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权利与文化权力大数据视域下青年学生网络话语权探微.doc
6页[摘 要]大数据时代,青年一代的话语权利意识觉醒,对网络舆情产生重要 影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捉出更高要求和更多挑战本文从“全权利”及“文 化权力”的视角出发,解析青年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内涵构成与相互关系,剖析青 年学生网络话语“绝对权利”的勃兴,及其表象与深层影响,探讨自觉、自律、 自省的“相对权利”的建构[关键词]全权利;绝对权利;相对权利;文化权力;正权力;负权力大数据时代,在社会主流媒体上进行话语权表达的青年学生,具冇高度社会 性、传播性的网络话语成为他们参与社会事件、抒发爱国情怀的主要方式与重要 渠道,他们的网络话语在体量上源源不断,在种类上多元多样,在传播速度上迅 捷集聚,在话语效应上价值分散,这既标志着青年i代对于话语权利自主意识的 觉醒,也亟需对青年学生网络话语权进行研究和思考一、“全权利”与“文化权力”网络话语权,顾名思义是话语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权”有“权利”与“权 力”的双重意蕴,青年学生网络话语权也有“权利”与“权力”的区别,在话语 权利上,更直接地指向全面的话语权利意识,即“全权利”;在话语权力上,更 鲜明地表现为网络话语文化的权力效应,即“文化权力”一)话语权利上的“全权利”“遂等稍争权利,更相杀害。
《后汉书•董卓传》),除“权势和货利” 之外,“权利”一般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1] 1857O青年学生的 网络话语权利,是法律赋予其运用网络话语“作为”或“不作为”的许可、认定 及保障青年学生对于网络话语,在主体身份上,可“以个体身份说”,也可“以 群体身份说”;在行为选择上,可“说”,也可“不说”;在表达内容上,可“说 多”,也可“说少”;在表达对象上,可“说这些事情”,也可“说那些事情”; 在表达诉求上,可“为自己说”,也可“为他人说”;在表达形式上,可“这样 说”,也可“那样说”;在表达方式上,可“直接说”,也口J “委婉说”;在表 达程度上,可“浅尝辄止”,也可“发人深省”总Z,大数据时代,青年学生 对网络话语的权利选择都更加金而和宽泛,“全权利”为其行使网络话语权带来 前所未有的机遇全权利”包括“绝对权利”和“相对权利” O “绝对权利”指青年学生充 分运用各类网络载体、平台、工具和技术,充分自由、完全自主自发地创造、使 用与传播网络话语的权利相对权利”指青年学生遵循社会法律规范、网络文 明规范与网络道徳规范,在不侵犯国家、社会与他人权益的前提下,自觉自律自 省地创造、使用与传播网络话语的权利。
和较于具有高度约朿性的“和对权利” 而言,青年学生更热衷于行使具有高度自由性的“绝对权利”,他们大量、大胆 地创造、使用与传播各类网络话语,以进行自我的表达、价值的诉求及个性的彰 显二)话语权力上的“文化权力”“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汉书•货殖传》),除“管理学 范畴及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Z外,“权力”一般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1]1857 “话语即权力” [2],青年学生的网络话语权力内在地隐含了 “政治权力”的意 蕴此外,“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 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3],网络文化作为新的 文化形态亦是如此,青年学生的网络话语是网络文化的重要构成,在话语权力上 更鲜明地表现为“文化权力”简言之,青年学生的网络话语权力内隐为“政治 权力”,外显为“文化权力”,这种“文化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作用于当 前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主要指青年学生的网络话语文化所产生的权力效应话语是对社会实践主体具有支配性和役使性的强大社会力量” [2],青年学 生的网络话语也是“具有支配性和役使性的强大社会力量”,对网络舆情产生重 要影响。
网络舆情是媒体或网民借助网络,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 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4]青年学生网络话语的“文 化权力”影响网络舆情的演化进程、发展态势与发展走向,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正向文化权力,指青年学生理性、规范地表达网络话语,积极传播和壮大主流思 想舆论,从而引领、推动网络舆情朝主流舆论方向正确发展,即“正权力”;另 一方面,负向文化权力,指青年学生非理性、失范地表达网络话语,在一定程度 上冲击和消解主流思想舆论,从而干扰、误导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即“负权力”三)“全权利”与“文化权力”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绝对权利”催生“负权力”效应大数据时代的青年学生比以往 享有更充分、更广泛的信息门由权利,他们在网络空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 么说就怎么说,没冇严格的话语规范和特定的话语生产机制,容易对网络舆情产 生干扰和误导例如,在“我爸是李刚事件”(2010)中,“绝对权利”催生的 “负权力”效应表露无遗,从一开始仅是对事件木身的关注与监督,发展为靑年 学生的网络话语很快迎合大众网民对权力阶层的痛恨取向,随之转到对“官二代” 进行嘲讽、谴责、愤怒、声讨的网络舆论狂潮中。
不仅如此,他们还逢迎了大众 网民“娱乐金死”的心态,积极参与“李刚体”网络造句运动,“我爸是李刚” 被评为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其中不乏“绝对权利”的推波助澜作用另一方面,“相对权利”夯实“正权力”效应青年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言行 必须保有道徳上的审慎,必须遵守社会法律规范和文化习俗,必须尊重和不得侵 犯他人的信息隐私权,自觉、自律、自省地运用网络话语,引领和推动网络舆情 的正确发展例如,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2014)的相关网络舆情爆炸性发 展过程中,“和对权利”很好地夯实了 “止权力”效应,在媒体过度报道复旦大 学遇难学生信息后,社会引发关丁新闻伦理的网络论战,多数青年学生较为关注 这一论战,对保护遇难者隐私的做法在人人网、微博上表示认同与支持;不少人 转发“报平安”及寻找失踪者等、微博,参与“微公祭”等网络追思活动; 一些人还口发发帖探讨与思考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二、“绝对权利”的勃兴大数据时代,网络的广阔性和无中心特征,伴随着青年学生话语权利的口主 意识觉醒以及渴望被关注、成为焦点的心理期待并产生,这些内外因合力激发青 年学生自由、自主、自发的“绝对权利”的蓬勃兴起一方面,在行使与捍卫话语权利的方式选择上,青年学生自由、自主、自发 地开发、学习与运用各类网络载体、平台、工具和技术。
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 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 [5]他们通过收发邮件和短信、拍照、摄像、撰写论文 和作业等,以创建数据内容的方式行使与捍卫话语权利;通过网络注册、登录、 浏览与搜索等,以获取数据信息的方式行使与捍卫话语权利;通过网络聊天、发 送博客、微博、等,以进行数据交流的方式行使与捍卫话语权利;通过开发 与学习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以解决数据问题的方 式行使与捍卫话语权利;通过运用各类衣食住行学的APP软件,以数字化生存的 方式行使与捍卫话语权利另一方面,在话语权利表达及补救的心理反映上,青 年学生口由、口主、口发地创造、使用与传播各类网络话语语言是一种实践 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 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6]553青年学生是网络 话语的自主创作者、自觉接受者、自发传播者和大胆使用者他们通过创造“学 霸”“学渣” “面霸”“低碳哥”等校园网络话语表达对成长成才的价值诉求, 以口主创作的心理反映表达及补救话语权利;通过快速吸取新网络文化,迅速转 用和传播与既得利益密切相关的“微XX” “转基因” “PM2.5” “山寨”等网 络流行语,以自觉接受和自发传播的心理反映表达及补救话语权利;通过使用“蒜 你狠” “豆你玩”“姜你军”“借问元芳”“范跑跑”“楼脆脆”等社会公共网 络话语评判社会事件,提岀质疑,以大胆使用的心理反映表达及补救话语权利。
)“绝对权利”勃兴的表彖:网络话语失范“绝对权利”勃兴使得对靑年学生网络话语的外在控制和监管难度大大增加, 随之产生的网络话语失范现象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三类一是语言学视角青年学生不依据传统语言学的话语规范或生产机制,随性、 随意地创造与使用网络话语他们擅长运用汉字、数字、符号、字母等尽情组合、 改造词语;喜欢使用数字表意、字母缩写、古词新用、情意符号等方式传情达意; 经常利用谐音、怪词、错字、别字等玩语言游戏失范是-•种有创造力的新生 事物,是对僵死的观念的一种挑战” [7],这类失范现象挑战传统话语规范、创 新网络话语形式、丰富网络话语内涵、加快信息交流速度,青年学生在其中尽享 创造的快乐和违禁的快感,是其话语权利意识在网络空间得以解放并口由伸张的 木小丿忐0二是社会学视角青年学生不遵循网络文明规范或网络道德规范,任性、任 意地使用与传播网络话语他们频繁使用网络骂语宣泄情绪;网络恶搞、网络谣 言、恶意灌水等出口成脏现象较为常见;肆意谩骂、人身攻击、侮辱他人人格等 语言暴力现象也颇为常见失范或称“脱序”,是指由于社会规范失调而产生的 一种社会反常的状态,即在一个社会中缺乏人们可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8] 这类失范现象的产牛主要是由于社会转型吋期,多元社会思潮和文化碰撞交融, 各种社会问题频发,背负着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的青年学生,既缺少调节个 体欲望和行为的规范,也缺少释放话语权利的现实空间,致使他们在摆脱传统的 “熟人社会”拘束的虚拟空间里“肆无忌惮地口出狂言”三是法学视角青年学生违反社会法律规范,利用网络话语和技术实施网络 盗窃与销赃、网络黑客与入侵等网络犯罪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网络犯罪现象是网 络话语失范的极端表现,是青年学生在网络法律法规缺失与不健全的情况下,滥 用“绝对权利”,侵犯网络空间里“熟悉的陌生人”的合法权益,进而触犯刑事 法律,受到刑事处罚,对此,亟需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以有效 防范和打击青年学生的网络犯罪行为)“绝对权利”勃兴的深层影响:“正权力”的分化与“负权力”的深 化“绝对权利”勃兴,使得青年学生对世相百态、时事热点、社会变革等不断 说出多样、多义、多用的网络话语,传达着或强或弱的声音,汇流成川为强大的 声音,成为影响网络舆情发展走向的强大力量正如青年学生的网络言论、意见 及表达的情绪,从形成到消逝都处于动态变化中一样,这种力量也处于动态变化 中:一方面,表现为“正权力”的分化,即引领、推动网络舆情朝向主流舆论方 向发展的力量日益分散与分裂;另一方面,表现为“负权力”的深化,即对网络 舆情发展走向的干扰与误导的程度正在加深。
一是网络话语的“碎片化”发布与解读,分散“止权力”的引领力量,加深 “负权力”的干扰程度一方面,随着微博、博客、等成为网络主流沟通媒 介,每一个账号都如同一个媒体,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说状态等,信息、 观点、意见、态度等齐类在内容上呈现为碎片化的信息数据源源不断地汇入大数 据时代的比特之海,青年学生一旦说出网络话语,即刻被淹没于大数据的浩瀚海 洋Z中,从而“止权力”引领网络舆情朝主流舆论方向发展的力量,随着网络话 语的“碎片化”发布而瞬间分散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对浩如烟海的“碎片化” 信息数据的解读,完全依靠个人理解和情绪影响,不仅其网络话语发布是“碎片 化”的,其网络话语内涵也是“碎片化”的,而且他们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参与也 是“碎片化”的,他们在淋漓尽致各抒己见的同时,将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置于 海量的、零散而无序的信息泥潭Z中,进而加深“负权力”对网络舆情发展走向 的干扰程度二是虚拟信息交往的去中心化,分裂“正权力”的推动力量,加深“负权力” 的误导程度一方面,门媒体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合二为一,一些未经证实的 网络舆情信息由于缺乏把关人的权威引导,使青年学生往往不辨真伪即急于发表 看法或意见,甚至毫不避讳地将个人揣测或主观臆断公布于网络之上,其中不无 调侃、恶搞、无厘头、自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