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前测设计,确定教学起点.pdf
3页做好前测设计,确定教学起点 【背景导读】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学习水平直接影响新知的学习、知识技能的迁移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之前,进行了如下的课堂前测 【前测一】注重知识准备 [前测设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及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一步就是用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 也就是以往所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所以我认为这些就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具体掌握到了什么程度?两位数乘整十数能否正确口算出得数, 笔算乘法时能否相同的数位对齐等 [数据统计]对学生的前测一进行了统计,其结果如下: [前测分析]发现学生对口算题能正确算出结果,找来个别学生也即是只乘个位的学生, 从加法与乘法的关系入手进行个别, 加强对以前模糊知识的巩固而对大部分学生无法动笔笔算 43×12 的问题, 特找来五名学生再次尝试计算,有的做成笔算加法式的乘法,有的用第二个因数 12 先乘个位上的 3,再乘十位上的 4,但两次乘得的积都与个位对齐 [效果简述]根据分析,知道学生对口算题能正确算出结果,但笔算时相同数位的对齐情况不是很好,因此在新课时有的放矢地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
通过试教,发现学生看到算式 24×12,你能想办法算出结果吗?目的是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但学生大多无从下手,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有老师建议能不能把这个思考的过程提前到前测完成于是,有了前测二: 【前测二】加入思维成分 妈妈在超市买了一打(12 盒)巧克力蛋卷,每盒 13 元,请问买这些巧克力蛋卷一共应付多少钱? [前测设计]删去直接的笔算,增加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大家已有生活经验想办法思考 13×12 等于多少 [数据统计]对学生的前测二进行了统计,其结果如下: (说明:另换一个班级) [前测分析]有的学生会想每盒 13 元,那 12 盒就是 12 个 13 相加,所以 13+13+……+13 算出得数;还有的学生也会想每盒 13 元,那 2 盒就是 13×2=26元,然后用 26+26+26+26+26+26 算出最后结果学生显得兴趣盎然 [效果简述]通过第二次前测,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思维于是课堂上更多关注的是生生交流,例如有学生说我是这样算的:24×10=240,24×2=48,240+48=288,马上询问他的算法你能听懂吗, 谁来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在这样一个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同时教师的点拨之语,“像这样把 12 本拆成10 本和 2 本就转化成学习过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来解决,你们真聪明!”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有了前测二的思维奠基,课堂上学生自信心更足了 【我的思考】通过两次的前测对比,发现认真设计前测,对前测情况进行仔细分析,会对整个课堂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做好前测设计,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及时弥补缺漏 奥苏伯尔认为, 学习过程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原有认知结构对于新的学习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 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1]因此,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对原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才能开始新的教学 二、做好前测设计,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调整教学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 中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三年级的学生有超市购物、 书店买书的经验, 在此熟悉的情境中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是有办法的 三、做好前测设计,审视学生的学习难点,设立分步目标 皮亚杰曾说过这样一句撼动人心的话:“你教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
[,2]教师只有对学生的想法、困难有具体的了解,才能更大程度地设立目标帮助学生 通过前测二, 有学生写下了自己的疑惑: 我们用多种方法算出了 13×12 的积,为什么您还说要学习笔算乘法呢?因此设立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到笔算乘法更普遍适用 笔算时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呢?根据前测的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乘于是设立分步目标:第一,专注乘的顺序;第二,积的对位问题;第三,通过改错,你想提醒同学们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参考文献】 [1]]奧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识观点》 [2] [美] R·W·柯普兰——儿童怎样学数学[M]李其维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出 版,1985,12 [3] [美]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M]刘景麟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