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儒林外史》中的对联研究.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660666
  • 上传时间:2022-06-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6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儒林外史》中的对联研究    内容Reference:历来学者很少注意到《儒林外史》中的对联,小说中狭义范畴的对联共有五幅在逐一分析《儒林外史》对联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些对联在小说中的作用Keys:《儒林外史》 对联 对联的作用对联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关于对联的范围,学界存在一定的争议一种观点是对联即是楹联,是书写在石柱、大门两侧或挂在屋内墙壁上的具有一定物质载体的艺术形式另一种观点是将楹联划入对联范畴,还将诗文中的对仗句、古典小说回目以及回末对句划归为对联的范畴前一种观点所说的对联属于狭义范畴;后一种观点所说的对联属于广义范畴,它不仅包含狭义范畴的对联,而且还包括对仗句,后一种观点中的对联即是对偶句论文研究的对联主要是狭义范畴的对联,即《儒林外史》中出现的楹联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对联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匾额有直接联系此外,作者有时会特意提到对联附近有一些挂饰,这些陪衬物的含义与对联表达的含义是密不可分的具体到小说中,对联的内容与小说的内容、人物紧密联系在研究《儒林外史》中的对联时,要结合匾额、对联附近的陪衬物、小说内容和人物来分析一.《儒林外史》中对联的概述依照上文的界定,《儒林外史》中的对联共有五幅,下文逐一论述。

      一)“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1]这幅对联出现在小说第7回梅玖、荀玫在薛家集观音庵的大堂墙上看到老师周进当年设帐教书时写得对联当时周进还是老童生,现已升为国子监司业,时过境迁,“红纸都久已贴白了”对联的内容强调修身自律,以待时机这与前文周进的人生经历颇为吻合,六十多岁还是童生,但没有被世俗所同化,没有如王举人、梅三相(即梅玖)依仗功名欺压、挖苦旁人的恶行,后来科考中第,授予官职作者在此处安排这副对联一方面是对周进人生履历的回顾,另一方面旨在警醒荀玫要正身、守己,以待时机观后文荀玫顺利通过乡试、省试、会试,又中进士,后来官至两淮盐运使,不能说没受到对联内容的警示二)“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1]这幅对联出现在小说第11回娄三、娄四公子(以下称二娄)在杨执中家里一间客座的墙壁上看到这幅对联对联的内容表达了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联系前文杨执中家里缺柴少米,欲卖炉换钱等文字,对联的内容与杨执中当前生活状态是相符的然而,细究起来,杨执中家里悬挂这幅对联有些不伦不类对联改自明朝徐渭绍兴旧居青藤书屋的楹联,将原作中的“几间”改为“三间”原作的主人是明朝的文化艺术奇才徐渭,童年无依无靠,成年后屡试不第,晚年凄凉。

      对联表达了徐渭历经沧桑之后豁达不羁的心境但用来形容杨执中的人生状态则不恰当联系上下文,杨执中本人性情迂呆,并无多少真才实学,根本不存在落魄文人埋没才华的情况至于二娄“访贤”,只是因为杨执中抱怨朝政的言论与二娄的看法相通,所以才有三次“访贤”之事前文提到,研究小说对联时,不能只是局限在对联本身,还要注意相关的陪衬物在对联上贴了一张报帖写道:“捷报贵府老爷杨讳允,钦选应天淮安府沐阳县儒学正堂[1]报帖的内容是杨执中被选入儒学正堂为师,说明杨执中难以摆脱世俗的束缚,这与对联中豁达不羁的心境是相矛盾的两幅对联的中间,悬挂着朱子《治家格言》既然有《治家格言》,理论上杨执中家庭成员应有规有矩,但事实并非如此前文中杨执中因在盐店“嫖赌吃穿,侵用成本七百余两”被监禁,其子杨老六出场时便是醉酒的赌徒父子二人的行径与家中高悬的《治家格言》对比,不能不说蕴含了深刻的讽刺从对联及其陪衬物可以看出杨执中内心向往豁达不羁的状态,却被世俗生活所牵绊本希望家人能够有规有矩,事实上父子二人品行不端由此可以看出杨执中矛盾的生存状态三)“嗅窗前寒梅数点,且任我俯仰以嬉;攀月中仙桂一枝,久让人婆娑而舞”[1]这幅对联出现在小说第11回。

      是二娄在杨执中的书房看到的整幅对联所描写的景物恰好符合二娄与杨执中在书房时所看到的景象上联“嗅窗前寒梅数点”是实写景物,杨执中书房前有几树梅花,当时正开了两三枝,“俯仰以嬉”表达了寒梅点缀带给人的无限欢乐至于下联,小说原文提到“谈到起更时候,一庭月色,照满书窗,梅花一枝枝如画在上面相似,两公子留恋不忍相别[1]就内容而言,对联恰当地描繪了当时的自然景物仔细分析下联内容,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中的意味攀月中仙桂一枝”容易使人联想到成语“蟾宫折桂”蟾宫折桂的意思是攀折月宫的桂花,在科举时代寓意着科考中第那么下联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杨执中希望可以攀折月宫的桂花并为之婆娑起舞,其实反映了他对科举中第的膜拜,对功名的迷恋这与上联中纵情于自然景物的欢乐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杨执中矛盾的生存状态四)“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1]这幅对联出现在小说第22回是牛玉圃和牛浦在盐商万雪斋家中的大厅看到的对联的意思是读书是好的,耕田也是好的,只要学习好的东西,那便是好的;创业艰难,守业更加艰难,然而知道其中的难处便不算艰难上联中表达的内容与传统的“耕读传家”思想是有一定出入的,即只要学习好的东西,不论是读书、耕田还是其他,那都是好的。

      下联主要表达知难而进的思想是对创造事业和守护事业的勉励联系对联主人万雪斋的生平,万雪斋本是扬州盐商程家的书童,年纪轻轻做了“小司客”,帮忙处理零碎事务后来积聚了一些银子,自己带货赶上好年景,赚了大笔银子,很快赎了身往后便自己从事盐业,发家致富万雪斋既没有选择读书参加科举,也没有耕田务农,而从事了在封建时期被视为末流的行业——商业,这与传统的“耕读传家”思想是相背离的创业的过程是艰难的,但他把握时机,迎难而上,最终做的很成功作者借这幅对联表达了自己对读书科举的反思,人生美满和成功未必只有读书科举一种选择;同时也是对人生道路的思考,选择并学习好的东西,即使遇到困难也要迎难而上值得注意的是,与这幅对联相关的匾额匾额上有金字“慎思堂”三大字,还有一行小字,“两淮盐运使司盐运使荀玫书”[1]慎思”两个字,是作者在提醒读者,认真思考对联的含义,切勿轻易放过荀玫是小说前文中的人物,作者借匾额一事将其参加科举中第后的职位做了交代,借此联络前文,了结人物五)“清风明月常如此,才子佳人信有之”[1]这幅对联出现在小说第28回鲍廷玺在扬州遇到季苇萧再婚,这是鲍廷玺在大厅书案上看到的对联清风明月”指代超尘脱俗的悠闲生活。

      整个上下联的含义是向往着超尘脱俗的悠闲生活,相信世界上有才子佳人的天作之合从对联中可以看出季苇萧自命为风流才子,希望有佳人为伴,以成“才子佳人”的美名然而,前文中季苇萧已经娶过一房妻子,这是二次成婚,联系后文季苇萧的谈论:“只要才子佳人会合,一房两房,何足为奇!”[1]可见,季苇萧不过是打着“才子佳人”的幌子,以“及时行乐”而已从对联及前后文的内容来看,作者讽刺了假名士借“才子佳人”之名以“及时行乐”的恶劣习气二.《儒林外史》中对联的作用《儒林外史》中的五幅对联全部出现在主人的房屋里,并且都是从客人的视角看到的这些对联有的是作者本人创作,有的从别处借用这些对联“不仅仅是显示了作者的联趣功夫,而是与小说浑然一体,服从于小说的整体需要”[2]对联与小说内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小说中起着一定的作用1.营造环境小说中的对联十分锲合小說中的自然环境例如,二娄在杨执中书房看到的对联里“寒梅数点”、“月中仙桂”等意象,这与当晚二娄身处的环境非常相合当然,对联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从对联的内容再结合杨执中的生平,可以看出对联寄托了杨执中对科举中第的膜拜,同时也表现了他矛盾的精神状态总结起来,一方面对联所描写的景物与主人公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相符合,另一方面对联营造的环境表达了主人公的追求和精神状态。

      2.联络前文小说中的对联与原文紧密联系,在行文过程中,作者有时会采用一幅对联和相关物品联络前文比如第二十二回万雪斋家中的“慎思堂”由荀玫题写,文章在此处联络前文中提到的荀玫,提及他为官后的职位再如第七回荀玫在观音庵看到周进书写的对联,作者在此处联络前文周进做童生时在此教书之事这种联络并非是作者生搬硬凑式的联络,而是非常自然的联络万雪斋是扬州著名的盐商,两淮盐运使为其题词,合情合理;荀玫曾在观音庵读书,周进正是其当年的老师,所以文章此处出现周进题写的对联,非常合理3.烘托人物小说中的对联有时可以烘托人物对联的内容有时是主人公性格情趣的体现比如,杨执中客座中的对联取自徐渭故居的楹联,本是为了表达历经沧桑后豁达不羁的人生状态,但用在此处与杨执中迂呆的性情相对比,则表现了他矛盾的精神状态再如,季苇萧再婚时的对联烘托出他打着“才子佳人”的名号以“及时行乐”的行径,使其性格情趣暴露无遗4.表达情感作者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在会字里行间打上自我情感的烙印对联作为小说行文中的关键性字眼,一定程度上会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万雪斋家中的对联一方面与主人的生平履历相照应;在另一方面,作者借此机会表达了自己对传统的“耕读传家”的思想的突破,认为读书科举、耕田务农固然是一种选择,然而只要选择好的方向并未之努力,那就是值得推崇的,并非一定要固守“耕读传家”的思想。

      作为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的对联虽然仅有五幅,但是作者凭借自己的生花妙笔将这些对联与小说行文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且发挥了对联营造自然环境、联络前文情节、烘托人物性情和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儒林外史》的艺术水准Reference[1]李汉秋.《儒林外史》彙校彙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胡晓明.试论《红楼梦》中对联的妙用[J].襄阳师专学报,1995(1):67-69.(作者介绍:付康平,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