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扶阳学术的论与临证2ppt课件.ppt

88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71185090
  • 上传时间:2024-08-0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63MB
  • / 8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 内容:一.“火神派”与“扶阳派”二.主要学术观点三.讨论 郑钦安(1824-1911)卢铸之(1876-1963)卢永定(1901-1986)卢崇汉(1947-)扶阳医坛(1911年创立)祝味菊(1884-1951)吴佩衡(1886-1971)范中林(1895-1989)一、“火神派”与“扶阳派”郑钦安:“火神派”首领四川卢氏被称为“卢火神”学术主张:“扶阳” 主要人物主要人物1、郑、郑寿全(1824年-1911年),字钦安钦安四川邛州人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火神派首领? 2 卢铸之n卢禹臣,字铸之,晚号金寿老人,四川德阳人n历代业医1890年(光绪十六年)拜于邛州郑寿全门下,侍师十一载师逝后,遵其所嘱,外出游学,历时三载,足迹遍及二十一省区于成都政府街开办“养正医馆”1908年,建“扶阳讲坛”,主讲《周易》、《内经》、《伤寒论》及郑氏三书 n著有《郑钦安先生医书集注》、《金匮要略恒解》、《卢氏医学心法》、《卢氏临证实验录》、《本草药性配合阐述》 n子卢永定,孙卢崇汉 二二. .““火神派火神派””主要学术思想与特点主要学术思想与特点阳主阴从,扶阳立极阳主阴从,扶阳立极辨别寒热真假辨别寒热真假温药运用温药运用 (一)阳主阴从,扶阳立极n【【基本思想基本思想】】n    人生立命在于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治病立法在于以以火消阴火消阴。

      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 n《《医理真传医理真传》》以易理论阴阳以易理论阴阳n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n人生所持以立命者,其为此阳气乎人生所持以立命者,其为此阳气乎? ?阳气不阳气不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n“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不滞,自然百病不生阳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 n夫人身立命,本乾元一气,夫人身立命,本乾元一气,落于坤宫,落于坤宫,二气合一,化生六子,分布上、中、下,虽有定位,却是死机,全凭这一团真气运行,周流不已一团真气运行,周流不已天开于子,人身这一团真气,即从子时发动,自下而中而上,上极复返于下,由上而中而下,循环出入,人之性命赖焉 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应子时离为火,应午时 n真龙约言真龙约言n夫真龙者,乾为天是也……乾分一气落于坤宫,乾分一气落于坤宫,化而为水,阴阳互根,变出后天坎离二卦,人身化而为水,阴阳互根,变出后天坎离二卦,人身赖焉。

      赖焉二气往来,化生中土,万物生焉,二气亦赖焉n真气也,天之体也,气虽在下,实无时而不发于上也若离中真阴,地体也,虽居于上,实无时而不降于下也故《易》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此阴阳升降之要,万古不易之至理也 论坎卦:论坎卦:     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 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       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若虚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是龙之因水盛而游,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n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阳虚,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 n景岳全书景岳全书:若使命门阴胜,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故致游归,而为烦热格阳等病n慎斋遗书慎斋遗书:火炽则水益涸,水涸则龙火起,龙火起则雷火亦随之,龙雷并起,而一身三焦脏腑,无非火矣。

      n张氏医通张氏医通:肾中阴虚龙火无藏身之位故游于上而不归是以上焦烦热咳嗽等证善治者以温肾之药从其性而引之归源……奈何今之治阴虚火者以黄柏、知母为君而愈寒其肾益速其毙良可悲哉 n李可:n水淺不養龍、龍火离位上奔水淺不養龍、龍火离位上奔 水寒不藏龍水寒不藏龍   無根之火上亢無根之火上亢n(水盛龙腾,龙火亢奋)n水虧者,以引火湯壯水斂火,導龍歸海;水虧者,以引火湯壯水斂火,導龍歸海;n水寒者,以引火湯加油桂飯丸先吞水寒者,以引火湯加油桂飯丸先吞 卢崇汉《扶阳讲记》n“阴阳之要”,“立极之理”实际上已经包括了从自然界到人体都是以阳为主、阴为从的道以阳为主、阴为从的道理在内理在内 n“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消阴”的学术见解,强调治病立法,当以扶阳为要诀,其“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用阳化阴” 《易经》《乾·彖》:“大哉乾元,万物滋始,乃乃统统天《坤·彖》:“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乃顺承顺承天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n在人体的阴阳关系上,始终是以阳为主导的虽然阴阳两者是动态平衡,但是阴平阳密是在以阳为主导的前提下达到的n我们讲“天下没有阴虚天下没有阴虚”,是指阴阳关系的本质上没有阴虚,并不是临床表现上没有阴虚所以我们在治疗上始终抓住这一根本不放……并不是郑氏、卢氏他们就不辨证了,他们同样也是在辨证在郑钦安的书中也有阴虚门、阳虚门,但在阴虚门有很多病都是采用阳虚门的治法,这就是根本 n卢崇汉:n我1975、1976年左右,我给北京中医学院的任应秋先生写了一封信因为任应秋有一个小册子,叫做《阴阳五行》,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那时六十年代出版的,很小,也就是几万字左右这个册子里面始终强调阴阳平衡,始终动态平衡,一点不能偏,一偏就是病(后来的教材都受他的影响)那么我在信里面提出来了:阴阳这两者的关系始终是阳为主导,阴为从属的关系,不管在生理还是病理上都是这样的  n脏腑辨证以脏腑来分阴阳,八纲辨证以八纲来分阴阳,气血辨证以气血来分阴阳-----论其末论其末n 如果我们只是在后天脏腑的角度去看问题,去理解阴阳,那么这是论其末,如果我们从坎卦坎卦去理解,就达到了极的状态,达到了合一、归一的状态 导致阳气损耗的八个因素n先天n嗜食生冷 n误用苦寒 n滥用抗生素 n工作的烦劳 n房事 n作息 n心性  (二)辨别寒热真假n“予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

      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同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但见舌青,满但见舌青,满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n n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其人烦躁,其人烦躁,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n                      《《医理真传医理真传》》“钦安用药金针钦安用药金针” n真气命根也,火种也,藏于肾中,立水之极,为真气命根也,火种也,藏于肾中,立水之极,为阴之根,沉潜为顺,上浮为逆阴之根,沉潜为顺,上浮为逆病到真气上浮病到真气上浮,五脏六腑之阳气,已耗将尽,消灭削剥,已至于根也。

      经云:“凡五脏之病,穷必归肾”,即此说也n外虽现一切火症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实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虚火即阴气上僭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水气以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n近似实火处:近似实火处:n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n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n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n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n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阴气,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阴气指肾水肾火,此条言内伤)n有大、小便不利者(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n然真气上浮之病,往往多有与外感阳症同形,人多忽略,不知真气上浮之病大象虽具外感阳症之形真气上浮之病大象虽具外感阳症之形,仔细推究,所现定系阴象,绝无阳症之实据可验所现定系阴象,绝无阳症之实据可验,学者即在此处留心,不可猛浪。

      n大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盛必上腾上腾,即现牙牙疼、龈肿、口疮、舌烂、齿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疼、龈肿、口疮、舌烂、齿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不得妄妄以滋阴降火之法施之若妄施之,是助阴以灭阳也,辨察不可不慎  n问曰:病人两唇肿厚,色紫红,身大热问曰:病人两唇肿厚,色紫红,身大热,口渴喜热饮,午后畏寒,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日二三次,脉无力者,何故?n答曰:答曰:此脾胃之阳,竭于上也夫两唇属脾胃,肿而色紫红,近似胃中实火,其实非实火也实火之形,舌黄而必干燥,口渴必喜饮冷,小便必短,大便必坚,身大热,必不午后畏寒此则身虽大热,却无外感可据午后畏寒,明明阴盛阳衰,口渴而喜热饮,中寒之情形悉具兼之二便自利,又日泄三五次,已知土气不实,况脉复无力,此际应当唇白之候,今不白而反紫红肿厚,绝无阳症可凭,非阴盛逼出中宫之阳而绝无阳症可凭,非阴盛逼出中宫之阳而何?何?法宜扶中宫之阳,以收纳阳气为主,方宜附子理中汤 n《《医法圆通医法圆通》》n查近市习,一见口臭口臭,并不辩明阴阳,便以生地、二冬、知母、花粉、石膏、大黄之品投之,阳盛则生,阴盛则毙,不可不知也n予尝治阳虚阴盛之人,投以辛甘化阳二三剂,即有现口苦、口酸、口淡、口辛、口甘等味,又服二三剂,而此等病形即无。

      予仔细推究,皆缘真阳失职,运转力乖,兼之服药停积未法,令得辛甘化阳之品,运转复行,积滞即去,故口中一切气味出矣 阴虚证答问n问曰:问曰:咽喉痛,干咳无痰,五心烦热,五心烦热,欲饮冷者,何故?n答曰:答曰:此元阴不足,而少阴火旺逼肺也夫少阴之脉挟咽喉,喉之痛由于火旺,肺之咳由于火逼,无痰者,火盛而津枯,五心烦热者,元阴虚而为邪火灼,欲饮冷者,阴欲阴以救也法宜清热润燥救阴为主方用黄连阿胶汤主之 n问曰:问曰:病人口臭口臭、色黄,饮冷饮冷,呃逆不休,水泻不止,步履如常者,何故?n答曰:答曰:此元阴不足,而胃火旺甚也夫口臭有二,有先天精气发泄者,口虽极臭,而舌滑润微黄,人无神而阴象全现,决不饮冷胃火旺者,口臭,舌必干黄,口渴饮冷呃逆者,火之上冲,泻不(“不”:原书作“水”)止者,火之下降,步履如常者,火之助也法宜下夺为主,方用大承气汤主之 n问曰:问曰:两足冷如冰,不能步履,服桂、附、除湿药不效,而更甚者,何故?n答曰:答曰:此非阳衰湿侵于下,实血虚肺燥,不能行津液于至下也夫人身上下,全赖二气布护,真阳不足,亦有冷者,服桂、附以助之即愈脾虚不能转运水湿而作者,服健脾除湿药必效此则不然,知非阳虚湿盛,乃由血虚肺燥也。

      不然,知非阳虚湿盛,乃由血虚肺燥也……火未甚时,犹觉内热;火既极时,却又作冷古人云:“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病机之颠倒如是,浅见者何能一一周知此病法宜苦甘化阴润燥为主,方用芍药甘草汤,或六味地黄汤,加二冬、白蜜,或黄连阿胶汤俱可,解见上 卢崇汉《扶阳讲记》n小便黄与小便清小便黄与小便清n劳倦可以导致小便黄,劳倦是不是火?一个人思虑过渡可以小便黄,酒色伤身也可以导致小便黄,所以小小便黄就不能都归属为热和火便黄就不能都归属为热和火如果我们把这一类阳气不足所致的小便黄都归结为火,使用针对性很强的寒凉清热药物,如金钱草冲剂,可能小便会变清,但阳气却更加损耗了,这只是治病人的标,而对病人的本标,而对病人的本却没有负责任 n劳倦思虑都可以扰动阳,都可以导致虚阳的浮动,从而形成郁热郁热的状态,扰动膀胱气化,膀胱气化受到影响,就会出现黄色的小便所以对于这种的小便黄,我们还是要顾及阳气,考虑怎样去扶阳益气和温中益气  n大便泄泻与秘结大便泄泻与秘结n阳虚表现为泄泻,这好理解……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闷,四肢不温,乏力,精神倦怠,甚至更明显的出现形寒肢冷;从舌象,脉象上看,都是一派不足之象,实际上并不一定要等到上实际上并不一定要等到上述所有症状出现才开始用药述所有症状出现才开始用药,……可是病人没有明显的寒象,怎么用姜桂附?这要看你的辨这要看你的辨证,是否认识到。

      证,是否认识到对于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是典型的阳虚 n阳虚还可以出现大便秘结秘结,实际上这也很好理解阳不足了,特别是肾阳、脾阳不足,温运无力,阴邪在体内聚集,导致糟粕在体内聚集再表现的典型一点,就有阳虚的症候了: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腰膝酸冷;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症状,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症状,医者能辨识吗?还是能辨的,就是按照阳虚去辨,就是按照阳虚去辨,通过扶阳,通过温通而达到开闭……在临床上,病人有不足的一面,往往大便秘结,满口津液,口也不渴,不思茶水,十天半月不解大便也不腹胀  n烦躁与虚静烦躁与虚静n虚静倦卧为阳虚,这个很容易理解n而五心烦热,说是阳虚,可能就不好理解《伤寒论》第29条里面说:“伤寒脉浮,小便出,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干姜甘草汤与之,以复其阳……仲景在这里提出了用干姜甘草汤,实际上是守中扶阳的法则因此,阳虚同样可以导致烦躁,这种情况在伤寒论中有多处提到过因为阳虚一方面不能镇纳群阴,另一方面阳虚不能安住本位,于是出现燥扰不宁 n口渴与不渴口渴与不渴n临床上常把口渴与不渴,作为辨别寒热,辨别阴虚阳虚,辨别阳热亢盛的一个依据n但是,热而消渴,大渴引饮,也有明显的阳虚的热而消渴,大渴引饮,也有明显的阳虚的一面一面。

      在《金匮》里面就有“饮一溲一”的说法,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由于阳不足导致的;阳不足则不能化津液,津不能上承而口渴;又由于阳不足,是膀胱的开合失常,导致小便不能正常的摄纳所以,仍然责之于阳,通过温肾扶阳,是阳气得复,津液能够正常地上承,口咽就不干,不渴;阳气能够正常地摄纳,就不至于小便过多典型的糖尿病人,常有这样的现象,但也不是非但也不是非要出现这样的情况才能做出诊治不管典型也好,要出现这样的情况才能做出诊治不管典型也好,不典型也好不典型也好,对糖尿病的治疗同样是以扶阳为主 n舌苔润滑与干燥舌苔润滑与干燥n   n阳虚的时候,舌苔的润滑和干燥舌苔的润滑和干燥都可以出现n阳气虚衰了,阴气有余,往往舌苔是润泽的,或者是润而滑的阳热泻火亢盛呢,就会损耗津液而出现燥干n……但是,由于津液的输布是靠阳气的,如果阳气不足了,就不能布化津液,舌苔同样回出现不润而干燥,这在临床上怎么把握呢?郑钦安就讲了,病人虽然出现了舌干黄了,甚至焦黄了,但并没有出现口渴引饮,或大渴引饮,并没有出现烦躁,并没有出现恶热便秘,在这种情况下,绝对不可以考虑火旺热极,应该从阳虚,真气不能上升这个角度去考虑,以此治疗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临床上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医生就下不了手没有那个把握,如何用大剂量辛温药大剂量辛温药呢?但往往大剂量辛温药一下去,虽然昨天还是满口芒刺满口芒刺,第二天便津液满口了这便说明,阳回了,津液就回了 卢崇汉案n抑郁症病人,是个女同志,41岁,教师,主要症状是抑郁与烦躁交替出现,成规律性发作他一旦发作起来,就会出现起卧不安,悲伤不安,一个人大哭,她的烦躁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到晚上8、9点,伴随出现头晕、心悸心慌,纳食不香,倦怠乏力,晨起面目浮肿,午后两腿发肿,口干喜饮,但不多饮,常常隔一段时间有喝一口水,手足心热赤脚踩在水泥地上感觉舒服,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唇舌暗红,脉虚数,有结代,西医检查,体温36℃,脉率不齐,心率106次/分,多次心电图检查是房性早搏,右心室肥厚,部分的S-T段有轻微变化她用过很多西药,心得安、谷维素、WB,双氢克尿噻,都用了,效果不好中药她也用,甘麦大枣汤、归脾汤、百合汤、养心汤、逍遥散、越鞠丸等方剂,也没有明显效果, n我认为她是个阳虚,昼为阳,昼则魂游于外他现在的状况是由于阴盛波及到阳,从而导致烦躁不宁治疗的办法就是扶阳抑阴,启阴交阳,是阳的复其位仲景已经把治法写出来了,就是干姜附子汤。

      我的处方是:n制附片制附片60 硃茯神硃茯神15 干姜干姜30 龙骨龙骨30 牡蛎牡蛎30 石菖蒲石菖蒲20 n 吃了一个多星期,她一个人来复诊,烦躁减轻了,其他症状也都改善了我还是用原来的方子给她再吃七付,半个月后烦躁基本上没有了,其他症状也都基本上缓解了,数脉缓下来了,再没有结代了,脉率齐了根据这些情况,又在前方的基础上,加桂枝加桂枝30 淫羊藿淫羊藿20 炙甘炙甘草草10 把石菖蒲去了,制附片用到把石菖蒲去了,制附片用到90 干姜干姜50,姜桂附都齐了,这个方子就更热了又服用了半个月,一切都好了为了巩固疗效,她把这个方子打成粉末,每天吃三次,每次6G,开水冲服,通过几次的诊治,到现在4年多了,完全好了,再没有复发过她也做了多次体检,再没发现心律不正常  n郑钦安郑钦安:“阴阳不明,医门坏极喜清凉而恶辛温,无怪乎阴盛阳衰矣”(《医法圆通卷二》) n卢崇汉卢崇汉:“举目望去,现在有几个是阳实的啊?!真正阳实的没有几个……我的用方可以说99%的都是纯辛温药物组成的三)温药应用 n郑钦安:n阳虚篇内所备建中、理中、潜阳、回阳、封髓、姜桂诸方,皆从仲景四逆汤四逆汤一方搜出n“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

      余每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余每用此方,救好多人,用此方,救好多人,不知余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难道余不会写几个参地归芍,芩连枝柏之方乎!……余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1、擅用姜桂附 n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一见是阳虚症,而即以此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预为防之,万不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也n《医法圆通》:“此方不独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具备,知得此理,便知姜附之功也人咸目余为姜附先生,…非余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学者苟能洞达阴阳之理,自然头头是道,又奚疑姜附之不可用哉 n扶阳二字,包括上中下,如桂枝、参、芪,扶上之阳;姜、蔻、西砂,扶中之阳;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n有当轻清以扶阳者,大、小建中之类是也;有当温养以扶阳者,甘草干姜汤、理中汤之类是也;有当辛温、辛热以扶阳者,四逆、白通之类是也此皆治阳虚之要诀也n有当柔润以扶阴者,独参、黄连、当归补血之类是也;有当清凉以扶阴者,导赤、人参白虎之类是也;有当苦寒以扶阴者,大、小承气、三黄石膏之类是也此皆救阴、补阴之要诀也 n郑钦安:“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n《医法圆通》:“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

      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体健身轻矣”  n桂枝法桂枝法   用上建功  从阳以化中土n四逆法四逆法   体上着力  从阴以运中土n桂枝法桂枝法可以演变成几百个方,就这一个法,能够解决临床上70-80%的病人n太阳中风:桂枝、贡术、山楂、灸甘草、生姜n太阳伤寒:桂枝、苍术、陈皮、山楂、灸甘草、生姜卢氏 n桂枝法是用土气药将中轴固定n拨动少阴透达太阳,n凡太阳枢机病变,阳气不能正常n凡需要用桂枝将阳气输送到阳气到不了的地方n凡虚邪常年,无明显表证,又不发烧者应当用桂枝法 n四逆法四逆法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的变化n常用附片、苍术、淫羊藿、砂仁、灸甘草、生姜n不能简单理解四逆法是回阳,而是合一、归一、立极之法n附子:补坎中真阳;干姜:并非守而不走,而是祛散群阴;甘草:土伏火,封藏n卢氏用四逆而不是采用滋阴来达到收藏的目前的因为滋阴达到的收藏是“二”层面的收藏n四逆是少阴之正法,及早使用可以阻止阴病 次第n两法实际是一法n四逆是收功之法收功是恢复病人的自愈能力n前面可以用桂枝法,用振奋中阳的法,就是为纳下收场作准备,只有纳下收场能够完成,才只有纳下收场能够完成,才能最终收功。

      能最终收功n中阳旺足,四逆就能纳下;中阳旺足是通过辛温、甘温法去实现n桂枝法从阳以化中土诸般滞碍,四逆法从阴以运中土之诸般功用 n时间:2006年2月10日18:30-21:30;病史:患者,女性,17岁,因“双下肢红肿热痛6年余,加重1月”入院自诉约6年前(11岁左右)间断出现双足潮热不适,活动、遇热后加重,冲洗冷水后可缓解,当时双足无肿胀,无明显疼痛,夜可安睡13岁起每次行经期、冬季严寒湿冷时双足热痛症状即加重,夏秋季干燥、温暖时症状轻2004年1月患者因跳舞、跑动过度开始出现双足红肿热痛,无发热,无溃破,需行冰水浸泡症状方可缓解,遂到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静滴青霉素、口服激素、止痛药等处理后,红肿稍有减轻,双足疼痛未见缓解 n出院后间断出现红肿、皮肤溃烂,并逐渐出现双手畏寒怕冷,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欠佳2004年6月到中山医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就诊,诊断为“系统性血管炎”,予以口服激素、静滴甲氨喋磷等药物及止痛处理,双足红肿好转,疼痛渐重,双手畏寒怕冷,遂拒绝服用医院药物,于2004年8月出院2004年7月在中山一院住院期间,曾到广东省皮肤病防治所就诊,诊断“红斑性肢痛症红斑性肢痛症”,予以口服阿司匹林、本瑟定、氯丙嗪等药物,红肿疼痛较前有所好转,一日最好状况时需浸泡冰水3次,一直服用药物至2004年11月。

      n2004年12月患者再次因跳舞而出现双足红肿疼痛,疼痛发作频繁,逐渐加重,需行倒立方逐渐加重,需行倒立方可缓解,夜难以入睡可缓解,夜难以入睡,2005年1月-6月期间,患者反复到多次到当地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予以消炎、止痛处理, 2005年2月起开始服用当地中医所开蜈蚣、全虫、白花蛇、山甲等活血通络类药物,双足反复出现红肿疼痛伴局部皮肤溃烂不适 2005年6月至11月患者在家中自己口服速尿、阿司匹林、先锋6及诺力果汁等药物,间断门诊复诊,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反复出现双足热痛不适,以足趾、足跟部为重,经期疼痛加重 n2005年12月双足热痛再次加重,红肿溃烂,24小时内冰水浸泡双足与倒立间断执行,疼痛小时内冰水浸泡双足与倒立间断执行,疼痛间断缓解时间最长为间断缓解时间最长为1小时余,夜不可睡,小时余,夜不可睡,24小时内倒立时间最长可达小时内倒立时间最长可达20小时,小时,双手畏寒怕冷,需持续外敷热水袋为系统治疗,门诊拟“红斑性肢痛症”收入我科既往情况:既往月经不规律,11岁月经来潮,间隔17-23天,经行6-7天,量可,适中其母年幼时曾患脑膜炎,年少时间断有双足灼热不适,少许疼痛,冲洗冷水后可缓解,双足无红肿,双手无畏寒,现无特殊不适。

      其父及其他家人体健,无类似疾病 n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可,双足灼热疼痛,足趾与足跟部为重,足背、足趾红肿,需持续浸泡于冰水中40余分钟,而后倒立,间断执行,疼痛间断缓解时间最长为1小时余,双手畏寒怕冷,无发热咳嗽,无汗出,无头痛头晕,无腹胀腹痛,口干,无口苦,纳一般,眠差,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体查体查:双下肢皮肤干燥,足趾、足背局部毳毛脱落,趾甲增厚,趾端皮肤增厚脱屑,双足红肿,足背、足趾为重,皮肤变薄,足趾、足背部少许溃破,未见明显渗液;皮色暗红,肤温高,以足趾、足跟为重双下肢肌肉未见萎缩,双小腿未见肿胀,双下肢动脉搏动正常,双下肢未见静脉曲张 n行神经节局部阻滞术n症状:患者渐进性出血神志淡漠,呼之不应,上半身畏寒怕冷,双小腿瘙痒、热痛较前缓解,局部溃破,未见明显渗液,面色恍白,体温不升,自测体温为34.2℃,无须浸泡冰水,可将双足拿出冰外n脉:双尺无根,紧而数……数脉也有阳虚n体温低,基础体温就是35度以下了n中阳不振,不愿意吃东西,吃东西就恶心,想呕 n第一个方:广藿香15 苍朮15 法半夏20 南山楂20 白蔻12 砂仁15 陈皮15 白芷15 生姜20      3付第二个方:制附片60(另包先煎两小时) 生白朮15 砂仁15 淫羊藿20 炙甘草5 干姜20 生姜20      3-6付 n“开始就吃第一个方,第一个方的目的,就是我们刚刚谈到的要温中,要降逆,如果不温中降逆,附片根本纳不下去”n“第一个方吃了过后,她的症状,就是中焦的症状得到改善过后,第二个方就可以使用了。

      n次日:患者一般情况好,神清,疲倦,间有呓语,体温波动在36.2-37.4℃之间,自诉服中药后,浑身燥热难忍,双足热甚,上半身畏寒怕冷较前减轻,双足无红肿,足踝上溃疡较前好转,大部分溃疡已经愈合,双足新生皮肤红润,未见渗液,仍觉灼热,可忍,无需浸泡冰水,予以冷风机外吹双足,纳可,眠差,呓语,二便调舌暗红,苔白厚,脉紧数暂停温阳中药,继续以卢教授健脾温中化湿之首剂中药口服 2、不夹阴药,重视升降、不夹阴药,重视升降n张景岳温补讲究阴阳互济,熟地与附子常常同用,体现阴中求阳;n郑钦安则专用姜附等纯阳温热之药,不夹阴药n《医法圆通》“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 :“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再滋其阴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可不知  n“今人亦有知得此方(指四逆汤)者,信之不真,认之不定,即用四逆汤,而又加以参、归、熟地,羁绊附子回阳之力,亦不见效病家等毙,医生束手,自以为用药无差,不知用药之未当甚矣”《医理真传卷四》) n“甘温固元,是姜、附、草,不是参、芪、术,学者不可不知也”(《医法圆通卷二》) n论八味:n前贤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八味是也。

      此方此语相传已久,市医莫不奉为准绳,未有几个窥透破绽,予不能无疑也疑者何?n既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必是在扶助坎中一点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必是在扶助坎中一点真气上说真气上说,真气一衰,群阴四起,故曰阴翳真气一旺阴邪即灭,故曰益火方中桂、附二物,力能扶坎中真阳,用此便合圣经何得又用熟地、何得又用熟地、枣皮之滋阴,阴邪即盛,就不该用此丹皮之泻枣皮之滋阴,阴邪即盛,就不该用此丹皮之泻火,益火而反泻火,实属不通火,益火而反泻火,实属不通山药、伏苓、泽泻之甘淡,养阴则利水乎?n若此方而云,益火消阴,断乎不可 n潜阳丹潜阳丹n西砂一两姜汁炒 附子八钱 龟板二钱 甘草五钱n用药意解用药意解n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n封髓丹封髓丹n黄柏一两 砂仁七钱 甘草三钱炙n用药意解用药意解n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 卢氏引龙潜海法n制附片60  淫羊藿20  砂仁15  肉桂12  黄柏黄柏18灸甘草5  生姜30(四逆合封髓)在四逆法的基础上适当地配合一些药,就起到了用阳化阴用阳化阴的作用重视阴阳升降与纳气归肾重视阴阳升降与纳气归肾 案例n张某  长期遗精,有手淫史约每周一次,劳则易发生n舌淡暗苔白,脉细n附片10 砂仁15 龟甲20 莲子10n知母知母1010 柴胡10 生地 15 白芍15n牡蛎30 金樱子肉15 灸甘草10 五味子5n二方黄柏易知母,伴口腔溃疡加灯心草、淡竹叶 n齐某,女,日夜汗出多,手足心尤其明显面颊湿疹,大便溏,下肢凉麻,性情易急,n舌淡苔薄白,脉尺沉n附片10 龟甲 20 干姜10 白术 10n茯苓15 合欢皮10 龙骨30 浮小麦 30n黄柏15 当归10 盐牛膝10 糯稻根15n二剂后即汗止,已不再发 3、、 用药反应用药反应n郑钦安:“初服辛温,有胸中烦躁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疱者,有喉干喉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从上窍而出也。

      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n服辛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 n服辛温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七窍而出也去,从七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n服辛温十余剂,或二十余剂,或腹痛泄泻,此是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已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周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 三、讨论n(一)(一)“归一立极归一立极”,以阳为要,以阳为要《医理真传》:“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医法圆通医法圆通》》:“阳气无伤,百病自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坎卦 n刘力红:退步即进步从八退到四,退到二,退到一上 n郑钦安:仲景立法,只在这先天之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n卢崇汉:“八法都可以治病,但这要看在哪个层面”n“在评判我们一个治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层面的问题,疗效不仅要看近期的,更重要的是看远期,远期疗效才是根本。

      n“所谓远期临床效果,就是这个人的体质改变了没有?他的复发率高不高?这一点很重要 n太极     阴阳互根n两仪     分阴分阳 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n太极     阳主阴从n两仪     阴阳升降 阳虚则寒 阳虚阳浮阳虚阳浮 阴虚则热?阴虚则热?(二)阳浮虚火与滋阴降火(二)阳浮虚火与滋阴降火 《医法圆通》n阴者,水也阳者,火也水火互为其根,合而为一,不可分为二也水从火里生来,故曰天一生水,先天真气,号曰真火、真气,即真金所化阳旺一分,指真气,阴即旺一分(阳旺一分,指真气,阴即旺一分(指真阴)阳衰一分,阴即衰一分试问阴虚火旺何来?  n n郑钦安:郑钦安:郑钦安:郑钦安:n余亦每见虚火上冲等症,病人多喜饮热汤,冷物全不受者,即此更足徵滋阴之误矣又有称桂附为引火归源者,皆未识其指归,不知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廓朗,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

      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廓朗,自然上下奠安,无偏盛也,岂真引火归源哉自然上下奠安,无偏盛也,岂真引火归源哉!历代注家,俱未将一阳潜于水中底蕴搜出,以致后学懵然无据,滋阴降火,杀人无算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 (三)用药以温温、潜、纳命门火为要n重温而轻补重温而轻补n客有疑而问曰:予观先生之方,鲜用参、芪、归、地夫参、芪、归、地,补气补血之药也,先生何用之罕欤?曰:大哉!问也予以参、芪、归、地为补药予谓仲景一百一十三方,皆补药也,岂仅参、芪、归、地已哉,何子之不察耶? n这团真气,也非草木灵根所能补得出来医圣仲景,立言立法,揭出三阳三阴,是明真气育周运行之道如邪伤太阳,则以及阳之方治之,太阳邪去,则太阳之气复邪伤阳明、少阳及三阴,即从阳明、少阳、三阴之方治之,邪立法,则正立复正复神安,其病立去,即是平人予故曰,一百一十三方,皆补药也 n李可李可n肾四味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仙灵脾,补骨脂各30克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益肾精,鼓肾气,温阳无桂附之弊,滋阴无熟地之弊n凡遇下元亏损,肾阳虚未至手足厥逆,肾阴亏未至舌光无苔,而属肾气、肾精不足之症,凡有腰困如折,不能挺直,甚则腰弯如虾状,头目昏眩,记忆衰退,体虚感冒,阳痿遗精,小儿遗尿,老人小便余沥,夜尿频多,足膝酸软,肾不纳气(加胡桃肉为青蛾丸)久病及肾等症,万病不治,求之于肾n加盐巴戟肉、盐杜仲、骨碎补、川断、仙茅、沙苑子为“肾十味肾十味” 对药性的不同理解对药性的不同理解n人参n补坎阳之药,以附子为主;补离阴之药,以人参为先,调和上下,权司中土,用药又以甘草为归。

      此皆立极药品,奈人之不察何!n世之用人参以补心,即为补阳也,不知心虽属阳,外阳而内阴,功用在阴,周身阴血俱从火化得来……以苦补心,即是补离中之阴也,而非补真阳也千古以来,用参机关,惟仲景一人知之 n砂仁:n《本草纲目》:“肾恶燥,以辛润之,缩砂仁之辛,以润肾燥……缩砂属土,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香而能窜,和合五脏冲和之气除咽喉口齿浮热n缪仲淳:“缩砂密,香能入脾,辛能润肾若兼肾虚,气不归元,非此为向导不济,殆胜桂、附热毒之害多矣 桂枝尖桂枝尖n     气味辛温,有引阳出阴之能由内而外,分布四旁,仍由皮毛而肌肉而经络而腑而脏,实通达内外之能使也       能引气机由土而木,由木而心肺,仍降于土,为助五行之运化,交流于五脏六腑       能拨动太阳,透达少阴,使里面通达,气机可得       能拨通太阳、阳明开合之机,扶助内外交通之意       能拨转阴阳道路,易进易出       能开启太阳,上达予天,使上下相照,日月得明矣       能引少阴之气与太阳相接,使太阳由水而土,由土而木,由木而火,随脾之运化交达于上下内外       能化阴为阳,拨开云雾       能纳太阳之气,通达于四末,使手足与心脑相合。

             能起少阴之气,与太阳相合,使阴阳协和…… n祝味菊说:“余治医三十年,习见可温者十之八九,可清者百无一二 n已故河南名医周连三(1889~1969)说:“阳虚之证十之七八,阴虚之证十无二三n李可:“阳虚的人十占八九,真正阴虚的百不见一 n现象层面,阳虚居多:理论;环境;纠偏现象层面,阳虚居多:理论;环境;纠偏结语 n卢崇汉:“末世的很多医者确实搞不清阴阳寒热了,那怎么办呢?就去守这个‘法宝’吧开个玩笑,如果你能守好这个‘法宝’,就是乱打也会打中百分之七十n“法宝”——“宁事温补,勿事寒凉” 谢谢 谢!谢!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