙、凤、麒麟在中国古代并称为四灵,古人谓可以知吉凶,视之为祥瑞张衡灵宪云:“ 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可见灵龟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是作为一种灵兽出现的刘向说苑这样描述神龟的形象与作用: “ 灵龟五色,色似玉背阴向阳,上隆象天,下平法地,转运应四时蛇头龙胆,左精象日,右精象月,知存亡吉凶之变 礼统也这样介绍神龟:“ 神龟之象,上圆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盘法丘山玄文交错以成列宿,五光昭若玄锦,运转应四时长尺二寸,明吉凶,不言而信 ” 古代还将灵龟之出视为明君兴邦之征兆。

      尚书中候载: “ 尧时曾沉上璧于洛水祭神,有玄龟负天书而出,背甲有赤纹朱字,言天下之德运变迁周成王时亦有其事 孙氏瑞应图:“ 龟者,神异之介虫也玄彩五色,上隆象天,下平象地,生三百岁,游于蕖叶之上,三千岁尚在蓍丛之下明吉凶,不偏不党,唯义是从王者无偏无党,尊用耆老,不失故旧则出 古人灼龟甲为卜以知吉凶祸福变化,谓其神灵明鉴之龟兆,亦名之曰灵龟任眆异述记谓龟千岁生毛,寿五千岁为神龟,寿万年为灵龟 史记中龟策列传云:“ 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草无毒螫,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 这种文化信仰,赋予了灵龟养生及长寿的神话色彩,使它成为古代中国传统祝寿民俗活动之中的重要代表性吉祥图腾如此,神龟的形象应用出现于祝寿的器皿杯盏之中,自然也是顺理成章之事此类盏按宋人之说法,可以称为祝寿之专用盏具,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与使用功能宋人洪适有词生查子,其题记中这样介绍宋代祝寿之专用盏具 “ 龟游莲叶 ” 盏:“ 姚母寿席,以龟游莲叶杯酌酒 其词中云: “ 碧涧有神龟,千岁游莲叶七十古来稀,寿母杯频接绣衣牵彩衣,喜庆相重叠龟紫看孙曾,鹤发何须镊 目前,所见宋元时期金银材质的“ 龟游莲叶 ” 盏之代表性作品有以下几款。

      3.双鱼洗宋代金银制作工艺主要是以模压成型和捶揲成型为主此外,以银代金而降低成本的鎏金银器,在宋代也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青睐同时,宋代特有的夹层套接工艺以及高浮雕凸花和立体装饰工艺,为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工艺注入了新活力,并为元代以后金银器工艺的发展奠立了基础宋代金银器在器型上,虽没有唐代那样的夸张华美,然为适应人们生活之需更加生活化其花式品种繁多,器物造型尺度与比例精准,雅致、洗练、精纯,亦非唐人所能及与唐代的金银器相比,宋代金银器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思巧作如宋代金银双鱼纹样的杯盘碗盏就是其经典代表佳作之一种双鱼纹样的主体内容一般为双鱼及水波、浮萍与水草,双鱼鳞鳍清晰,摇头摆尾,追逐嬉戏,形象生动,逗人喜欢以鱼纹饰为主体的图案何以成为我国人民寄托人们祈求“ 年年有余 ”“节庆有余 ” 的经典款式呢?就其文化的原因有三其一,文化传统的使然 鱼” 与“ 余” 谐音,我国早在远古的新石器晚期的大汶口的陶器之上就出现了以鱼为装饰的器物,后來成为传统民俗表达 “ 节庆有余 ” 的装饰经典图样其二,在中国的民间传统信仰观念之中,鱼是一直善化的神奇动物相传飞行在天上的神龙就是鲤鱼通过跳跃龙门变化而来的。

      于是,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作为期盼科举高中金榜题名的一种美好愿望的表达,在中国民间代代相传其三,鱼腹中多籽有极强的生命繁殖能力以鱼纹饰为主体的图案就成为人们祈求多子多孙,祈盼家族人丁兴旺的生命崇拜图腾此碗高 2.1、口径 11.7 厘米, 1970 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出银碗由捶揲打制工艺制作而成,碗底部饰以凸出半浮雕双鱼纹此碗中的双鱼形象生动写实,一条为鲤鱼,一条为鲶鱼,寄寓“ 连年有余 ” 之义金银器捶揲浮雕工艺盛行中亚于萨珊的栗特地区此碗的工艺制作承受了萨珊栗特地区的金银器制作工艺,但装饰纹样的双鱼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