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怎样推进学校道德教育的转型升级.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3867294
  • 上传时间:2017-08-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怎样推进学校道德教育的转型升级》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要以“育人为本”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要以“德育为先”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当下学校道德教育在教条化、功利化、形式化的路途中逐渐迷失了它的本真,由--种以“关涉学生幸福,关注学生发展”为主旨的教育,逐渐演变为从内容到方法都消解了其应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低效教育活动因此,深刻反思当下道德教育的弊病,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道德教育“转型升级”进行展望很有必要关键词:道德 转型 人文 教育一、反思:剖析传统道德教育的积习之弊1.知性色彩浓厚:模糊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区别不可否认,把道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教授,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中也是必要的这是因为:“一个完整而合理的道德教学计划既可传授道德知识,又能培养道德推理技能、发展道德选择能力”①正是基于“道德可教”和—般认识论原理,道德教育在学校实践中与其他学科—样以学科课程形式固定下来但令人遗憾的是,道德教育学科化也带来了—些弊病学科化道德教育不仅导致了“认为道德教育可以通过某—门学科或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可笑观点,从而降低了其他学科和教师的道德教育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学科化道德教育淡化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实践中,不由自主地采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了教育效果的降低。

      道德教育与—般的学科教育是有区别的就教育内容而言,学科教育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并且按照严谨的逻辑顺序将客观系统的材料编成教材而道德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很难找出某些固定的材料编成教材若非要编制正规的教科书,追求知识的系统化,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效仿科学知识教学方法把道德教学等同于学科教学也就不足为怪了就学习方式而言,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很好地区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道德学习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把道德学习变成了知识学习,把德育变成智育”②用知识学习的方法学习道德,用智育的手段处理德育问题,其实效性可想而知可见,模糊道德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区别,把两者等同视之,必然使- 2 -道德教育知性色彩浓厚,忽视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最终使道德教育走向迷途2.游离学生实际:混淆道德规则与社会规则的分界道德学习是—种价值学习,而价值则是以社会规则为载体的社会规则可分出三类:道德规则、习俗规则和个人规则其中,道德规则是最为普遍的,是基于公正原则和他人福祉的习俗规则是适用于某—特定社会的规则,如认真听讲、遭守纪律等学校规则,与师长讲话要起立的交往礼仪规则等个人规则通常是个体为调节自己的行为而制定的,如讲究卫生、勤俭节约等。

      从理论上对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进行分界,—方面有助于学校道德教育在内容编排上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更加科学化、系列化,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联系上更加具体化;另一方面使学校道德教育能够根据不同规则对个人要求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没有将社会规则在理论上进行分界,致使在教肓内容安排上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与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不相符合,这表现在无论高、低年级,在道德教育内容上都一味地追求“净化” 、追求“正面效果”,注重抽象、空洞的道德规则教育,而忽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个人规则和习俗规则的教育例如,学生穿奇装异服,实际上只是不合社会习俗,并未违反道德规范将学生的习俗行为评价道德化,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非伦理的,必然造成师生之间道德沟通的障碍,加剧学生逆反心理的滋生甚至对道德规范的质疑因而,混淆道德规则与社会规则的分界,必然使道德教育游离于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如此施教,即使学生出于考试的需要,在考卷上顺应教材的内容与教师的出题意旨去组织答案,但其内心深处却是否认和抵触的,不会将教师讲授的种种规范内化到自己的信念和行为中,德育实效低下也便成了必然。

      3、漠视主体自觉:异化灌输教化与个体内化的对立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一样,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而我们常常错位,将教师自己当作道德教育的主体,总是一厢情原地“为学生着想”,而学生并不“领情”,于是便诉诸灌输化教化 “强制性的道德灌输与道德控制意味着个体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与思考能力,心智被迫为他者的工具”③其结果充其量只能使他们学会一种“聪明的智慧” ,从而越来越“知道”该说什么和不说什么,或者在试卷中该答什么- 3 -和怎样答,却无法迫使他们去想什么和不想什么、去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这种单纯依赖灌输教化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道德选择和道德实现的需要,因而也无法解答学生的各种遇德困惑事实上,适得教育是在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双重机制下得以完成的对这两者的关系不能作“非此即彼”简单的判断,两者各有自身的价值和功能社会教化是—种他律教育,强调道德的客观性和约束性,它过多地关注学生做了什么以及结果如何个体内化是一种自律教育,强调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内部需要的动力,从而主动自觉追求道德从这点上说,两者不存在“孰轻敦重”的问题,两者应统一于道德教育全过程然而,由于个体道德内化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它需要关注学生个人兴趣需要,需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需要培养学生自主、理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这些都是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远不如灌输教育来得快捷且容易操作,因而这一环节容易被“省略” ,而代之以“立竿见影”,由此造成了应试教育中外在教化和个体内化的分离以及两者辩证关系的异化二、展望:道德教育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1.加强人文渗透,赶越知性窠臼困干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区别的模糊认识,传统道德教青奉行知识型的知性德育观,专注于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把道德教育纯粹者成是受教育者学习道德知识的活动,使道德教青陷入知性窠臼而实效低下因此,超于知性窠臼,加强道德教育的渗透性和人文性是实现转型升级的第一要务道德教育的渗透性的实现可体现在对各学科课程的渗透、对学生活动的渗透以及在此过程中对人文性的加强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道德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他们没有专门的道德教育课,而是寓德育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融合于各种集体活动之中各门课程中都渗透着德育教育,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实践着德育教育的目标每位教师都有较强的德育意识,能够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道德养成结合在一起值得欣慰的是,新课改已经提出,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一转变预示者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目标渗透于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之中,长期以来的知性德育教育将在新课改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4 -加强德育教育的人文性,主要应通过活动课程来实现例如,可以通过游历活动让学生感受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关系,在此过程中形成健康和谐的世界观和自然的爱国情感;通过开展志原者服务等社会实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情感和公民意识;通过组织学生对历史名胜及德育基地的考察,生发学生对沧桑悠久的民族近现代史的厚重感、崇高感和使命感,形成他们科学的历史观;通过组织观影活动,让学生在人文影视的魅力世界中开拓人文视野、孕育人文精神,在优秀影视文化的多维视野中,受到洗礼和感染等等2.实施草根教育,复归生活实际传统道德教育实践中,对道德规则与社会规则的二元区分过于笼统,致使道德教育的目标过于“高大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伟大人物的光辉形象和崇高道德的抽象教条几乎占据了全都内容显然,传统的道德教育走的是一条先成圣后成人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路径没有“成人”教育的起点,没有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培养的只能是伪善的道德家和人格分裂的“假面人” 道德教育转型升级,必须走一条复归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先成人,再成圣”的草根化教育路径。

      草根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活德育模式它从生活出发,追求生活与道德的一体化发展,而不是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和无内容的道德理性能力出发草根德育,注重从生活本体论的角度使道德教育重返生活世界,目的是“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是“道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人式回归”,是“用交互主体观统摄德育过程 ”’④它不是使道德教育像原始社会那样,完全泯于社会生活而失去其独特性,回到自发的德育阶段,而是使道德教育对象作为价值主体积极参与到生活世界之中实施草根德育,首先要树立“先做好普通人”的德育目标这—目标,不是以培养圣人为德育起点和核心,而是以“成人”为基本准则和要求树立“先做好普通人”的德育目标,需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参与生活,让学生珍视生命的价值、懂得生活的情趣、知晓做人的道理,在不断的生活体验中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其次要让德育内容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以先“成人”为目标的草根德育,其内容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团结同学、孝敬父母、讲卫生、爱清洁、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勤俭节约、诚实刻苦等实施草根德育,就是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5 -或从学生生活实际中选取典型事例,或创设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再次要采取以实践为主的德育方法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例如,创设具有道德问题的游戏、角色模拟、辩论赛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进行道德教育3.倡导自主育德,矫正主体错位实践中,道德教育目标的拔高、方式的简陋、评价的扭曲,都与道德教育主体的错位有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这是—个极其简单的道理,却成了—个难于实现的道德教育理想因此,倡导自主育德,实现德育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成为当下道德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德育增效之根本自主育德意味着对学生主体需要的尊重、对主体精神的弘扬它强化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体现了“人的教育” 、 “生命化教育” 、 “生活化教育”等新理念,符合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 “只有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得到充分提升与发挥,才得以使受教育者对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由他律转变为自律,使他们不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和限制而当做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 ”⑤自主育德也意味着道德教育思考问题的角度发生根本的变化,即从教育者的愿望出发转换到从受教育主体——学生的愿望出发于是,其目标必定是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其方式必定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其评价必定是有学生积极参与的。

      因而,道德教育不再是教师机械的工作任务,也不再是学生的被动的接受,而是自己的主动的进取倡导自主育德,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传统道德教育大都是课堂集中灌输,空洞枯燥的说教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说得越多学生就越烦自主育德,就是要从“说教”走向“体验” “体验”分为实践和心理两个层面,实践层面即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如劳动体验、探究体验、爱心体验、角色体验、挫折体验等;心理层面郎让学生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道德体验可以彻底改变德育课堂枯燥说教生硬灌输的弊端,可以使学生在亲历中获得真实的认识和情感,这个过程也正是道德水平逐渐提高的过程其次要强调主体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学生与家长的互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看法、观点、体验各不相同,而且又是动态变化的,在与他人互动中学会感受他人的情感、思维方式,通过交- 6 -往,反省思考,在心灵的沟通、质疑、撞击过程中,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合作精神传统德育出现的“—言堂” “满堂灌”无不是主体互动没有充分开展的结果再次要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活动是学生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例如, “学生值周制度” 、 “感动校园十佳学生评选” 、 “每天德育五分钟”等活动的开展,都可以为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