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闻性中合理注入文学性.doc
8页在新闻性中合理注入文学性2009年9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五大自治区领 导介绍各自的发展成就新华网记者赵超、胡浩就此写出如下报道:“宁 夏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它的地理位置不东不西,气候不冷不热,面积 不大不小疽李锐副主席风趣的介绍一下子勾起了在场记者的兴趣《宁 夏日报》记者宗时风也在自己的报道中做了同样的描述看到这样的报道,我禁不住笑了因为我在7月19日《光明日报》头 版头条《黄河玉带育明珠》的报道中就有过类似的提法不仅如此,我此 后还在一个场合当面向李锐副主席介绍了我是如何推敲这几句话的至于 李锐副主席是否从中受到启发,尚不得而知我没有掠人之美之意,只想说 明:鲜活的语言,可以活跃气氛、令人难忘,进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记得我在写宁夏黄河金岸的优势时,是用了一组排比句:“气候不冷不 热,海拔不高不低,人口不多不少,位置不东不西疽这是我自己归纳的语言, 与李锐副主席的讲话是否有渊源关系,不是我关心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新 闻性并不排斥文学性,在新闻作品中适当运用具有文学性的修辞手法,可 以使新闻作品变得生动、形象、有趣,从而使读者感到更可亲,更愿意读, 可以让他们在阅读时开心一笑,在阅读后久久回味。
在《黄河玉带育明珠》这篇通讯里,我还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宁夏, 依黄河而存在,凭黄河而发展,借黄河而兴旺二“神奇的西夏文化,独特的 回乡风情,神奇的塞上美景,丰富的物产资源,鲜美的肉奶瓜果……”这些 相同的句式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一定的气势,产生一定的感染力其实,我很早就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了我想介绍一下自己的探索,以求 教于方家《治沙英雄的新形象》是我对王有德的第二篇报道,两年前,《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我对他的长篇报道如何才能写出新意,是我 当时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反复推敲,我在开篇用了一组排比句:“依然是 黝黑的面孔,依然是朴素的装束,依然是朴实的话语,依然是为荒漠播洒绿 荫的信念:当记者最近再次见到王有德时,发现他与两年前相比除了略显 苍老外,其他方面竟没有任何变化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效能建 设纪事》中,我这样写道:“现在的宁夏,文,不再成山;会,不再成海;活动, 不再成堆在《科技特派员在行动》中,我在主标题之前加了这样的引题:《在宁夏农村,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家在城里,却一年到头在农村跑;他们 不是农民,却比农民对农业更上心;他们走到哪,都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他们到哪里,就把技术和财富带到哪里》这一组排比句,既概括了科技特派 员的特点,又给读者留下一点悬念。
几年后,我采写的《科技特派员激活宁 夏农村“一池春水”》又“故伎重演”:“胸佩特制胸牌,身藏致富绝技,常 怀富民之心,奔走果园牛棚之间,有公职身份却廿当农民,不是农民却比农 民脸黑,这些常年活跃在宁夏农村广阔天地的特殊人物,拥有一个共同 的名字:科技特派员这里,我为科技特派员画了一幅“标准像”在写《宁 夏的大学生科技特派员》时,我依然先把他们的共性做了一个概括:“他们 刚出校门,就挑起了大梁;他们不算正式就业,却创出不凡的业绩;他们不 占任何单位的编制,却干着社会最需要的事业:他们就是大学生科技特派 员这里面,除了有排比,还用了对比手法,目的是突出他们的特征,给读 者留下深刻印象在《宁夏盐池县:机关干部当村官》中,我也有类似的写 法:“这确实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村里工作,却不拿村里一分钱;他们 家在城镇,却在农村吃住;他们和村里任何人都不沾亲带故,却把所有乡亲 当亲人;他们在村里有职有权,却不把权力当做追求的目标这些有魄力、 有闯劲、想干事、会干事的开拓型人才,就是盐池县下派到农村基层的挂 职干部在《吴忠市为奶牛过节 让奶牛出尽风头》中,我的导语是这样 的:“各级领导说奶牛,群众演员扮奶牛,外地来宾饮牛奶,奶牛大选美,乳 品大展销……在中国西部乳都文化节上,奶牛真是出尽了风头。
在《谁引 翠绿染荒原》的开头,我这样描写:“清凌凌的细流,静静地沿着水泥砌护 的毛渠一直流到田间;绿油油的麦苗,齐刷刷地伸展着手臂传递着丰收的 消息;直挺挺的白杨,高高地站在渠边一字排开护卫着农田;平展展的公路, 直直地伸向四面八方连接到每一个村落;田成档,路成网,树成行……这是 记者最近在宁夏中部干旱带上…个被称为红寺堡的移民扶贫开发区看到 的情景/这段话里,有“清凌凌”、“绿油油”、“齐刷刷”、“平展展”四个 相像的句式,除了排比外,还揉进了拟人的手法对比,应该是新闻作品常用的手法有些东西,没有对比就不成其为新 闻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运用它,以凸显新闻价值、增强感染效果对比, 既可以把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也可以把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 进行对比,构成强烈的反差效果在《“人民没有忘记我们!” 一一记宁夏 “心系老劳模”活动》中,我以一组排比句来构成对比:“银色的头发、金 色的奖章和红色的花朵相映;热烈的掌声、欢快的笑声与嗦亮的歌声相伴……”这是用几个“特写镜头”,描绘联欢会现场人物的神态和热烈的 气氛前面写的是看到的,注重色彩对比;后面写听到的,通过描写声音来 描写气氛描写色彩,用的是“相映”;描写声音,用的是“相伴”。
在写自 治区领导与留校贫困大学生共度除夕时,我写道:“虽然没有回家,但他们 依然感受到了家的气氛和温馨;虽然父母远在几百里甚至几千里之外,但 他们同样得到了亲人般的体贴和关爱疽两组对比的句子,有力地烘托了活 动的主题在《该控制一下“行会”“片会” 了》中,我特意写下这样的引 题:《办会者千方百计,煞费苦心;赴会者千里迢迢,不辞劳苦各种名目的 协作会、交流会、联营会、研究会、讨论会、年会、工作会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一一》这里,我想通过办会者的“千方百计”与赴会者的“千里迢迢” 对比、办会者的“煞费苦心”与赴会者的“不辞劳苦”对比,来揭示出这类会议的实质在《沙尘暴警示:不能自己毁灭自己》UM中,我写道:“在这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日子里,天上未落下一滴雨,落下的竟是毫无用处的 黄沙〃在《草原滩鸡跑得欢》中,我以这样的话做开头:“如今,在宁夏盐 池县广袤的天然草原上奔跑觅食的,不再是饥肠辘辘的羔羊,而是饱食终 日的滩鸡羊进了圈,鸡出了笼,这在几年前无法想像的景象,是盐池县在2002年封山禁牧后大力发展滩鸡养殖的杰作这里,“饥肠辘辘”与“饱食终日”对比,羊和鸡的一 “进” 一 “出”也是对比比喻,也可以在新闻作品中广泛运用。
例如,曾获中宣部“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宣传” 一等奖的《“用完就扔”:不该成为时尚》中就有这样的句 了: “现在,一次性用品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我们周围把一次性用 品比喻成空气,实不为过乂如《牵来绿缰缚沙龙》,这个标题,把植被比 喻成“绿缰”,把风沙比喻成“沙龙”,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用一个“牵” 字来概括,中间用一个“缚”字连接,这就显得形象生动《“头重脚轻”: 如此评奖为哪般》中,将金奖获得者多于银奖、铜奖获得者的现象,比喻为 “头重脚轻”,既简洁又贴切《谁说这方水土不养“人” ?》中,将娃娃鱼 比喻为人《海原县文物不再“寄人篱下”》中,把文物放进看守所比喻为 “寄人篱下气写三北地区林木一年吸收18亿吨二氧化碳、释放16亿吨 氧气,我用了 “胃口惊人”的比喻适当采用拟人手法,可以使新闻作品更加鲜活在《荒原?乏羊?黄 沙一一宁夏盐池县大水坑镇即景》中,我写道:“春天又回到广袤的大草原 上然而,绿色却没有跟春天的脚步一起来放眼四望,大地依然是缺少生 机的昏黄色偶有几片草叶从黄沙中探出头来,也好像十分害羞似的,随时 都可能再被黄沙掩埋疽在《人与天牛之战》中,我有这样的句子:“天牛 成了宁夏的新闻人物这个不速之客己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把天牛说成是“新闻人物”确实够大胆的由此,下文自然就可以称之为 “不速之客” 了在《谁给贺兰山岩羊这么大的胆儿?》中,我多次使用拟 人的手法进山不久,记者就与到低坡觅食、到沟底喝水的岩羊们不期 而遇了它们那悠闲自得的神态、有恃无恐的做派、憨态可掬的形 象,真让人惊奇、羡慕、爱怜……它们或低头饮水,或抬头观望,或悠然觅 食,全都从容不迫,毫无惊慌之态:你看,贺兰山真的成了他们的乐土 了“曾有管理员定期带上食物来喂它们,它们更是毫不畏惧、毫不客气 地接受了这善意的馈赠,满心欢喜地享用这些嗟来之食在和 平环境下,它们高枕无忧地生活,已经很久了疽“没有异族入侵,没 有外界骚扰,没有大灾大难,贺兰山岩羊无忧无虑,种群迅速扩大但 是,多愁善感的人类倒替他们犯起愁来这些拟人化的描写,是否可 以让人读起来感觉生动有趣呢?这正是我追求的表达效果在写《沙湖娃 娃鱼生活趣事》时,我同样用拟人手法:“但它们又不善于追捕,只好守 株待兔:先隐蔽好自己,待猎物出现时搞突然袭击当然,有了 充足食物,它们也会暴饮暴食,体重因此增加很多到了 非常时期, 它们甚至会同类相残,以自己的卵充饥这虽然有些残暴,但也不 失为一种延续生命的举措娃娃鱼会将自己的蜕皮当食物吃掉。
娃 娃鱼有药用价值,也许,它们此举是在自我保健吧,这可真是肥水不 流外人田啊!”这里面很多词语本是形容人类的,但这里用来形容动物, 也是完全可以的呀!在《沙尘暴对宁夏“情有独钟” ?》中,一开篇我就来 了一段拟人写法:“每到春季,沙尘暴都成为我国北方许多地区的常客 这些沙尘暴,有横扫数千里的庞然大物,也有在局部兴风作浪的小 妖怪无论是大规模的兴妖作怪,还是小范围的小打小闹,几乎 很少有把宁夏遗忘的这天早晨,太阳就不知藏到哪里去了后来, 太阳偶尔从沙尘中探出头来,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芒疽这里,对沙尘暴、对 太阳的描写都用了拟人手法羊,啃瘦了草场,也啃瘦了自己身上的肉,啃断了当地经济的命 脉这是我描述过度放牧造成灾害的句子,用的是粘连手法按说,草场 本没有肥瘦之分,羊也不会“啃瘦自己的肉”,羊吃草跟经济命脉也不搭界, 但仔细一想,实际情况就是如此,读者也很容易接受这个说法再如:“牛 羊肥了,宁夏的养殖户肥了,宁夏的经济也肥了借代,对提高新闻作品的趣味性也有良好的作用如:“沙化的草场, 实在养不活这么多食客了!与其让羊只全部饿着肚子,不如减少数量让 留下的羊只吃饱看来,该痛下决心对盐池县的羊只搞搞计划生育了。
〃 这里,我用“食客”代替羊只,用“计划生育”来指代以草定畜、计划养羊对仗、对偶句,也可以在新闻作品中、特别是新闻标题中广泛使用《靠 双拐站立倾全心育人宁夏残疾教师刘希章书写高尚人生》,这是我一篇新 闻的标题,前两句就是对仗,虽然不很工整,但却在有限的字数内概括了这 位不凡教师的特点高校开启人才库,宁夏奏响振兴歌”,“深情洒满宁 夏川,花儿飞向新世纪”,“两千天攀山涉谷五百里全面探寻”,“羊多为 患需节制,过度放牧酿苦果”,“昔日滥挖甘草走的是穷途末路 今H白费 治沙走的是新生之路”,都是对偶句那么,夸张手法是否也可在新闻作品中运用呢?须知,新闻是用事实说 话的,来不得一点虚构、夸张但是也不尽然有时巧妙地用了夸张,读者 也能顺畅接受,并不认为是夸张如:在《宁夏大地上有一座水利博物馆》 中,我写道:“银川平原上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利博物馆/ 这里,从标题 到内容都有夸张的成分接着,我进一步细说:“在这座水利博物馆中, 陈列着曾创造过辉煌的各种实物:有流淌了千年以上的秦渠、汉渠、唐彳来 渠,有历史悠久的黄河水车,有大显神通的青铜峡拦河大坝和水力发电厂, 有总扬程达380米的扬水泵站……所有这一切,都展示着那里的古老、神 秘、繁荣和诱人的图景疽这样的细说,就是让读者接受前面的带有夸张的 说法。
在《银川地下有个热水盆》里我也有夸张的描写:“银川人无论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