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密咏梅词探析.docx
3页周密咏梅词探析【摘 要】在咏梅文学繁盛的南宋时期,周密的咏梅词虽不能视之为独放异彩之作,但也因其独特的艺术个性色彩而不容忽视在周密的咏梅词中,梅的意象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其情感寄托也非常深刻,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地探析 【关键词】梅;咏梅文学;咏梅词?オ?一有宋一代,咏梅文学非常繁荣,尤以南宋为盛文人们在创作中普遍关注梅花,是有其社会文化原因的一方面,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文人地位的稳步提高,使得文人士大夫主流文化得以全方位地发展,并且越来越弥漫着一种风流儒雅的文化意味;另一方面,随着儒家义理的深入人心,道德意识得以高涨,文人士大夫普遍击赏品节情操于是在南宋,梅花便以其凌霜傲雪、幽姿淡雅的独特形象适应了宋人道德意识和君子“比德”追求的心理期待此外成功咏梅作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咏梅文学起了推动作用,如宋初林逋以“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描绘梅的优雅形姿;大文豪苏轼以“月落参横”、“玉雪为骨冰为魄”塑造梅魂等,颇受时人击赏于是在多种原因的共同推动下,咏梅文学在南宋达至鼎盛在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周密对梅关注也颇多周密现存词153首,据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的盛况及其原因与意义》,其咏梅词13首,约占存词总数的8.5%。
梅也是周咏物词中所咏最多的意象,词人在《柳梢青》词序中曾说:“余生平爱梅”,由此可见,梅深得词人喜爱二虽然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同样离不开个人的特性与审美趣味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1]作品是个人情志的体现综观周密咏梅词,思想内蕴多数不出标举道德和追求君子“比德”的范围,而其中关涉比兴,借物格写人格,彰示词人丰富复杂内心的词作是颇具研究价值的1、清冷幽韵之梅花周咏梅词大多描绘梅花清逸脱俗之姿,并借助冷韵幽香的水月霜雪修竹突显梅之高格以《柳梢青》第四首为例:??夜鹤惊飞香浮翠藓,玉点冰枝古意高风,幽人空谷,静女深帷芳心自有天知任醉舞、花边帽欹最爱孤山,雪初晴后,月未残时组词前小序云:“余生平爱梅,仅一再见逃禅真迹癸酉冬,会疏清翁孤山下,出所藏《双清图》,奇悟入神,绝去笔墨畦径卷尾,补之自书《柳梢青》四词,辞语清丽,翰札遒劲,欣然有契于心……”从中可知周密作此组词的缘由:杨无咎以超越常规绘画技巧之法画梅,以清丽遒劲之语作词,表现出来的清风雅韵颇合周密的审美取向,因而情动于中作次韵首句以仙鹤惊飞衬托夜色之静,次句用工整的对句来描绘梅花的香与色,在给人幽峭清冷之感后,又以隐士与少女为对,强化梅古意高风的隐士节操与清幽贞静的少女情怀,将梅花清雅、孤峭的审美特质强烈地展现出来。
下阕写出梅花高洁、坚贞的节操天可知晓,人间或有知己因此才有赏梅人于孤山之上,雪后初晴、月未残时尽赏梅花此词体现了词人身为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对梅花雅洁、孤高之格赞赏的同时,将自我的人格与节操渗透其中,使梅格与人格相得益彰2、坚贞超旷之落梅魏晋时期,有关梅花最流行的意象是“梅花落”梅花开放是逐步的,而凋落则相对集中,从感觉上说后者更赋予视觉冲击力,因为美好事物的凋逝总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因而魏晋乐府中《梅花落》多属征人戍卒伤春怨别之调周词中也有两首咏落梅的作品,即《忆旧游?落梅赋》与《梅花引?次韵?J房赋落梅》后者是周密与好友李彭老的唱和之作,情调比较凄婉,是一首梅落春尽的哀歌但《忆旧游?落梅赋》与后者有些不同念芳钿委路,粉浪翻空,谁补春痕伫立伤心事,记宫檐点鬓,侯馆沾襟东君护香情薄,不管径云深叹金谷楼危,避风台浅,消瘦飞琼梨云已成梦,似徐娘虽老,犹有风情不禁许多芳思,青子渐成阴怕酒醒歌阑,空庭夜月羌管清虽然此词也有伤春之感,也怨东风护香情薄,但词中落梅如雪,让人想起晁补之的《毫社观梅》:“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萼,香非在蕊,骨中香彻梅花即便是凋零之时,也依然如雪一般,保持着固有之色;即便是凋落之后,不复有清绝之姿,犹带香气。
因为香已渗入梅骨,更何况“青子渐成阴”也给梅减轻了些许遗憾结句更是以写景收束全词,造成荡漾无际的审美感受梅花飘飞,表明春物已盛,春色将阑在面对梅花凋逝时周密同样有惜叹美好事物不能永驻之情,但与前人所不同的是,他能在梅花凋逝中感受到梅坚贞如一又超旷飘逸的骨气3、清幽高洁之梅影物影因与实际的景物隔着一层,能去掉非美因素,所以常被文人拿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与朦胧美如北宋初张先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世称颂之,号‘张三影’[2]而南宋姜夔在《疏影》一词中更是写足梅之貌,梅之神与梅之孤高,尤其是结句“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为高,唐圭璋先生说:“用鲁橹诗,言幽香难觅,惟余幻影在横幅之上,语犹沉痛[3]周密的《疏影?梅影》虽不如姜夔原作成就高,但也有圈点之处冰条冻叶,又横斜照水,一花初发素壁秋屏,招得芳魂,仿佛玉容明灭疏疏满地珊湖冷,全误却、扑花幽蝶甚美人、忽到窗前,镜里好春难折闲想孤山旧事,浸清漪、倒映千树残雪暗里东风,可惯无情,搅碎一帘香月轻妆谁写崔徽面,认隐约、烟绡重叠记梦回,纸帐残灯,瘦倚数枝清绝上阕着重写景,从水中影、素壁屏风影、月下地上影与窗内镜中影四个角度写梅影。
次句是弃形写神之笔,将朦胧中梅的清幽孤高显露无遗下阕以“闲想”承上启下,由景入情,回忆从前在孤山林逋种梅处赏梅,看水中倒影后写帘上梅影,并于静中展现动景,“香月”指月光照出的梅影,影香,月亦香,这是给人印象最深的月影梅影上帘景色第三句把梅影喻作淡妆的歌女崔徽,形容被月光映照印在疏帘上的梅影,给人留下朦胧中的清逸之感末句点出审美趣向这种咏梅花词,比拟在似与不似之间,脱去梅花香泽,取梅花风华,力求清绝[4]在这里,梅格与人格已经融合为一,它是词人理想的人格,象征着清幽、孤高、瘦劲的隐士情怀4、凄黯挽悼之吊梅经历了宋元易代的周密,早年极力追求清幽孤高的雅士情怀,被国破家亡之恨与刻骨铭心之痛所取代对宋遗民而言,故都临安的每一片山水,都被看成是已逝王朝的象征那些遗民文人,来到这些地方时,会不自觉地凭吊那曾经繁华盛丽的山水苑囿,借诗词来抒发对故国的哀思周密的《献仙音?吊雪香亭梅》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写成的:??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问东风、几番吹梦,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消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
首句写梅花开放之景,雪寒云冻冬深,而数枝红梅乍破新萼后入吊古意,旧日歌舞之地,荆棘满眼;宫人浣妆之池,冷沁心扉,正是“凄凉市朝轻换”的惨淡景象尾句入正题,吊梅非本意,而在吊古人故国换头承接上阕,同时又引发无限感想接着词人通过今昔对比将吊古之意渐次升华,世事屡经变易,而今一切如梦,当年的繁盛与今日的荒凉不正是“一片古今愁”吗?结句以“春怨”再挽合“吊”字,亡国之痛与痛定思痛,于此便表露无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