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论苏轼词和辛弃疾词在精神气质上的差异.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9186765
  • 上传时间:2022-06-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5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论苏轼词和辛弃疾词在精神气质上的差异    摘 要: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两位杰出的词人,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表面来看,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十分相似,但仔细分析,苏轼豪放的背后表现出的是乐观与旷达、潇洒与自适,辛弃疾则显得沉郁、悲壮潜藏在二者“豪放”背后的精神气质有着很大差别,甚至可以说迥然相异本文通过对比,探讨二人词作气质的差异Key:苏轼词 辛弃疾词 精神气质 差异词发展到宋代,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宋代词人辈出,成就辉煌词作纷涌,自然会形成不同流派关于宋词流派的划分是词学界期论争的一个问题,明代学者张蜒首先提出二分法,“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人,苏轼之后,宋词词风又偏向典雅工丽,后来的贺铸虽然对苏轼有所继承,但其豪放特征并不很明显直至南宋时期的辛弃疾才完全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将其发扬光大,从而成为又一位豪放派的词人苏轼和辛弃疾的一生都历经坎坷,词中饱含着浓烈的奔放情感,有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有着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正是他们的这种壮志豪情,决定了苏辛二人的词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风格豪迈的词风下有着相似的人生背景,也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那么寻找他们作品之间的差异性便有了文学意义和文学价值。

      有人评论说:“在宋代词的國土上,苏轼和辛弃疾就像拔地而起的两座奇峰,时隔百年而南北相望二人不仅是文学家,也是政治家,但在政坛上,两人却都不得意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但是仕途并不顺利,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与人政见不合,卷入了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受打击排挤,贬谪十余次,尝尽了人情淡漠、世态炎凉的滋味,晚年被流放岭南,几乎不能生还辛弃疾有“词坛飞将”的美誉,在他生活的南宋时期,山河破碎,他出生的老家山东已被金军占领,这样的生活经历让他备受屈辱,辛弃疾年少时就树立了收复国土的远大理想,后来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二十二岁单人独马活捉叛贼,生擒张安国,也是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南归后,他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稍有建树就遭诬陷,多次被免职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沙场英雄,一生却在无奈与愤懑中度过苏轼和辛弃疾二人均是少年成名,但在政治上几经沉浮,这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风格上,二人同属豪放派,所作之词大多具有慷慨悲壮、豪迈激昂的特点苏轼冲破词产生以来专写缠绵之情、离愁别绪的桎梏,以高旷雄浑的风格开创了豪放词派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把豪放词派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推向一个崭新的境界,二人承前启后,一脉相随,所以后世常以“苏辛”并称。

      然而,透过“豪放”风格的表面去深层次探究,我们就会发现,苏轼和辛弃疾词作背后有着不同的精神气质,前者的豪放体现出一种乐观和旷达,而后者的豪放却隐藏着一种沉郁和悲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都描写了三国古战场,是借赞美当时的英雄来抒发自己的情志,都用了自喻的手法然而词的格调和审美及内蕴却明显不同苏轼飘逸潇洒吟唱:“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引以自喻的是挥洒自如、风流倜傥的儒将风度辛弃疾则感叹:“年少万兜鏊,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自喻是稳壮刚韧、雄浑深沉的英雄气概同是描写不愿服老、犹有一腔报国之志,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写道:“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情绪是那样的高昂,气度是那样的博大而辛弃疾则叹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俨然有沉郁哀叹的情绪,格调悲壮苍凉苏、辛都曾受到排挤和打击,都有命途多舛的境遇,都在词中抒写怀才不遇,有志难酬,但二人表现出的气度和风格迥异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所表现是一种超然之态,他认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则只能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无奈与愤懑,无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苏轼豪放的背后是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逍遥自适,“也无风雨也无情”的解脱,而且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境地他都能笑对生活,“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辛弃疾则显得浑雄、沉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埋藏了他对自己一生未能建功立业的深深遗憾、无奈和感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苏轼的大部分词作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获得一种精神的超越和解脱而辛弃疾词却是对理想以及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表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不能实现理想的悲愤那么,为什么同是豪放派,词的气质却有如此差异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信仰有着明显的不同苏轼生活的北宋是一个相对太平的时代,我们看到在日常状态下,苏轼都能以诗人的姿态享受生活,找到生活的乐趣和诗意,“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篙艾气如薰”,他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有着潇洒自适的真性情和自由舒展的生命状态因此,即便是失意时,他依然能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遗憾而辛弃疾则不一样,国家危难之际,他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可以说是不可调和的。

      他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收复河山在金人南下之际,这种理想就表现得更为强烈,“赢得生前身后名”,实现生命的价值,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英雄但是,残酷的现实让他只能悲愤、郁闷,却无处诉说,“无人会,登临意”当这种理想不能实现时,他就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变得忧郁和悲愤综上所述,苏轼和辛弃疾的词虽然都表现出了豪放的特点,但词中流露出的精神气质却迥然相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是苏辛二人风格上的差异,也是二人精神气质上的差异Reference:[1]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2] 张毅《宋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3]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4]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5]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中华书局1984年段晓静,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讲师,从事中文教学工作)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