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全国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基础巩固题(详细参考解析).docx
101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编号 :_________________地区 :_________________省市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重点试题精编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均在试卷末尾〕一、选择题1、在学习曹禺的《雷雨》后,教师建议学生搜集并阅读曹禺的其他剧作,以便对曹禺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王昭君》 B.《北京人》 C.《上海屋檐下》 D.《原野》 2、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3、某教师上作文课时,进了教室却一直不说话,反而用夸张的嘴型和肢体动作,好像在和学生说着什么;学生们一头雾水,一边听老师说话,一边着急地猜测老师在表达着什么,三分钟后,教师说:“请同学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假如我不会说话’;”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A.新奇的游戏 B.形象的语文 C.真实的事物 D.模拟的行为 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教师提供材料: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周蘩漪——其妻,三十五岁;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周冲——蘩漪生子,年十七;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这是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教师问: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明确: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教师问: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教师再提供解读视角: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奥地利]弗洛伊德(投影)提示学生可用心理学分析法来说明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年前到27年前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语言水平的高超;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的一段教学过程,以下有关这段教学,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 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 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 5、学习《拿来主义》,教师把“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下面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应从杂文主题和作者思想角度选取重点 B.重点的确立没有考虑学生学习杂文时的困难 C.教师认识和理解了杂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D.教师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重点 6、学习《兰亭集序》时,教师在课堂上亲笔撰写了一幅书法作品,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字体(行书),“大家说说,有我国‘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是什么?”(《兰亭集序》)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作品,让学生感知行书行云流水之美;“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作品写了什么内容;”对该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导入形式新颖,有助于展示教师的特长 B.课堂上撰写作品,时间略长,导入稍显拖沓 C.导入比较好地引入了教学内容 D.丰富了课堂,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7、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自由写作”教学的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以下对这则教学实录(节选)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抓住学生生活中交往的情感需求,使学生有了对作文的真实期待,适时切入了作文话题:介绍自己 B.用比喻的形式介绍怎么写作文,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有欠考虑 C.为学生提供检测材料,容易让学生形成形式化思维,不利于学生作文内容的丰富 D.学生提出的问题欠缺深度,由此可见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把控失当 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学习第8小节)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的语言品味环节,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通过充分讨论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教态语言不仅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还包括了姿势、手势、表情等,这些也会在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谨慎使用教态语言 9、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给出了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文章,设计的问题是:“联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一下;”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B.引导学生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 C.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D.让学生在受到马克思熏陶后树立高远的理想 10、阅读下面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按照要求答题;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收效甚微;以下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 B.语文教师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 C.这种教学学生可以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D.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流 11、阅读综合性学习《正是菊黄蟹肥时》教学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学习准备:学生自愿结合,每5人一组;学习步骤:第一阶段:观察螃蟹,用一段文字描写螃蟹;第二阶段:小组讨论设计螃蟹销售的广告海报,并贴在教室展示角;第三阶段:采访渔民,了解螃蟹的生长过程,写出访谈稿;第四阶段:实地考查螃蟹生长环境,访问环保部门;第五阶段:活动小结,给渔民写一封公开信;学习评价:在各个阶段活动结束后,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个人重点反思自己的表现,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小组长汇总本组活动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小组长和教师根据各组表现评出优秀组,并组织一场学习成果展示会;对上述教学设计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把分组的自主权给予学生,可能导致各组能力不均等 B.前两个阶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合作能力 C.后三个阶段的学习意在训练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D.各阶段的学习形式比较繁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2、教师指导学生练字时,向学生介绍不同字体的特点,下列字体中具有“点画替代”“笔画简省”“笔顺改变”“方圆兼备”等特征的是( ); A.篆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13、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学完文学名著单元后,学生基本掌握了如何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来梳理故事情节,如何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基本了解了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在随后的写作实践中,我将学生分为三组,安排他们分别进行了如下活动:第一组学生共同选取一则学过的寓言,将其改写为一篇现代文小故事;第二组学生共同选取一篇学过的小说,改换叙事人称,重新叙述;第三组学生共同选取一篇人物形象鲜明的小说,将其改写为剧本,并进行排演;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分组及布置组内任务时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B.写作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C.三个实践活动难度相当体现了教师一视同仁的教学原则 D.第一组学生改写所需时间过长,会耽误全班的教学进度 14、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教师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夕阳”在古诗词中渲染意境、表达情感的作用,下列诗词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B.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C.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D.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15、阅读一位高中教师教授必修(5)《陈情表》的课堂实录回忆(节选),回答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B.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锻炼了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使用工具书等自主学习能力 C.导语恰当且富含知识性,能带领学生温习已有知识自然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D.结束语的设计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能达到对学生德育的目的 16、阅读某写作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在作文教学中,要创设浓厚的思考氛围,不断给学生们增加必要的压力,使学生们不断发现独特性思维的不完美之处,不断地纠偏、补充等,使之完善,既做到创新,又让人信服;比如,长久以来我们都批评“玩物丧志”,但某次作文课上,有位学生在立论时就“反弹琵琶”,提出“玩物不会丧志”;这引来了大家的质问:如果一个人沉溺于“玩物”,怎么可能会不丧志呢?清朝贵胄沦为纨绔子弟,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玩物而丧志了吗?之后,经过逐步的讨论就会发现,其观点虽与众不同,但却失之偏颇,将“不会”修正为“未必”,其观点逻辑就更加严密了;再从“所玩为何物”入手进行辨析,讲明如果玩物者的“玩”与“志”有密切联系,就不会丧“志”,如比尔·盖茨“玩”电脑而成功开发了软件,开创了微软的世界,这样一来就更具说服力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独特性的立意从不严谨到严谨、从新鲜到让人信服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在作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发挥学生的独特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B.认真思考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