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编写说明.docx
9页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编写说明—、设计意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是该任务群在必修阶段的第二个单元单元以“探索与发现”为人文主题,选择“知识性读物”这类文本,聚焦于介绍性较强的科普文章和比较浅显的学术论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成果,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感受不同领域学者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时抓住关键概念、术语和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尝试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实际经验思考问题,借鉴课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把握知识性读物的特点,学习文章说明事物、阐释事理和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这类文章严谨、准确的语言风格;写作说明事理的文章教材选文难度有浅有深,内容兼综古今、中外、文理,有利于构成比较宽广的学习场域,形成比较复杂的文本间性,方便展开任务式、情境化的学习二、组元情况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编写意图,本单元的阅读部分选择了《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这四篇文章,前两篇组合为一课,其他两篇文章单独成课,一共三课。
在每一课的结尾,提供了简明扼要的学习提示,以指导阅读和学习;单元的结尾则是精心设计的单元学习任务,一般由三到四个学习任务组成,包括写作活动这里,大致介绍一下本单元的篇章和与之紧密结合的写作活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文章,或叙述科学研究的艰辛过程,展现创新意识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或叙述自己的教育历程以及走上科研道路的经过,都表现了科学家探求真知的执着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及他们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无穷乐趣《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根据屠呦呦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以及发表的论文编写而成,文章回顾了作者和她的团队多年执着探索,最终发现青蒿素的治疟作用并拯救成千上万患者的历程,展示了科学发现之不易、科学家的担当精神以及科学发现道路的艰辛主旨明确,立意高远,思路清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首尾呼应,读来比较容易把握《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童年的两件趣事”对“我”成为理论物理学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童年时对鲤鱼世界的观察和想象,对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理论的强烈兴趣与青少年时期的探究尝试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
文章展示了作者从水池边对鲤鱼世界的幻想,到对爱因斯坦未竟之业的好奇,再到高中时期的科学实践,直至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历程,也展示了想象力、兴趣和实证精神在科学研究事业中的重要性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想象力丰富,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充满了科学精神,富有启发性《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的论文,有比较浓厚的学术色彩文章条分缕析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表现出这些特征的原因,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大价值,中国建筑与其他民族建筑之间具有“可译性”,中国传统建筑对于“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体现了典型的科学论文的特点作者立足当时的中国,放眼古今中外,展现出古今、中西对比的明确问题意识,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素养,也体现出他服务社会大众、探索民族传统的精神;文章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从概念到特征,由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语言简明、严密、准确,体现了科学论文的严谨《说“木叶”》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论文文章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说起,结合大量古诗名句,对“木叶”“树叶''等的不同艺术特征及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指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只在于凭借显在的和外露的意义,更在于它的潜在的意义或者说暗示性。
作者分析细密,举证丰富,充满了浓厚的诗意,是一篇优美的文学论文作者先从古典诗歌中很少用“树叶”而是多用“木叶”说起,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然后大量例举古代诗歌中的语言现象,分析“木叶”“树”“叶”“落木”等各种意象的特点,论述了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这篇文章作为一篇文学论文,努力探究文学的规律性,既有理论意识、宏观意识作为主线,又不脱离具体文本,始终以微观透视作为立论的依据,善用归纳、辨析之法,不为凿空之论文章知识性、思想性强,说理由小见大,层层深入,行文活泼自由,富有文采,读来让人既深深折服,又觉趣味盎然基于阅读文章的情况,本单元在单元学习任务部分安排了相应的写作活动—“清晰地说明事理”这个写作活动包括两个任务:说明自然、社会现象中的规律或道理;说明常识背后存在的某些事理这两个任务一个指向“探究所得”,一个指向“生活所悟”,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教材中有比较明确的对文章写法的指导三、实施策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用性阅读和交流”这一任务群中对“知识性读物”提出了要求:“自主选择一部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阅读研习教材的“单元导语”中也指出:“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这就表明,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本单元中主要体现为科学精神的感受与培养,应该与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密切结合,在润物无声中实现,而不应该凌空蹈虚,大唱高调所谓“科学精神”,在本单元中既体现为科学家研究问题、探索世界时表现出的好奇心、想象力与责任感,也体现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实证的科学方法具体而言,教学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可以联系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时代背景,创设情境,将文中描述的科研条件与现今加以比较,让学生感受当时科研条件的落后,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教学加来道雄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一系列的数字或与数字相关的短语,比如高中阶段(16—18岁)、230万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22英里长的铜线、整整一个圣诞假日(15天左右)、50码长的线路、300磅重、6千瓦等在琢磨这些与数字相关的短语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科学探求的不易,也能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而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与林庚《说“木叶”》两篇文章中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阐释说明的严谨准确或逻辑推理的缜密有序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引导学生细绎文本,体会文章的严谨缜密。
这样,“科学精神”才会真正地内化到学生的心中总而言之,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应该始终与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融合在一起,这是本单元教学的策略之一IIII除了通过学习文本感受和培养科学精神以外,本单元的教学策略还包括IIII创设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情境,以大任务为驱动,整合阅读与表达,将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贯串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之中例如,可以结合教材单元学习任务四的第1项或者第2项要求,指导学生撰写科普文章,并组织一次班级的科普交流会;也可以以课程标准要求自主选择的一部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为对象,要求学生撰写演讲稿,并向班级同学介绍这部作品这些就是大的任务驱动要完成大的任务,即在班级同学面前清晰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就必须事先写好交流稿或演讲稿,读从他人的经验汲取营养,发掘资源,这就是本单元的阅读任务,即学好本单元所选的四篇实用性文章大的任务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的任务,而小的任务之间也以内在的逻辑相互关联,可以说整个单元学习就成了一个有序的任务链当然,阅读任务未必一定在教室里完成,教师也可以创设真实、活泼的情境,在实践中完成这就是本单元的写作任务;而要满地完成这个写作任务,学生必须通过阅当然,以任务群为导向设计的单元教学,虽然强调整合与实践,但是并不排斥传统的精读教学,以此为基础可以实施本单元的第三个学习策略——精读课文。
只是此时的“精读”要避免就单篇而讲单篇,要避免无目的无重点的全方位式的讲解,而应引导学生联系“多篇”而精读,联系“任务”而细读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加来道雄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就可以联系起来研读,这也是教材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课之下的重要原因比如,屠呦呦和加来道雄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有哪些共同环节,给他们有重要启示的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再比如,屠呦呦和加来道雄两位科学家在科学“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同样地,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与林庚的《说“木叶”》两篇文章U!也可以放在一起教学,这两篇文章在阐述事理、思考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各有特点,教学时也可引导学生比较异同学完四篇文章之后,教师也可以将四篇文章综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体会各类研究专家——药学家、物理学家、建筑学家、文学史家在探索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异同这就是所谓的联系“多篇”而精读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联系“任务”而细读,而不要漫无目的地讲解以上述大任务为例,要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这一类文章的写法,这就是一个小任务比如,通过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的阅读,学习围绕核心概念展开阐述、论证的写法;通过对《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阅读,了解怎样平易、生动地向公众介绍科学探索的历程及其中的重要节点:这二者恰恰是进行科普写作或科普宣传时的关键点。
这样就可以由内核到周边、由内容到形式地将本单元的课文串成一体,纳入科普文章写作或科普交流会的大任务设计中总而言之,以任务群为导向的单元学习,要处理好单元的整体性与篇章的独特性之间、实践活动与篇章精读之间、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平衡关系,以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k学习任务设计单元学习任务主要以核心任务为引领,整合单元全部学习内容进行设计,是从人文素养提升、阅读表达能力培养、综合实践素养发展等多个方面设计的结构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基于文章的选取和写作活动的安排,本单元安排了如下学习任务:一是围绕单元人文主题“科学精神”,感受科学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体验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了解“发现”和“创造”背后的科学思维方式,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二是学习知识性读物,把握此类文章的行文思路、阐释说明方法、语言特点等;三是学以致用,尝试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一些具体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四是专项写作任务“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也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下面阐述一下可以怎样实施和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第一,任务一主要是要落实人文主题学习,落实的手段还是要从语文入手,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接受熏陶的同时,本任务还要求学生思考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把握屠呦呦之求异法与梁思成之类比法的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探究案例,分析其中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总结经验,获得启发。
第二,任务二则围绕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来设计,主要围绕本单元两ill篇学术性较强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展开教学时引导学生找出主要概念,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1概念进行阐说,把握阅读此类文章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