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酰胺的使用方法.ppt
17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聚酰胺的使用方法,刘丽敏,,,,,产品介绍,,质量指标:分子量:14000~17000比表面:5~10m2/g,,PH值: 6~7,,产品价格:30~60目 180元/KG60~100目 240元/KG100目以上 300元/KG,,溶解度:溶于浓盐酸,甲酸,微溶于醋酸,苯酚等溶剂,不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乙醚,氯仿和苯等常用有机溶剂,对碱较稳定,对酸的稳定性较差,尤其是无机酸,在温度高时更敏感吸附原理,,聚酰胺是由酰胺键聚合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其酰胺基可与羟基酚类,酸类,醌类,硝基等化合物以氢键形成结合而被吸附 ,其脂肪长链可作为分配层析的载体聚酰胺在含水系统中层析时,聚酰胺作为非极性固定相,其层析行为反向柱层析;在非水溶剂系统时,聚酰胺作为分配层析的载体,其层析行为为正向柱层析应用范围,,聚酰胺特别适应于多元酚类化合物的分离,如黄酮、醌类、酚酸、含羰基化合物、羧基化合物等例如:葛根素中提取葛根黄酮、茶叶提取茶多酚、 人参中提取人参皂苷、银杏叶中提取银杏黄酮、甘 草中提取甘草皂苷、甜叶菊中提取甜菊苷、发酵液中提取维生素和抗生素等成份,,对鞣质吸附强,用于将植物粗提物中的鞣质除去。
前处理,,新买的聚酰胺,,取聚酰胺以90-95%乙醇浸泡,不断搅拌,除去气泡后装入柱中用3-4倍体积的90-95%乙醇洗脱,洗至洗脱液透明并在蒸干后无残渣(或极少残渣)再依次用2-2.5倍体积5%NaOH水溶液、1倍体积的蒸馏水、2-2.5倍体积的10%醋酸水溶液洗脱,最后用蒸馏水洗脱至pH中性,备用前处理,,用过的聚酰胺,,一般用5%NaOH水溶液洗脱,洗至NaOH水溶液颜色极淡为止有时因某些鞣质与聚酰胺又不可逆吸附,用NaOH水溶液很难洗脱,可用5%NaOH在柱中浸泡,每天将柱中的NaOH水溶液放出一次,并加入新的5%NaOH水溶液,这样浸泡一周后,鞣质可基本洗脱完然后用蒸馏水洗脱至pH8-9,再用2倍量的10%醋酸水溶液洗脱,最后蒸馏水洗脱至pH中性,重复使用聚酰胺吸附法的操作,,1、装柱:一般将颗粒状聚酰胺混悬于水中,使其充分膨胀,然后装柱,让聚酰胺自由沉降;当用非极性溶剂系统时候,则用组分中低级性的溶剂装柱2、稀释适当浓度上样:一般每100ml聚酰胺上样,样品先用洗脱溶剂溶解,浓度为20%-30%水溶性化合物直接上样;若提取物水溶性不好,则用挥发性有机溶媒溶解、拌适量聚酰胺、挥干或减压蒸干、干法装入柱顶。
3、水洗:先用水洗脱聚酰胺吸附法的操作,,4、醇洗:在水中递增乙醇浓度至浓乙醇溶液,或氯仿、氯仿-甲醇,递增甲醇至纯甲醇洗脱若仍有物质未被洗脱,可用稀氨水或稀甲酰胺溶液洗脱,分段收集5、找到最佳吸附比:先小量试验找到最佳吸附比6、放大:根据小试及最佳吸附比进行放大试验7、聚酰胺的回收:使用过的聚酰胺一般用5%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然后水洗,再用10%醋酸液洗,然后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即可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对于分离黄酮类化合物来说,聚酰胺是较理想的吸附剂其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羟基数目与位置一般有以下规律:,,1、苷元相同,连接糖越多,吸附力越大,流出越慢2、母核上增加羟基,洗脱速度相应减缓3、对位、间位酚羟基使吸附能力 〉邻位酚羟基4、不同类型的黄酮的流出顺序一般是:异黄酮 〉二氢黄酮醇〉黄酮 〉黄酮醇5、分子中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则吸附力强,晚出柱6、若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吸附力减弱聚酰胺柱层析的溶剂洗脱系统,,含水系统洗脱能力:碱液>甲醇>水,,溶剂洗脱能力与溶剂极性相关可使化合物得到较好的分离选择系统时,可以将样品加入上述溶剂系统中,观察样品在聚酰胺薄膜的层析行为,然后确定溶剂系统。
含水溶剂系统,非水溶剂系统,甲醇-水(4:1),,乙醇-水(2:1)甲醇-乙酸-水(90:5:5 ),氯仿-甲醇(94:6),,苯-甲醇(3:1/7:3),,,聚酰胺薄膜色谱常用的溶剂系统,,黄酮体苷元,黄酮体苷,,氯仿-甲醇(94:6/96:4),,氯仿-甲醇-丁酮(12:2:1),,苯-甲醇-丁酮(90:6:4/84:8:8),,氯仿-甲醇-甲酸(60:38:2),,氯仿-甲醇-吡啶(70:22:8),,氯仿-甲醇-甲酸(60:38:2),甲醇-醋酸-水(90:5:5),,甲酸-水(4:1);乙醇(4:1)丙酮-水(1:1);异丙醇-水(3:2)30-60%醋酸;氯仿-甲醇-丁酮(64:25;10)乙酸乙酯-95%乙醇(6:4)氯仿-甲醇(7:3);正丁醇-乙醇-水(1:4:5),,聚酰胺薄膜色谱常用的溶剂系统,,酚类,,丙酮-水(1:1)苯-甲醇-醋酸(45:8:4) ;环己烷-醋酸(93:7) ;10%醋酸,醌类,丙酮-水(1:1) ;正己烷-苯-醋酸(45:8:4) ;石油醚-苯-醋酸(10:10:5),糖类,丙酮-水(1:1)苯-甲醇-醋酸(45:8:4) ;环己烷-醋酸(93:7) ;10%醋酸,氨基酸衍生物,,苯-乙醇(8:2/9:1);50%醋酸;甲酸-水(1.5:100/1:1)乙酸乙酯-甲醇-醋酸(20:1:1);0.05mol/L磷酸钠-乙醇(3:1),,聚酰胺薄膜色谱常用的溶剂系统,,生物碱,,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丙醇-二甲基胺(30:2.5:0.9:0.1) ;,,水-乙醇-二甲基胺(88:12:0.1),甾体、萜类,己烷-丙酮(4:1);氯仿-丙酮(4:1),甾体苷,,甲醇-水-甲酸(60:35:5);,,乙酸乙酯-甲醇-水-甲酸(50:20:25:5),,聚酰胺与大孔树脂的区别,,吸附原理不同:大孔树脂是物理吸附原理;聚酰胺是化学吸附原理,氢键吸附,用于酚类、黄酮类、醌类成分的分离。
大孔树脂的分离效果没有聚酰胺好若是粗粉可以用大孔树脂进行分段,聚酰胺可用于黄酮类成分的细分或纯化聚酰胺树脂可以使用其干柱层析功能,在分离黄酮的过程中作用也是很大的,而大孔树脂则没有此功能聚酰胺与大孔树脂的区别,,聚酰胺树脂可以首先用聚酰胺薄膜展开系统,而大孔树脂没有薄层,,树脂进行新药研发,其新药若用大孔树脂制备,必须有打孔的残留检查,而聚酰胺目前还没有正式的文件要检查其残留,,聚酰胺上样时,其样品中的鞣质会对主子产生死吸附,大孔出现这种现象很少,,大孔的可选择类型比聚酰胺多,而且还增加了许多键合类型,如ASD型,其键合了酰胺键,增加了其选择性聚酰胺的不足及解决方案,,聚酰胺柱层析的不足:,,比如机械强度不大,,,粒度不均匀,分离时流速较慢,,一些小分子杂质混入的问题,,采用的解决方案有:,,1.装柱前先过筛,,2.装柱时用5%甲醇或10%盐酸预先除去小分子杂质,,3.与硅藻土混合制粒以增加机械强度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