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读后感.doc
3页《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读后感2010级新闻传播学类三班 刘雅婷 2010211510本书是一本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将客观性理念的诞生和发展历史当作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考察,并以此研究新闻专业性和媒介机构的著作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作为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介社会学学者之一,在《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一书中,讨论了一个在新闻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新闻的客观性从古至今,客观性可以说是贯穿于新闻行业的一个核心内容,而作者更是将报业的发展置于美国近现代社会史的宏阔框架之内,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结构对新闻业和传播理念的建构过程舒德森一开始以19世纪30年代的“便士报”的这个例子开始潜移默化地引出新闻客观性,因为他认为客观性的前身与美国政治民主化、市场经济扩张、城市中产阶级崛起密切相关然而新闻客观性的概念让人们真正地接受是在20世纪20年代,从那个时候开始,它逐步成为了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们为什么是在100年后才发现了“客观性”?从这一问题出发,舒德森展开了一条与以往研究者完全不同的叙事路径。
历史在这里再也不是档案般的编年体式的叙述,而是围绕观念形成的特定时空而展开的故事在舒德森看来,像“客观性”这样的概念,并非生来就具备当代的内涵他试图潜心发掘这个概念从自发形成到被自觉当作专业核心理念的过程中,发生了何种内涵的变迁舒德森笔下的客观性,始于“便士报”式的立场中立1833年,本杰明·戴伊创办《纽约太阳报》,标志着以便士报为代表的新闻业革命兴起便士报不同于原先的商业化报纸与党报,它价格低廉、标榜政治独立、着力发展本地社会新闻便士报运用煽情主义写作手法吸引读者,销售上以零售为主取代订阅为主发行量大,广告政策开放在便士报的发展过程中,“新闻”代替“社论”成为主流,而这一转变正是日后客观性报道实践与争论的滥觞在“便士报”的时代,社会中产阶级的兴起呼吁着政治平等和经济机遇平等于是,“便士报”必然在民主的呼声中标榜着自己的中立这是培育新闻客观性的温床——只有在中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谈到客观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当时,客观性还并不是新闻人的专业核心理念,而仅仅只是一种生存的策略 《纽约时报》为客观性注入了新的内涵《纽约时报》开启了事实报道模式的窗口,它以自身的办报理念说明,客观性首先必须是准确的事实,而不仅仅是中立的立场。
然而,一战让人们意识到了传媒上广泛存在的宣传和公关公共关系顾问不仅是新闻的提供者,还是新闻的制造者,这就是记者们担心的——他们能报道的事实是公关顾问们提供的“事实”在实用主义背景下,“客观性”成为一种记者的理想,他们想要这样做,必须这样做;但同时,“客观性”又成为一种工具,面对大众的怀疑和无所适从,记者需要一套制度为自己的行业操作找到逃避责任的依靠舒德森把客观性形象的描绘成是“用来遮掩我们在凝视现代社会时眼神中流露出的失落感”在《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的最后部分,舒德森终于将自己的立场彻底地呈现在读者面前20世纪60年代,新闻客观性再次受到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政府对新闻日益普遍的管理以及新闻业自身的警觉,再加上60年代兴起的“对抗文化”促使并推动了对新闻新一轮的批评——客观性本身被指责为“扭曲事实”越战的爆发最终耗尽了美国政府与媒体仅存的信任,“客观性理念”开始被学者们在批判文化的浪潮中反思至此,客观性的内涵彻底被解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舒德森坚持认为,客观性是必须坚守的,如果没有这个理念的存在,新闻业只能变得更糟事实上,新闻专业主义就其本质而言是美国新闻业的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意识形态之下,所有的歪曲、偏见和歧视都被一律贴上客观的标签。
在这一背景下,舒德森只强调了客观性合理的一部分内涵并因此为之辩护,可见他的美国中产阶级式的保守立场更加自相矛盾的是,既然他认为客观性只是一种遮掩,其内涵已经消解,那为什么还要坚守它难道我们需要坚守一种虚无,难道我们要把新闻业变成一种宗教?舒德森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不能不要这个已经失落的“客观性”?舒德森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新闻客观性”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可放弃的重要一环,也试图想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到“新闻客观性”的重要地位而这种研究方式导致了他在叙述过程中,有些地方势必会有一些主观意见的存在而在我看来,“新闻客观性”是一个隐性的概念,是一个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意识形态只有当客观性真正地被“植入”新闻工作的意识中,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在传播过程中的客观舒德森认为,“信息新闻业”与“故事新闻业”之间的道德战是社会阶层冲突在新闻界的反映尽管出于对高雅文化和精英阶层的偏爱,很多人认为“信息模式”更具可靠性,更有社会责任感但舒德森指出,“信息模式”并不必然更加公正或正确,《纽约时报》等高级报纸中的信息是包涵主观性和偏见的尽管“客观性”不能作为最高的新闻伦理,舒德森的立场仍然坚定,即新闻工作者应当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心怀公共利益,追求真理。
在文末,舒德森说,“新闻从业者必须像其他真理探求者一样,学会相信自己、相信同事、相信世界、包容世界,但同时又要怀疑自己、怀疑同事、怀疑世界的表现,不迷失于世界他们不会屈服于相对主义,也不会屈服于以客观之名行武断之实的传统这需要在个人和机构两方面都包容不确定性,承受风险,一心求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