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哲理励志名言.docx
2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佛教哲理励志名言 篇一:佛教励志名言 篇一:佛教名言格言名句大全 佛教名言格言大全 1.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八大人觉经》 2.多欲为苦,生死疲乏,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由 ——《八大人觉经》 3.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八大人觉经》 4.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佛说十善业道经》 5.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成见取,但是虚妄 ——《佛说十善业道经》 6.诸法集起,终究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佛说十善业道经》 7.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查看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佛说十善业道经》8.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佛说十善业道经》 9.戒严肃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得志大愿 ——《佛说十善业道经》 10.慈严肃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严肃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严肃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严肃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 ——《佛说十善业道经》 11.若诸菩萨善用其心,那么获一切胜妙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12.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13.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变更此中何法名为梵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4.梵行法不成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便当自由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对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15.闻已应起大慈悲心查看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6.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
疾得现前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7.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六祖法宝坛经 1.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区别 3.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4.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5.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 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6.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7.下下人有上上智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9.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10.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11.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12.佛法是不二之法 13.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聪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4.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学识指示方见。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15.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16.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17.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8.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19.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20.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21.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向心是也 22. 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23. 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24.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25.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26.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27.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28.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29.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30.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31.诸法寂灭有何次第篇二:佛教名人名言 佛教名人名言 一、孙中山———佛学及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二、爱因斯坦———假设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示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四、 梁启超———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切出名之学说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五、 英国出名学者克里———佛教所开示的法,包含内容的宏大高深,切实无与伦比 六、 出名物理学家、北大教授黄念祖———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 七、 康有为———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八、 出名政治家尼赫鲁———佛比起所胡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宏伟千百年来,他启示一向震撼着人类 九、 出名史学家韦尔思———佛都是教义,是自古迄今最犀利理智的告成 十、 近代思想家章太炎———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十一、 恩格斯———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十二、 世界出名学者巴格尔———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实 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考察生活中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十三、 鲁迅———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大量难以解 答的问题,他俨然早已明白地启示了。
十四、 出名社会活动家赵朴初———二千年佛法是座宝藏,到这座 深山中探宝,确定会有难以想象的心收获 十五、 世界几何力学之父威勒博士———假使没有佛教因果律,宇 宙只有混乱 十六、 陈毅元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 时间一到,一切都报 十七、 控思想家谭嗣同———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十八、 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 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 十九、 出名哲学家尼采———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提防和依据实 证的宗教 二十、 美国心理学家文巴克博士———通过特殊的催眠方法,约有 70%的人,可鲜明地回忆出前世记忆,甚至有的可追忆到自己前九世的境况二十一、 出名化学家季洛夫———不同星球环境的天人,各有适应 其环境的才能天人的形态与构成各有不同,未必都是以我们地球人类肉体为标准 二十二、 法国天文学家卡旺———灵魂是从肉体独立出来的,它拥 有科学无法测知的机能,这种机能就象重力一样,虽然知道重力是由地球和物体间的引力所致,但无法以肉眼看到。
二十三、 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佛教本身隐匿着极深的智 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有着独到和深刻的察觉 二十四、 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只要日月持续存在,只要 人类还持续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佛教就会一向延续下去 二十五、 出名美学家朱光潜———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 业 二十六、 印度总统拉哈克斯坦———释迦牟尼佛是把聪慧之光投射 人类心灵的第一人 二十七、早期马克思哲学宣传者李石岑———我认为佛学的提倡, 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果上加一层保证 二十八、陈独秀———佛法之宏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二十九、马克思———辩证法是佛教中已达成很精细的程度 三十、 俄科学院院士切尔巴茨基———龙树菩萨应列入人类宏伟哲 学家之一三十一、 早期革命家瞿秋白———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 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 三十二、哲学家方海权———佛教的宏伟无私奉献众生,为众生长夜黑暗的明灯,以成千百年来多数众生得度而安乐之 三十三、 出名书画曲剧家李叔同———出家人是最高尚最宏伟的,顺治皇帝曾作“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之赞誉。
三十四、 民族社会党领袖张君励———皈依佛门,智者之事也 三十五、 李铁映为《佛 教科学论》出版题词———进展科学,庄 严国土,佛教论文,利乐有情 三十六、李瑞环———佛教文化对中国伦理道德等产生了很大影 响,其大量看法同我们现在提倡精神文明的思想是一致的 三十七、 江泽民在洛阳白马寺会见印忠小和尚题词———晨钟暮 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三十八、 毛泽东1961年1月22日同班禅大师的谈话———佛学 不成不学,办了佛学院,两年毕业,专弄政治,这个手段不行,得搞四年,光政治好,佛学上没有学问是不行的 三十九、 莎士比亚———千万不成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 否那么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四十、出名物理学家威斯柯夫———在科学上,几乎每件事都是 超过你直接阅历的世间人往往仅以自己的观闻和阅历来评判事物,但他不知道,我们的感觉和阅历经常在坑骗自己篇三:经典佛教名言集萃 经典佛教名言集萃 其一 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成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那么不伤;如心动那么人妄动, 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楚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其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是众生心内之佛,众生是佛心内之众生 法海无办,回头似岸 “佛言人有二十难 困苦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镇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