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蚌线发动机研发历程.doc
3页7 Y% ^9 M" [4 G1 ^( C, I( h% k- k: V) S8 n4 P这是一份相关都介绍6 M+ C/ n7 K. r. j3 X& B直蚌线发动机研发历程4 e4 B' a" h! t) ^- A# H 黎正中教授于1952年提出多变蚌线发动机设想,1958年在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提出具体结构构思,1962年在农机学会发表“中国号旋转式发动机与设计”论文,被专家评价为“创造性劳动,崭新的理论”1965年研制出第一台圆蚌线样机,并被列为八机部重点课题,同年,黎正中先生被提为一级教授、获特等科技奖,该课题因文革而中断 : y- \2 r/ S* Y: L7 t% p' h1978年中科院力学所所长吴仲华教授组织在京三十余名专家对蚌线原理及其结构进行研究,并向时任中科院院长方毅作了报告,随后方毅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汇报,并为黎正中教授平反,任命为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所长 + \) k1 P8 W( c1981年黎正中教授任吉林工业大学内燃机研究所所长,研制了2PS轻型摩托发动机、10PS四冲程汽油机、50PS单缸柴油机试验样机2PS小汽油机装摩托车后,由济南骑往上海参加本年度中国内燃机学会成立大会,为大会作了学术报告,被誉为“中国机”“黎氏机”。
4 d/ z; q4 G7 H* A& K& M+ S$ V1982年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席吴仲华教授又率应用学部委员史绍熙、宁晃、梁守磐等一批知名内燃机专家到吉林工大视察蚌线机的耐久试验,组织研讨后,再次向中央作了报告同年10月在中科院热物理学术会议上黎正中教授发表了“多变蚌线发动机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9 D$ n7 x2 K, K. u4 [1989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蚌线发动机研制成功的消息引起国内外重视,中央又再次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决定7月份在上海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其投产等问题,后因同年的“六四”事件而终止 r$ E( }& j- F1 F$ c0 Z 1995年在第一项单园滑块专利的基础上申请双园滑块发明专利和三、多园滑块专利,现已获得美国、欧盟(含德国、意大利、法国等)、俄罗斯、欧亚联合等多项发明专利4 L- E, G) ?" s0 e2004年开发的ZB95H 2升85Kw汽油机参加了上海第五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获唯一的日内瓦最新发明创造奖 p3 \4 N) l1 O( G& I 到目前为止,直蚌线发动机技术已获得一百多个国家发明专利,包括:! P; h' j/ T- T 专利名称专利号专利证号备注 B8 中国发明专利号 CN85100358.3869 " Z. Lc5 r9 I( g* ?8 P中国发明专利号ZL95111403.469320'中国发明专利号ZL95111404.2693212 X h* ?国际发明专利号5 n$ F; H% w2 ?) fPCT/CN96/00042 {" d* n; h6 C, B0 O0 O含86国国际发明专利号% `$ I& x& W6 H- Y& g- v3 b) oPCT/CN96/000433含86国欧亚联合发明专利199800055000287含15国美国发明专利96/00042. _6 U1 ?. e& c# R& W0 U6082314$ E4 v1 o$ @7 [9 N美国发明专利 96/000435934229 h( d! ?. Q- R( y* Y4 ^0 Q6 W1 d/ \# I. e ~, p3 J! d6 V% g6 K @/ w! |/ l俄罗斯发明专利98100446/062154178乌克兰发明专利9801013242078b欧盟发明专利 96917323.60854227含德、法、英等国- X/ v( `7 Q5 e6 i# X0 M, o加拿大发明专利. L- W* a: F0 e- `. k* p: Q+ F& Y2232680CA2232680u- m: k# K8 Q7 m,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