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分析研究 应用心理学专业.docx
19页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摘 要随着社会对幼儿关注度的提升,幼儿社会化问题的不断涌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攻击性行为是一个客观的成长特征,儿童从出生以后就会不自觉的存在一些隐形的攻击行为,但是不能将这种行为笼统的视为错误,应该在接纳的基础上进行行为研究,寻找合理友善的教育方法促进他们的成长学前儿童健康程度不同,表现出的社会行为也有所不同,中班幼儿的动作、语言发展相对于小班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没有大班幼儿有较好的控制能力,易冲动幼儿的成长永远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环境,而家庭环境往往起着最直接的作用,研究将在实践调查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围绕幼儿在家庭、幼儿园中的表现展开调查,结合幼儿在园及在家的实际状况进行记录,旨在分析其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矫正策略关键词:攻击性行为;中班幼儿;矫正策略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1绪论1.1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父母的时间和精力多用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一部分幼儿在生活中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心中的诉求幼儿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1] 幼儿攻击性行为不仅仅是孩子在幼儿时期不会通过合理、正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更为他们成年后更好的融入社会留下巨大隐患。
在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中,家长通常对于孩子的问题保持不在意的态度,直至发现问题严重后开始手忙脚乱,寻求帮助有些家庭甚至在问题出现后,将错误指向别人,导致问题进一步的恶化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尽早发现孩子存在幼儿攻击性行为并在发现问题的最初阶段就将问题扼杀于萌芽之中本研究通过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针对不同幼儿攻击性行为问题进行矫正;使家长、老师及早发现幼儿存在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力求及时发现引导,并努力使其回归到正常幼儿心理轨道上来1.2研究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实施,幼儿的成长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2] 每个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过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里经常能看见同伴间发生冲突,还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因幼儿产生的攻击性而烦恼,那些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经常扰乱秩序;人际关系不好;有时甚至会引起同伴的排斥这不仅影响幼儿自身的发展,还可能影响其他幼儿在幼儿园的情绪,更有甚者会产生厌学和害怕心理本文将对已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幼儿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为研究背景,旨在分析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矫正策略期望能够降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机率,进而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2.2研究意义通过此次研究,及时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关策略方法来控制和干预行为的发生,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不仅可以保障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可减少幼儿同伴间的伤害,构建和谐的社会风气本篇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在于研究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策略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学说有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本能说、习性说、挫折攻击说、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模式理论等学说[3]早期弗洛伊德关于攻击性行为的本能理论表示儿童的攻击性来自于儿童的破坏性本能到40年代,多拉德等人指出: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行为的产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4]到了60年代,对儿童社会化行为的研究范围变得宽泛了,研究角度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儿童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班杜拉在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真实社会情境的研究,他的社会学习实验考察了学习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由模仿和观察而习得的,不仅可以通过观察方式直接习得,还可通过大众传媒等形式间接习得进入80年代以后,国外在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观点与方法上有了一些变化,有关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多,专著、报告大量的增加,道奇等人创立了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模型理论,理论认为,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攻击者错误的理解了社会信息。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为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做出心理学的解释,同时也为如何预防、减少这类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心理学依据[5]1.3.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认识虽然相对较晚,但目前国内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集中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产生的原因、个案研究以及采取的教育矫正措施,相关研究也日益被人们所周知1985年张轶为了了解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程度,采用了问卷法对幼儿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最后分析结果可将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分成三级水平,一级水平是事后愿意原谅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约占人数的50%;二级水平是告知老师,请老师帮忙解决,此类幼儿占调查人数的30%;属于第三级水平的幼儿是对方攻击我,我就要攻击回去1988年王馥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攻击性幼儿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多于女;独生子女的攻击性比例多于非独生子女的攻击型比例;各年龄组幼儿的攻击特点和原因有一定的差异秦雪娇、徐东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控制研究基于幼儿德育生活化》中提倡德育生活化,即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开展德育教育家长与教师单纯的对幼儿进行说教影响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因此基于幼儿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道德行为引导,是引导其积极行为形成的有效方式。
卢长娥在《幼儿自尊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其关系》一研究中发现自我胜任感低的幼儿更容易产生攻击别人的行为,在活动中体验不到胜任感就会对自身进行否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或者担心被拒绝因而产生挫败感综上所述,攻击行为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品格的发展国内外研究提供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在真正实践中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应该多结合幼儿具体生活实际和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去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1.4研究内容及方法1.4.1研究内容本文从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方面入手,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为切入点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背景进行表述,围绕中班有攻击性儿童进行细致的研究,并在实践中采用调查、观察等手段对我实习的幼儿园幼儿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其次,从相关理论理论和实践中找出幼儿自身、家庭、幼儿园、社会在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矫正策略最后通过整合解决策略,来保证攻击性行为幼儿的身心健康科学性的发展并整理全文1.4.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4个研究方法,分别为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搜集和查阅幼儿社会性相关文献,从相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使研究建立在可靠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通过观察教师在幼儿园的言行,观察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编制行为观察记录表,为本文提供实践依据从教师、家长两个层面调查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状况,找出其中比较欠缺的方面进行研究,获取与自己论文相关的信息,为论文提供了现实依据针对幼儿园中选定要研究的幼儿进行观察,对其心理发展方面以和行为发展方面进行调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提出教育策略1.5本文拟解决的问题1、幼儿在适应幼儿园环境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情绪波动,有些甚至发生攻击行为,在学期刚开始要提醒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幼儿的行为,在攻击行为萌芽的最初阶段将该行为扼杀,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物质及情感需要,最大程度的为在园幼儿提供愉悦舒适的身心成长环境2、在攻击行为发生后,了解发生原因,进行记录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攻击行为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矫正策略,帮助幼儿改善攻击行为,营造健康环境2相关概念界定2.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和语言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推搡、大声叫嚷、骂人、抢夺损坏他人物品等,具有发生频率高、身体攻击为主、男孩多于女孩、年龄越小攻击性越强等特点[6] 。
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定义主要注重行为的结果,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打人、推人等行为上的攻击和一些语言上的攻击2.2中班幼儿界定幼儿园班级是指幼儿园进行保教活动的基本单位,一般按照年龄将其划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同阶段的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的条件更加均衡,能够适应同等水平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学前领域将4-5岁的幼儿划分为中班,该年龄阶段的幼儿集中在一起组成班集体,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有针对性的培养2.3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概念的界定处于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语言和动作上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是该年龄阶段的幼儿缺乏自控力,加上爱模仿与环境的影响,发生攻击性的频率较多,有些幼儿会因为不小心或与同伴间游戏时而伤害到同伴这种情况是无意的攻击性行为,但有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毫无理由或出其不意地对同伴做出打骂行为,有时甚至攻击老师,拳打脚踢,并伴有语言的攻击,做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一不如意便会大打出手在户外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甚至生活活动中,这些幼儿都会不同程度上的表现出攻击性3综合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3.1攻击性行为的生物遗传因素3.1.1神经系统发展的影响有些儿童天生具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我国被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
常表现为:做事情不顾及后果,凭着自己的想法行事,为此常与同伴发生争吵和打斗;品行障碍,如脾气暴躁、辱骂、打伤同伴、破坏物品等,故产生攻击性行为;少数儿童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差,语言发育迟缓,在人际交往中无法正确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诉求,进而产生攻击行为3.1.2遗传的生理特征有人在罪犯的基因调查中发现,性染色体为XXY的比例与普通人相比有更大的比例[7] XXY个体易于兴奋,容易感到不满足,当幼儿遗传了父母有缺陷的染色体后,经过一定的外部刺激加以强化,形成攻击型人格的可能性会增加此外,母亲在怀孕期间出现的不稳定情绪,也会给孩子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带来影响,提高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3.2幼儿自身因素3.2.1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调节自身行为的一种重要能力与大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心智发展不够完善,自觉性水平较低,在行为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该年龄阶段的幼儿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容易以带有攻击性的行为进行表达3.2.2缺乏同情心一些幼儿在与同伴相处时,不能明确的识别同伴的情绪状态,可能会简单的看做高兴或者不高兴,难以理解同伴的情感反应,在交往过程中,不会同情和帮助别人。
例如,占某某小朋友在一次午饭结束后,告诉老师自己的胃不舒服,老师将他抱在腿上,帮他轻揉肚子,过了一会,他没有忍住吐在了班里,这时班级里有几名幼儿大笑了起来,还说占某某小朋友真恶心等话,事后老师发现他们还在说这件事情,这种行为是以取乐而施加的攻击性行为,这些幼儿没有从同伴的角度去体验同伴的心情,只顾自己开心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3.2.3幼儿自身挫折行为的刺激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人对物产生攻击性行为[8]例如,一次,在班级手工活动课上,老师进行了一轮小组的指导,当教师走到亮亮(化名)小组时,冲冲(化名)很高兴地将自己做的灯笼拿给老师看并得到了表扬但老师看到了旁边的亮亮还没怎么开始制作,便有些生气的批评了亮亮老师走后,亮亮看了看身边刚才被表扬的冲冲的灯笼后,突然用手把冲冲的灯笼抓破了亮亮因为老师表扬了冲冲,批评了自己而产生了挫败感,由此发生了抓破小朋友灯笼的攻击行为3.3家庭因素3.3.1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家庭教养方式通常指的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孩子的互动活动中,所表现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