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真理”考辨.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31511920
  • 上传时间:2023-11-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0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尽管人们经常使用"真理”一词,尤其在一些宏大叙事上.所谓“追求真理”"忠于真理*为真理而奋斗”之类,更是十分 庄严与郑重的说辞,但这些说辞中的“真理"到底是什么意思,恐怕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不过,这些说辞倒是说明了 "真 理'■舆“知识”并不等值如果说■*追求真理"还可以被替换成“追求知识”,那么"忠于真理“为真理而奋斗”就很璀被替换成"忠 于知识为知识而奋斗・了至于"知识创新・,就更不能被替换成••真理创新"了,这尤其凸显了“知识"与“真理"之间的语义 差异一、“真理”的语义考查<-)古汉语中“(真)理•的四种含义在汉语系统中,“真理”是由“真"和“理"两个词素所构成的一个偏正式的合成词,其中“理”为该词的中心要素.“真”那么 是其侈饰因素因此.无论有没有这个.真”字.郡不会影响该词的核心意义单单一个"理”字,也可独立成词,且足以祝 括“真理"一词的核心意义通观中国古代学者、哲学家所论之“理二不外平是下述四种含义1. 客庞事物之理一北宋理学家张裁论之曰:“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如此观之方均[1]2. 文辞义理之理一如晋葛洪《抱朴子•钧世》:“今诗与古诗,偎有义理,而盈于差美。

      方之于士,并有德行,而 一人偏长艺文,不可谓一例也"[2]清代朴学家凌廷堪于此类理,评论甚精:“虚理在前,吾所谓是者,人既可别椅一说 以为非.吾所谓非者,人亦可别持一说以为是也,如理义之学是也"[3]3. 宇宙本体之理——如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谓"理一分殊”[4]的“理”之类4:•本心"之理一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于此类理,言之最明:“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裁,即是天理,不须外添一 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5]45o u君子之学,惟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 故博学者,学此者也;审问者,问此者也;慎思者,思此者也;明辩者,辩此者也;笃行者,行此者也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故心外无学"[5)239-240与“理”相比拟,“真理"一词在古汉语典籍中出现较晚先秦奥籍中有"真宰”"天理*道理"等名词①,但无有"真理”之 名直到魏晋,佛教中观学派兴起,才有“二讳”(“真褚”与“俗谛”)之说此派学者据有关佛教经论(如《摩诃般假设经》 《中论》).将“二稀”理解为诸佛教化众生而假设的言教②,并以"真谛”为其第一义谛,魏之为佛法真义,故又称其为■■真 理二萧统所蓍《令旨解二浦义》有云:“真理虚寂,感心不解.虽不解真,何妨解俗。

      [6]此“真理"乃侦谛"之同义词(案: 后来它们都被英译为-truth"),是指为心有所惑者所不解的诺佛言教之实义以此,东晋佛学家慈远乃有"理蕴于辞17] 之说,意指佛法实义隐含亍佛教经论要之,作为一个佛学术语,“真理"所指是禺于上述第2类理——文辞义理之理中唐以后,儒家学者反佛风气渐行,至宋而益盛宋明理学家虽多有出入于佛、老者,且暗取其义,然外表上苗 为伸张孔孟之道而辟佛斥老.故.真谛"“真理”"真如”一类的佛家术语亦颇为一般理学家所忌而不取像.顾炎武这样不但辟 佛斥老而且批评“今之理学,葬学也”而力倡“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8]的学者,甚至反对使用“真知”一词,他说:"'五经' 无'真'字,始见于老庄之书《老子》曰:’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庄子•渔父篇》:’孔子楸然曰:“敢问何谓'真'”?客 曰:侦者,精诚之至也原注:《苟子》’真积力久'亦是此意《黄庭经》曰'积精累气以为真')《大宗师篇》曰: '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以生为寄,以死为归,于是有'真人'、’真君'、’真宰'之名隆庆二年会试,为主考者厌'五经'而喜《老》《庄》,题旧闻而崇新学,首题《论语》子曰'由诲汝知之乎'一节,其程文破云:’圣人教贤者以 真知,在不昧其心而巳。

      ’(原注:《庄子•大宗师篇》:’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列子•仲尼篇》:’无乐、无知,是 真乐、真知始明以庄子之言入之文字自五十年间,举业所用,无非释、老之书"[9]顾炎武认为,庄子“真知"说的 实质是在于否认“学而知之",主张以••无知"为“真知”,所反映的是"以生为寄,以死为归”的虚无主义人生观,只有"以生为 寄,以死为归•的“真人■•才推崇“真如"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居然觉得,光讲"真 知•还不够,须讲“真理■•才得劲,这或许是明清以后中国又更进一步佛教化的缘故吧古希腊语中"aletheia"(真理)的四神含义在西语中,与汉语“真理”一词相当的一个古希腊语词是-aletheia (aA?浊如a)吴国盛根据海德格尔对该词的 解读(即从现象学角度将它视为由菌后两个词根“a」'[非]和"letheia”[遮蔽]组成的一个否认性的词,意味伊去掉遮蔽的状 态”或"揭开遮盖而显示出来的状态”),认为-在其原本的意义上,aletheia作为'真理'是'去蔽'和'敞开'”③但问题是这个“去 蔽”和“敞开”究竟是对自然的过程还是指人为的过程而言呢?假设对自然的过程而言,那么“aletheia-应该是“体(本体、实体) 显于用(现象、功用)"之意。

      德谟克利特所谓“真理和现象是同一的,真理和显现于感觉中的东西毫无区咒"[10],品然 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使用“aletheia”一词——该词在这里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与显现于感觉中的现象祖对);假设对人为的 过程而言,那么"aletheia"应该是"解蔽以得周道"④之意,赫拉克利特所谓“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 然的话”[10]29,显然班是在这个意义上来使用"aletheia"一词——该词在这里是指对自然运动法那么蔓无偏曲的陈述与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都不同,苏格拉底那么认为:41如果我以眼睛看着事物或是想靠感官的辩助来了解它们, 我的灵魂会完全变略了我想我还是求援于心灵的世界,并且到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好些"(10]175照此观点,真理 既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也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周全陈述,而是存在于心灵世界井依靠心灵本身去把握的东西继承苏格拉 底思想的柏拉图更认为,要荻得这样的真理,须靠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并且“如果我们要对任何事物有真正的知识, 我们就必须摆脱肉体......灵魂假设是和肉体在一起的时候,就不能有纯粹的知识;知识如果真能荻得的话,也必须是在死后 才能获得”[11]。

      曹师事柏拉图20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虽然尊敬他的老师,但思想上却不敢苟同他的老师,遂讲出“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的千古名言在真理问题上,亚里士多德的现点也不同于梢拉图的真理规,而是认为“每■-事物之真理与各 亨物之实是必相符合"[12]这是景早的“符合论真理规二其与晚期希腊斯多葛派关于“真理是对象和意识的一致”[13]的 真理概念形成对照:亚里士多律的真理概念是强调了与对象C•事物之实是")相符合,而斯多套派的真理概念是强调了 与意识(“宇宙理性”⑤)相符合但二者也有共同点,即它们都把真理归结为与本体(亚里士多绥的“实是”、斯多葛派的 “理性”)相一致的现象,故均可被归入“符合论真理说二要之,古希腊语"aletheia"(真理)一词有四种含义:1.客观事物本身;2.对客说事物的如实陈述;3.存在于心灵世界 并依靠心灵本身去把握的理念;4.现象与本体的一致三)英语中“truth”(真理)的两种含义中世纪经院哲学家阿奎那宣称:"一切真理都来自上帝甘上帝本身不仅是真理,而且还是最高和第一真理"[14]这 个“真理"和苏格拉底所说的那个“真理"恰好形成鲜明对照:它们的关系犹如朱熹的••天理”和王阳明的“本心",一个在••天二 一个在・人二似有“大”'人”之别。

      然究其实,它们都不过是外于客观事物的“形上之理"一这••形上之理••到了黑格尔的思辨 哲学中终于被归结为“绝对理念"对于这类“形上之理”,弗兰西斯•焙根将其归入宗教神学信仰范畴,认为它是依靠神的 启示得来的真理,这完全不同于从感觉经验得来的真理不过,在培根看来,这两个不同领域的真理互不相干,但不是 不共戴天,它们可以并行不悖培根的这种,双重真理"麒与英语中同汉语“真理”相当的一个单谊“truth”的含义颇有一致性《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truth”词条之第三目是这样解释的:"fact, belief , etc accepted as true:真理;真 义”[15]这里的英文解群可具体化为"被成认是确实发生了或完成了的事(fact)或被成认是确实的或合于事实的所信之 事或教义(belief)等要之,"truth"的基本含义有二:"fact accepted as true"和“belief accepted as true"前者大抵相 当于培根所谓从感觉经验得来的真理一或可称为"事实真理"⑥;后者大抵相当于培根所谓依靠神的启示得来的真理 —或可券为•信仰真理”四)德语中"Wahrheit”(真理)的本义叶秀山曾指出:“中文译成'真理•的德文为'真(东西), (Wahre)的抽象名词化一'Wahrheif,即'真(东西)’之所以为'真(东西),的那种特性。

      ’真'与'假’(Falsche)相对,一切'有对’(相对)的东西都有’(虚)假性',而只有'无对' (绝对)的东西才真的是,真(实)’的"[16]如果说"Wahrheit"就是意味假设"绝对”,或只有“绝对"才是“Wahrheit”,那么Mahrheit”未尝不可以被汉译为"道”一 中国先奏道家老子哲学之"道”:这个"道”不仅意味假设独立寸无对”)・还意味善"朴"-全有”(无所亏遗的全体;all-inclusive totality)⑦当然,它还意味假设“无形"(无感性特征)、“无名”(无可称谓)在老子哲学中,这个被"字之曰道”的东西, 不是“知"(感知和理智)的对象.而是在自我“涤除玄览(鉴)"后所到达的“无疵虚静”的“心•之"观”(直觉)的对象这 样一神只有依靠神秘直觉才能与之"玄同■•的东西,如果也可以把它称为“真理那么这个“真理■•应该是与上述所谓“信仰真 理"("belief accepted as true")大致相当的五〉现代汉语中"真理”的两种含义《现代汉语词典》(1996)将“真理.释义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n[17]a这个解释近似《马 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4) “(真理)即主体的认识同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或相接近”[18]之说,其共同点是都把 真理理解为与客观率物本身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意识或认识,在这种联系中意识或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有一致 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使用的"真理”慌意那么有别于上述两本书所阐释的"真理”概.念,他写道:“判定认识或理论之 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19f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 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19]296其中,前一段所讲的"真理”是指某种认识或理论一据毛泽东在《婿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1956)中所 提出的•按照辩证唯物论,思想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是真理,不然就不 算”[20]的论断.这种被称为"真理”的认识或理论,也魅是反映客观实际并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被证明为符合客观实际 的正确思想后一段所讲的“真理••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认识的对象一从下面所引《实践论》的另一段论述来看,这个被称作“真 理”而其实是人们所要认识的对象的东西是客观过程的规律:“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 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间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 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到达预想的目的许多时候须反匆失败过屡次……才能到达于和 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