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素养”新界说.docx
4页信息素养”新界说[摘要]从技术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 题解决;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 文化的多重建构能力[关键调]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问题解决[作者简介]张义兵,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 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 210097)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素养培养成为引导课程建设的重要指针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学 生的诸多素养,如“科学素养”、“艺术素养”、“技术素养”,也包括“信息素养”等本文拟不对“素养” 这一概念做过多分析,而是要对信息素养做新的界说考察现有的信息素养的界定,由于存在着不 同时期(时间)、不同国家(空间)、不同学者(人)等多个纬度的差异,因此对信息素养的描述差异也较 大总的特征是,信息素养是基于信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而言的,具有整体性,信息素养是一个 动态变化的概念,具有发展性,信息素养表现在人的不同方面,具有层次性对信息素养的任何单 一角度的描述都会带上人与时空交汇的烙印,也都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本文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超越单一视角做“深度”描述一、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最初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几乎都认为其核心问题是对信息的处理,其内涵包括从采集信息到发布信 息的整个处理的流程早在 1989 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就给出了这样的定 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 用所需信息的能力,”①我国学者也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恰恰就是信息 处理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各种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 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采集信息包括:检索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 加工信息包括;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发布信息包括;表达信息、发表信息、表现信息、呈现信 息”②该观点是在从“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型中较早的理论其理论假设是:信息素养 是个体化的,而个体处理信息有着相同的一般性过程,通过对该过程的每个环节的训练可以达到提 升每个个体的信息素养的目的显然,该观点超越了计算机教育时代的局限,体现了“信息加工'理论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反映了信息处理过程在个体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对信息技术教育前 期的理论与实践起到了方向性作用,特别是既涵盖了计算机教育的优点,又有效地纠正了简单地把 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技能操作、软件说明书式的训练等错误观点。
但是,该观点的缺点也很 明显,其一是把人看成了孤立的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特别是在信息活动中,人更多地是交互活 动,而不仅仅是个别的信息处理活动其二是把信息处理从信息活动中抽离出来,使得信息素养的 培养变成了单纯的信息处理,实际上信息活动还应该包括信息交流、传播等多项活动其三是把信息处理与日常生活隔离开来,使得信息素养成了脱离生活世界的奢侈品;实际上具备信息素养的人 应该是日常的人,而不是背离生活的人,培养信息素养也要在日常生活实习中,为日常生活学习服 务当然,可以肯定地说,信息素养也缺不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人的信息素养的基石 然而,把信息素养单纯等同于信息处理能力,是计算机教育时代一些思维习惯的继续,不仅理论上 有其严重的“技术论”局限,更主要的是会造成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新的误区二、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该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随着信息技术人性化改革的浪潮,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经不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象牙塔,也不是只 被少数社会精英所掌控的稀缺资源,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教育也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 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人的发展也需要信息技术从信息技术的 社会意义而言,只有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社会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其巨 大价值。
离开了问题解决,信息技术将失去意义;离开了信息技术,产生了信息时代的问题也将难 以解决需要说明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旧的概念体系面临着重新建构的过程此处所谈的问 题解决并非指教育心理学意义上的严格定义,而是指需要信息技术参与解决的广泛问题,姑且把这 些问题定义为“信息问题”一般而言,信息问题的解决是指“确定信息问题或信息需求、选择信息策 略,检索和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整合信息与构建问题的解答而成为信息作品,最后 是评价和展示信息作品⑧这是前一个时期出现的典型的信息问题解决的描述在认识上我们有如 下拓展;“问题”是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是源于日常活动或者与日常生活相贴近的;信息问 题的解决不是信息的简单消费,而是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比较、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扩展、增殖的 过程;信息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信息的简单再生产,而是新信息的生产与个体、社会信息重组的统一从信息问题解决的观点研究信息素养,显然比只从信息处理过程研究信息素养上升了一个台阶 首先,它并没有全盘否定信息处理过程,而是把它融入到信息问题解决活动中去;其次,使得游离 于日常生活的信息技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信息技术被赋予其起码的社会意义。
从问题解决出发进 行信息技术教育,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 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活动,学生也可以间接乃至直接参与到社会生产、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活动 中去但是,信息问题解决也只是在信息处理的基础上对信息素养作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其局限是仍然 把看问题的视角放在个体的纬度上,淡化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人与人、人与机、人与资源等多通道 的交流与合作,更主要的是没有反映出信息时代人应该具有的信息交流以与合作的模式、内容、手 段规则等问题三、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信息交流“在传播学上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等现象 ”信息交流是 人类社会形成的主要条件,没有信息交流就没有人群、社区、民族、国家乃至抽象或具体的社会 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是基于人的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文字的产生、印刷技术 的发明到计算机、因特网的广泛运用,都说明了信息技术产生的原初动力是源于人类信息交流的需 求反过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增强了社会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 能动性;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与工作方式;人际互动的方式呈现出多元 化,交往规则也由受整体规则控制转向受局部规则控制,由他人控制转向自我控制。
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逐步或已经关涉到信息交流问题,把信息交流作为突出的内容之一 英国就已经在新课程标准中把信息技术教育,改为信息与交流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交流,包含 两层含义,其一是教学活动本身所进行的交流,其二是基于信息社会所涉及的交流的模式、内容、 方法、途径、效率等多方面内容由此,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交流强调在实际的交流活动中,建 构点到点与点到面、单向与双向、直接与间接、实时与非实时、纵向与横向、跨空间与跨文化等多 元化交流;教学过程中鼓励更多的伙伴关系、合作学习与研究,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孤立学习 与研究其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把个体主义的将个体与他人、社会对立起来的教育观,转变为融 合的生态式教育观把信息交流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融入到信息处理与信息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极大 地拓宽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并且把信息技术教育从局限于个体活动的误区中解放出来,进入到 群体活动中来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带有了社会性、互动性,从社会学意义上提升了信息技术教育, 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成为真正的信息时代的教育活动信息交流不仅可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技 术与技巧,更主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社会化,在中小学生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到这一层面,仍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观念 层面的东西,因为不涉及最深层的意识,极易使得前面所谈的信息处理、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 等都流于形式,同样容易使信息技术教育走入新的误区因此,充分认识信息交流在信息技术教育 中的重要性,深入理解信息交流的内在涵义,把信息交流与信息处理、信息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 才能进一步定位“信息素养”,井将其科学地运用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四、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文化与技术并非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从广义文化的角度说信息文化也包括信息技术因 此.谈信息技术隐含的潜在意义包括了技术文化,谈文化,隐含的潜在意义也包含了技术层面的 东西一方面,社会的道德、伦理,乃至各种价值观无不影响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技术也影响 着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不断生成新的观念,也带来了许多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忽视这些问题也必然 带来技术意识乃至整个社会意识的危机如果在科学技术教育中只强调科学的概念结构和熟练的技 术能力,忽视人文观念的形成,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必然是畸形的片面发展的人因此,作为基础教 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应该对整个教育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这 就是把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提升到文化层面上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与信息处理、信息问题解决、 信息交流的四层次整合。
在文化学的意义上重新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一个鲜明的事实被揭示出来:基础教育阶段的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摆脱了单纯技能训练的巢臼,从形态到内涵都实现了本质的升华,走向了文化素 养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科学范式的革命,更带来了文化范式的革命,个体与社会的价值观、 伦理观面临着全面转型;社会需要重建文化体系,个体也在重建文化体系,这种重建是一种多重建 构多重建构既意味着建构主体的多重,也意味着被建构者的多重,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消失,也意 味着建构内容、方式、途径、结果等全方位的多重无疑,信息技术教育是进行这种多重建构的重 要力量,信息技术教育经过多重建构所形成的是信息文化信息文化的建构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是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意识,其二是在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价值观.其三是在信 息交流中形成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所遵循的法律法规因此,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是与所有的信息 活动紧密融合不可分割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参与各种信息活动,使中小学生科学地认识信息技术的 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使用信息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益处与不利处、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与它的局限性;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 技术。
从更深层意义上,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是对传统社会的民主、平等等观念进行再诠释;是对 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从阶段走向终身等观念进行再深化可见,信息技术教育所指称的信息文化,并不是孤立于技术、孤立于各种信息活动的,信息技术 教育也不是上述四个方面的简单叠加,而是从信息处理到信息文化的不断升华信息素养的科学结 构,也不是能简单界定为单纯的信息活动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而是建立在上述四个层面相互融 合基础上的健全人格塑造其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 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并构成一个统一而丰满的整体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实现,其途径是多方面的,基于当前的状况,要培养我国公民的信息素养,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特别要处理好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 课程的关系,小学、初中与高中的衔接,新课程标准与《纲要》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内部的关系等 总的指导思想是,要靠信息技术教育生态环境的建立,要根据信息素养的结构,打通信息技术课程 的内部关系,建立内生态;在其他课程中渗透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起来,建 立外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