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简介(可编辑).docx
15页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 中文名称: 王羲之 又 名: 书圣 王会稽 王右军 逸少 朝 代: 东晋 国 别: 中国 籍 贯: 山东临沂 代 表 作 美术图片: 七月都下帖 三月十三日帖 东方朔画赞 丧乱帖 乐毅论 二谢帖 佛遗教经 兰亭序(局部)十七帖 大道帖 姨母帖 孔侍中帖 寒切帖 得示帖 快雪时晴帖 此事帖 游目帖 行穰帖 远宦帖 适得帖 频有哀祸帖 黄庭经 类 别: 古代书法家 生平简介 王羲之(321—379) 魏晋书法,名家辈出,遗迹宏富,其中将楷书、行草诸体推向新境界的,当首推晋代大书家王羲之(321—379)王羲之,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家学渊源,早年从得魏钟繇笔法的卫夫人学书,然他敢于改变钟的笔法,使楷书在用笔、结字、章法布局方面更富气韵,史称“韦圣”王羲之的行草植根于汉魏以来的隶书,他把带隶书波磔的草书发展为章草,而把不带隶韦波磔的草书演变为今草,又把介乎楷、草之间的行书与草书并用,使之广为流行。
此种创造,深获历代韦家尊重唐太宗予以极高的评价,说他“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可惜他的真迹今已难觅存世之墨迹,均属后人摹本或临木,煊赫世代的《兰亭序》为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书圣”的生平和思想 晋代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 王羲之(321—379,另作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大尉郗鉴选中他为女婿,“坦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见《世说新语·雅量》)朝廷公卿著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捩:“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
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拓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著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与王羲之同时的书法家瘐翼、郗愔都声名卓著,王羲之自谦还赶不上他俩传说瘐亮曾向王羲之求书,羲之回答道:“(瘐)翼在彼,岂复假此!”瘐翼在荆州时,见人们竟习王羲之书体,不以为然,曾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但后来瘐翼见到王羲之答瘐亮的章草,才心悦诚服,给王羲之写信道:“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
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瘐翼态度的改变,正是王书不断从一个层次向更高层次攀登的反映王羲之能自拔于流俗,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他的创造与发展,伴随著自我生命的发展、价值理想的完成和实现如陶弘景说:“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论书启》)虞(龠禾)也说:“羲之书,在始末有奇,殊不胜瘐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论书表》) 王羲之既有洒脱漂亮的外在风貌,“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又有富赡的内心世界晋代玄学盛行,崇尚老庄哲学,因此,他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当然受其影响晋室南渡之初,他见会稽有佳山水便有终老之志辞官归隐后,山阴道上行,山川相映发,自然有应接不暇之感他又泛舟大海,远采药石,在他的心胸中涤除尘虑,接纳自然万物之美,去发现宇宙的深奥精微,印证到书艺上,正如《书断》所说:“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王羲之的《兰亭》诗写道:“仰视碧天际,俯瞰禄水滨寥阒无崖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评析道: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著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陈”,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王羲之另有诗句:“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宗白华认为“静照”是一切艺术及审美生活的起点晋人的文学艺术都浸润著这新鲜活泼的“静照在忘求”和“适我无非新”的哲学精神(《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我们正可从上述的剖析中体会和领悟王羲之的书魂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风采 《书断》云:“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王羲之的书法是留给人们的瑰宝,可惜的是历经天灾人祸,至今已无真迹留存而且在羲之生前已有人作伪,加上他又有代书人,故其书迹更加真伪难辨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摹拓本上去窥见它“龙跳天门,虎卧风阁”的风采 王羲之的真书和唐代真书相比较,显现出两种不同的时代风貌宋代姜夔最多会意,在《续书谱·真书》中云:“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
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我们正是从王羲之的楷书中感受到魏晋时代特有的潇洒气韵,无论是字的笔画,还是结构,各尽自然之态,似乎跳动著一颗自由的心灵,当然便与唐人受染于科举功利习气的心手大不一样了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会稽的兰亭修禊,曲水流觞,赋诗抒怀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著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覆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
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后世珍视其布白之美,临摹者虽难免渗入各自的笔性,但无人稍变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兰亭序》的章法,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 兰亭修禊,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在这件尽善尽美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面前,后世名家虽竭力临仿,却都未能得其全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写下这一杰构,其后他再度书写《兰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绝伦,沈尹默说“当时逸少本天全”,赞美了《兰亭序》的杰出有其不可重现的机缘,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据说藏有《兰亭序》共四本,有黄庭坚、王晋之、葛次颜、单炳文题字,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甘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
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传世本种类。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