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doc
23页毕业设计 设计(论文)题目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学 院: 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目录摘要 2ABSTRACT 3第一章 绪言 4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4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51.3 课题涉及的问题领域 5第二章 供应链激励机制基本内容 72.1 激励主体与客体 72.1.1 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激励; 72.1.2 制造商(下游企业)对供应商(上游企业)的激励 82.1.3 制造商(上游企业)对销售商(下游企业)的激励 82.1.4 供应链对企业成员的激励 82.1.5 成员企业对供应链的激励 82.2 激励目标 82.3 激励手段 92.3.1 正激励 102.3.2 负激励 10第三章 供应链激励模式 113.1 组织激励 113.2 价格激励 113.3 订单激励 123.4 商誉激励 123.5 信息激励 123.6 淘汰激励 13第四章 供应链激励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44.1 供应链激励机制中存在问题 144.2 造成供应链激励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15第五章 有效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构建 185.1 政府的管制 185.2 企业的自我改革 185.3 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195.4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9结论 19参考文献 21致谢 22摘要供应链企业是以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合作以及企业之间很好的协调为基础,此供应链上的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运作,才能使所有企业都受益。
但是由于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和职责不同,导致局部利益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目标不一致,致使整个系统的性能降低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是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性不稳固的原因如何建立有效的供应链激励机制,本文在现有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法来分析现今企业对供应链激励机制所做的改进和方法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言;第二章为供应链激励机制基本内容;第三章为供应链激励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章为供应链激励模式;第五章为有效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构建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关键词:供应链 激励机制 企业 AbstractThe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are based on the full trust and the good coordination,enterprises on this chain must achieve synchronization,onlythen has the possibility to enable all enterprises with profit.But various members’ benefit and responsibility are different,so their local interest are not in consistent with the goal of the supply chain system,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verall system to be reduced.The lacks of the effective surveillance mechanism an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is the reason of unstable between the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How to build effective supply chain incentives?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using a variety of methods to analyze the improvements made and methods of today's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incentives.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II the basic content of Incentives in Supply Chain; Chapter III of the supply chain incentive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for; Chapter incentives for supply chain model; Chapter build incentives for effective supply chain. Finally, to sum up in.Keyword: Supply Chain Incentives Enterprise第一章 绪言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供应链企业是以资源外用或者以业务外包为特征的集成企业网络来扩展企业的模型,它改变了原来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向“横向一体化”模式转变。
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联盟之间,即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企业以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合作,和企业之间很好的协调为基础,供应链上的企业必须同步、协调运作,才能使多数企业受益,而这则需要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但当涉及企业之间的激励时就会比较棘手,因为各部门以及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和职责不同,所以相互之间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目标不一致,这会使整个系统的性能降低而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这也使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性不稳固因此要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使各企业都能获得比未参加供应链前相对较多的利润,进而使整个供应链获利,建立一套适合于供应链企业的激励机制势在必行所以说,如何设计出对供应链的各个企业的激励机制,协调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保证供应链的整体利益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正是在供应链企业中设计激励机制的目的和作用激励是现代管理职能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它也是把员工的自身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手段一套好的激励机制应该非常有弹性,但是又能很好地控制员工不偏离企业发展的目标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中,如何激励员工已经成为摆在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的公司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员工士气高涨,效率很高;但也有的公司做的比较差:员工流动率居高不下,士气和办事效率低下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博士通过对员工激励的研究发现,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的、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1.2 国内外相关研究随着供应链科学得到广泛重视,研究供应链的各种理论也随之在不断的发展当中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协调供应链中各企业的行为,因为缺乏协调的供应链容易导致双重边际效应、牛鞭效应等低效率行为Fan等(2001)研究了SC环境下分散组织中的激励结构,并设计了一个基于市场的与激励相结合的协调系统Seong和Hean(2003)指出Internet混合渠道环境下的制造商可以使用数量折扣诱使零售商达成渠道协调冉翠玲(2006)运用博弈论中的Stackelberg模型对研究了供需双方需求信息对称情况下不合作与合作的EOQ模型,并利用博弈论给出相应策略的有效性分析,建立供需双方在不对称需求信息情况下的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的激励机制模型,并且给予理论上的证明。
叶飞,符少玲,杨立洪(2006)提出了基于收益共享的供应链协作激励机制,建立了由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研究了供应链分散决策与协调决策下的双方收益问题,发现协调决策下整条供应链收益大于分散决策时的整个供应链收益,但整条供应链的收益增加并不能保证合作方的收益都能增加,所以需要通过利益协调来激励供应链上的各方积极参与合作Ralf W.Seiferta和Ulrich W.(2006)针对混合渠道提出了库存控制策略,并比较分析了三种分销策略(Internet 渠道,传统渠道,混合渠道)的成本情况,认为混合渠道可以显著地降低分销系统的成本1.3 课题涉及的问题领域传统的供应链建筑模型一直集中于使系统协调达到整体最优,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这些研究大部分都假设供应链成员能自动接受系统最优的协调方案,但是实际的供应链系统一般是由利益冲突的若干企业组成的联盟,由整体协调求得的系统最优方案,对各成员来说不一定就是最优的如果没有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最优方案不可能实现此外,供应链成员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包括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即成员的信息或行动在很多情况下难以直接观察到,成员出于自身利益可能采取欺骗行为。
因此供应链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必须实现以下功能:合理分配供应链的协调后的总利润;在各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成员进行有效的激励,达到真正合作所要达到的目的第二章 供应链激励机制基本内容2.1 激励主体与客体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从理论上讲,一个好的激励机制要具有激励兼容和自我强化特征,也就是说即使在没有外在强制力的条件下,各企业也会愿意自觉实施激励主体指激励者,主要是委托方从供应链上看,由于成员企业都是下游企业的委托方,并且最终消费者对此条链上产品的需求会对供应链产生一定的动力和压力,所以,供应链上的企业包括最终消费者都可能成为激励主体从宏观角度看,政府、公众等出于环境保护等需要也可能成为激励主体激励客体即被激励者、激励对象,主要指代理方,包括成员企业、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激励主体与客体主要涉及以下关系: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激励;制造商对供应商的激励;制造商对销售商的激励;供应链对成员企业的激励;成员企业对供应链的激励2.1.1 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激励; 在供应链的合作当中,分为核心企业和成员企业。
核心企业在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外溢的情况下,通过发包的方式将其业务的一部分交由成员企业完成(制造、加工、仓储、物流等)这些完成外包、分包、和转包业务的企业就可以认为是成员企业了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成员企业就如同合作的“四肢和躯干” 成员企业通常是和核心企业相对的,并不能由此认为成员企业在规模、实力等方面就一定小于核心企业,而是针对没个业务的时候,处于相对出“外围”的地位合作双方都是法律上独立的经济主体,都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即:合作双方都是专业化而无法相互替代的双方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契约,这种契约具有长期性特征2.1.2 制造商(下游企业)对供应商(上游企业)的激励作为下游企业的制造商,对于作为上游企业的供应商具有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制造商对长期的供应商有着打折优惠的激励方法打折优惠可以刺激到供应商对公司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