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比较及题型例析.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436848693
  • 上传时间:2022-08-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7.6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比较及题型例析CO和CO2是初中化学中的两种重要化合物近两年各地中考试题“CO和CO2知识”常考常新本文就CO和CO比较及创新题作一初步探析22一、CO与CO的比较XJ0/k碳化氧一氧大色}乞无冰空>干度可体密温耳,降状体压雪气加成的,变华味水於刑无于甚易色溶,冰-匸匕匕本二M厶冃计小略气空化匕固密化化学性质反水跟应31」一一2上F一一2匕匕32-^跟碱液反应变水O灰+H石09oC"42a+HN—Hoaoaa2NC+--200)cH0a++2浊8浑性燃可烧时燃持能支不不歩co捺2气点在0=性化氧co2高zk--+Cco性化氧的弱较有性还厶性莓自息使会时高过量含但e,无结白蛋死打合制法室验实匕匕厶冃反f酸C02盐0+>稀¥集与+较石acl法理=ca气大C1=空弦2H帥石+3上灰8向石ca用匕匕\^/厶冃艮A—^—r0M+C彳O法H需微Mk/1>)灰価■和--0莞O肚aa婷C0H0+C高--XJ袪气zk■/•“0備+H才C于纯植用询供剂,肥冷網体制用②时素作火降尿合灭工、光人碱物燃属化体金的气炼要-作冶重①劄③澄卅紫石灭使的熄①清条水过应灰通反・,石体且浊清气浑澄验包査用检红水后被速灰然将O石,②CU的体;色清气物黑澄检产#使被应U0,体燃反CU气点验热的①检灼后除质杂0co质杂。

      去02除处可为更变闵co滸‘HoE10cuNN的M热旋灼入入通通体#'气气合合怨混将••00:C的的中中O2Cco去去除除②①二、题型例析1.计算型例1.现有CO和CO的混合气体20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先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的氧化铜,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完全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为()解:由CO和CO?的混合气体20g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可推出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gXC1-64%)=7.2g,根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将原来的二氧化碳和新生成的二氧化碳都通入石灰水中得到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碳酸钙中的碳元素都来自于一开始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根据碳元素的质量守恒可以知道生成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为7.2g,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则:x・X100%=7.2g解得x=60g.40+12+16X32•性质型例2.在一梯形架台点燃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然后在蜡烛上面倒扣一个大烧杯,请叙述两支蜡烛熄灭的情况?解释其原因?根据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但是当温度较高时,热的二氧化碳的密度会比空气的密度小,分析解题.【解析】因为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但由于热胀冷缩,蜡烛燃烧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变大,密度变得比空气的小,会聚集在烧杯的上方,使上层蜡烛先熄灭,下层蜡烛后熄灭.故答案为:两枝蜡烛熄灭的情况:上层蜡烛先熄灭,下层蜡烛后熄灭;原因:蜡烛燃烧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变大,密度变得比空气的小,会聚集在烧杯的上方,使上层蜡烛先熄灭,下层蜡烛后熄灭.设计型例3.[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为防止一氧化碳对空气污染,课本中已介绍了两种对尾气的处理方法,^即(1)用气球收集;(2)将尾气点燃。

      请你再设计出一种方法,并说明其特点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实验设计题设计时要注意到尾气的回收利用,同时不污染环境,这样的设计才有创新,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发散思维可行的设计方法有:①可根据用点燃的方法除去尾气中的一氧化碳设计为:将尾气导致玻璃管下方并点燃,取代酒精灯对CuO加热特点:既除去尾气污染,又节约了燃料②可将尾气通过NaOH(或KOH)溶液洗气瓶后,将提纯后的尾气(CO)贮存待用,或导入装CuO的玻璃管中,使其循环利用特点:既消除了尾气污染,又节约了CO气体,等等评价型例4.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所用药品的三个方案:方案一,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方案二,块状石灰石与稀盐酸;方案三,块状石灰石与浓盐酸.三个方案中,最好的方案是方案二,其理由是其一,反应速度适度,便于气体收集;其二,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较纯..解:方案一:粉末状碳酸钙易于稀盐酸充分接触,立刻生成二氧化碳,不利于收集,故此方案不合适;方案二:块状石灰石与稀盐酸只在石灰石表面接触,面积较小,生成二氧化碳速度较慢,便于收集,故此方案合适;方案三:浓盐酸极易挥发,生成的气体中易混入盐酸蒸汽,故此方案不适合.故答案为:方案二、其一,反应速度适度,便于气体收集;其二,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较纯学科间交叉型例5.小萌同学为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带刻度的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左移.由此,她对动物的呼吸作用获得的认识是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解:青蛙呼吸会排出二氧化碳,呼吸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所以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带刻度的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左移,她对动物的呼吸作用获得的认识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故答案为:变浑浊;左移;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3. 信息型例6.如图所示,向盛有少量固体X的试管内持续通入气体Y,过一会儿在W导管口点火(假设点着的火焰可以达到高温),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固体变成光亮的红色,而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 1)若X是CuO、FeO和Cu(OH)CO中的一种,而Y是O、H和CO2322322中的一种,试判断X和Y的组合可能有哪几种?CuO、CO;Cu(OH)2?CQ>CO;Cu(OH)CQ>H;若X是C和CuO^混合物?Y是CO,这种组合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二氧化碳不可燃,无法点燃加热.解:(1)固体X的试管内持续通入气体Y,试管中的固体变成光亮的红色,而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物有铜和二氧化碳生成,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能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因此固体可能为氧化铜、碱式碳酸铜;气体为一氧化碳或氢气;故可能组合有:CuO、CO;Cu(OH)CO、CO;Cu(OH)CO、H;因为二氧化碳不可燃,无法点燃加热,,因此Y是二氧化碳不可行;故答案为:(1)CuO、CO;Cu(OH)CO、CO;Cu(OH)CO、H;2232232(2) 不行,因为二氧化碳不可燃,无法点燃加热.综合型例7•乙醇是以高粱、玉米、薯类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而制得,属于可再生能源.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油燃料,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2001年4月2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车用乙醇汽油》国家标准,并于同年4月15日开始实施.乙醇完全燃烧时生成CO和HO.如果氧气不充足,乙醇燃烧可能还有CO生成.现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确证乙醇燃烧产物中有CO、CO和HO.22请回答下列问题:(1) 能确证产物中有HO的现象是;能确证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2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B中石灰水变浑浊,D中石灰水无变化.B装置的作用是C装置的作用是;D装置的作用是若乙醇燃烧产物中CO和CO的总质量为25.2g,其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5,2则参加反应的乙醇的质量为g,产物中HO的质量为g.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一甲烷的水合物.质量相等的甲烷和乙醇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完全燃烧,产生co?的质量较多的是.【解析】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与水反应生成蓝色的五水硫酸铜,如产物中有H0生成,则A中的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2一氧化碳有还原性,能把黑色的氧化铜还原成红色的铜,同时本身被氧化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所以如是一氧化碳的话,现象应为的玻璃管中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F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二氧化碳存在,可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性质,B装置的作用是验证产物中C0的存在;一氧化碳的检验涉及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工检验一氧化碳需先除去二氧化碳,再检验是否又生成了新的二氧化碳,所以C装置的作用是除去C0;D装置的作用是检验C0是否,22已除尽.C0和C0的总质量为25.2g,其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5,碳元素的总质量为2_2_12煜25.2gX>::=7.2g,则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也是7.2g,乙醇中碳的质量分数为-"-X1x6100%=52.17%,乙醇的质量为7.2gF52.17%=13.8g,乙醇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3.8gxWX_2_100%=1.8g,则生成水中的氢元素也是1.8g,所以水的质量为1.8gF〔]=16.2g.甲烷和乙醇在燃烧时,它们中的碳都形成二氧化碳了,二者含碳量越高,产生二氧化碳1224的质量也越大,甲烷中碳碳的质量占上,乙醇中碳的质量占二",所以产生C0的质量较多的是2甲烷.故答案为:(1)A中的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E的玻璃管中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F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验证产物中C0的存在;除去C0;检验C0是否已除尽;222(2) 13.8;16.2;(3) 甲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