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编)游半坡遗址博物馆.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20028186
  • 上传时间:2017-11-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14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游半坡遗址博物馆4 月 24 早上我们游玩兴庆公园就来到了位于西安东郊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博物馆据介绍,半坡遗址是 1953 年春在灞桥水力发电厂建设施工时偶然发现的,从 1954 年秋到1957 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半坡人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器皿等,证明这是一个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址当大巴车驶到门口之后,我们全班进入半坡博物馆,看到半坡遗址博物馆具有原始村落装饰的大门进入大门之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大道直通遗址保护大厅,两边的文物陈列室掩映在花木林中,曼陀罗花开得正旺,间有原始半坡人雕塑点缀园林之中 这时我们全班来了一张合影,还有一位美丽的导游为我们讲解往前面走两步就会看见吸引人的是水池中的一尊半坡姑娘的雕塑这位高绾着发髻、面含微笑、秀美隽雅的半坡姑娘正蹲在水边,望着水面,凝思遐想她手里拿着的打水瓶,正是 6000 多年前半坡人使用的尖底瓶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 理的一种汲水器 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 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 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 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沿着往前走看见的是半坡遗址保护大厅的前景观大厅正面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半坡遗趾”四个大字遒劲隽美据说郭老把“址”写为“趾” ,是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从远古一步步的走向了现代翻阅《汉语大字典》 ,其实“址”古同“趾” 我们拾阶而上,来到了遗址大厅会看见半坡遗址保护大厅顶棚在这里,保存着一座 6000 多年的村落遗址半坡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 3 个部分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在遗址中共发现房屋遗址 46 座,囿栏 2 处,窖穴200 多处,陶窑 6 座,各类墓葬 250 座其中成人墓葬 174座,幼儿瓮棺 82 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在不同角度拍摄的经发掘后的半坡村落原貌场景首先,看见的是一座圆形房屋的遗存,墙壁底部保存较好屋内有门坎、门道,门道两边有隔墙居住面经过处理很平滑屋内中部有圆形灶坑灶坑以北的两个柱洞发现时里面还有明显的木柱纹理。

      其次,是半地穴式方形房屋,这是遗址中保存最好的一座方形房屋基址,屋基是一个深 0.7米的土坑,坑壁就作为墙壁,在坑的边缘架起屋顶斜坡状的门道两边有门柱洞据此推断门道上建有防雨门棚,它的出现,使房屋初具后世的“前堂后屋”的建筑雏形地面圆形房屋遗迹(组图) ,这处房屋基址记录了至少三次建筑房屋的过程,完整的一圈基础洞是第一次建造的遗存;后来房屋倒了,若干年后人们又在其上建造房屋;最上面一层是最晚期的半坡人在前两次房屋的废墟上建造起来的随后,是一座半地穴式方形房屋的遗存,被发掘时仍然保持着被焚烧后的状况最上层的堆积中,约有 20 根被碳化了的屋椽,由四周向中央倒置,显示了屋顶可能是一种“四角攒尖”的形状屋内居住面的西部是一个高于东部约 0.1 米的平台,专家推断可能是最早的“炕” ,又叫“土床” 最后,是一座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其地基是凹入地下的圆形浅穴,在坑穴的周围紧密地排列着高约 0.6 米的木板,木板内外敷有草拌泥,曾形成了地面上的墙体屋内有一个瓢形灶坑不得不提的是大围沟这是当时的大型聚落普遍采用的防卫设施主要作用是排水、防水,它还起着避免野兽侵袭和敌对氏族的骚扰半坡聚落的这条大围沟口宽 6—8米,底部宽 1—3 米,深 5—6 米,沟口沿靠近居住区的内边,内沿比外沿高出 1 米。

      经钻探得知围沟的周长约 500米据粗略统计,它的修建需要挖掘土方 10 万立方米,很难想象当时的半坡人用简单的石铲如何完成这样艰巨的工程往后走看见袋状窖穴这是半坡人用来储存粮食或其他食物的地方地窑的底部和内壁涂有草泥土,并用火烧过,干燥平整,是储存食物的理想场所这种地窑在遗址中共发现 200 多个,均在房屋外面,可见当时没有私有财产,人们共同拥有财产,物品平均分配过着原始共产制生活在旁边还有一个大型的连通灶,由两个形状不同的灶坑组成,在底部有一条大道相连,灶的上半部已不存在这种灶道常建在大型房屋中,应是为庆典或大型祭祀活动准备食物的在来到一个偏厅看见的是模拟半坡人房屋建筑流程图(1)整理房屋地基;(2)修筑柱洞和树立中心立柱;(3)用木板修建墙壁;(4)用树木搭建棚架;(5)用茅草覆盖屋顶;(6)房屋建成在灶堂生火这对我们现在的建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可见当时的古人是多么的聪明再回到大厅,导游指引着我们看见的是一座埋葬小孩的瓮棺半坡人时代,对成年人和小孩采用不同的埋葬方式,成人死后埋在村庄的共同墓地,小孩死后,一般采用瓮棺葬这是为何呢?据说他们是受一种信念的支配,一是因为当时氏族制度的制约,未成年的小孩不能进入成人墓地;其二是因为人类感情的影响,当时已产生了灵魂的概念,他们认为小孩很小,不会走路,期望灵魂能常和亲人在一起,因此不能丢弃在外。

      另外,小孩死后母亲也不忍舍弃,于是埋在亲人身边便于照料,体现了母亲的关怀这座瓮棺发掘时,里面有一个 2—3 岁小孩的骨骼因为尸体较长,这座瓮棺是用两个陶瓮相扣,残破部分再用陶钵的破片遮盖旁边的偏厅陈列着一些翁棺首先是一组埋葬小孩的瓮棺,半坡遗址中共发现 82 座瓮棺,每座瓮棺内有 1 名婴幼儿,多数瓮棺分布在居住区的房屋近旁,有些成群分布,其余的零星散布在居住区各部分作为棺盖的陶盆或陶钵的底部上多有一个小孔,为人们有意识的凿孔,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具体表现他们认为小孩虽死,但灵魂未灭,小孔是供灵魂出入的孔道有的陶盆内壁绘有人面纹或鹿纹,有的陶钵口沿上刻划有符号其次,是一座埋葬在居住区的特殊墓葬,其主人是一个 3—4 岁的小女孩,她反常的按成人葬俗埋葬女孩入葬时佩带玉石耳坠,腰部围饰石珠串,骨架的股骨上部呈现淡红色,可能曾撒有颜料随葬有 6 件陶器,其中一个陶钵盛满谷子这也是半坡遗址中唯一发现了木板葬具的墓葬这座特殊的女孩墓应该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最后是未成年人二次葬和成人仰身直肢葬这是相邻的两座墓葬,左边的一座是未成年人墓葬,里面发现了三个头骨,面向东根据出土的零散骨骼,推断为二次葬在已知的半坡遗址中,未成年人的二次葬是一种很独特的葬式。

      右边的是一座成人仰身直肢葬因受后期破坏,头骨已不存在导游带着我们出来载看见的是带“二层台”的墓葬这座墓葬的墓坑内有特意修建的一个“二层台” ,这种现象在半坡遗址中首次发现此外,在填土中还发现一些硬土块,似乎是有意而为的随后发现一个祭祀遗迹这是2002 年至 2005 年,在为新的遗址保护大厅作墙基考古清理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这些祭祀活动的遗迹新的发现告诉人们,半坡时期的人们曾用立石、烧火和掩埋象征性的陶器等方式进行祭祀燃起篝火是否在敬拜苍天,感谢阳光和雨水?埋下劳动果实或许为献祭大地,祈望丰产和平安呢?参观完大厅我们自己去观看位于半坡遗址大厅旁边的两个偏厅陈列室两个陈列室陈列的是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可以在大脑里面想想古人生活的场景以及流露出对他们的敬佩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但是在这里的馆藏精品——人面鱼纹彩陶盆,很值得一提而所谓“彩陶” ,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

      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 16.5 厘米,口径 39.5 厘米,细泥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为圆形,眼睛细长,鼻梁挺直,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这一复杂的人面鱼纹图案对于古老的半坡人究竟有何意义呢,数十年来专家们为此争论不休最后由于要去秦始皇陵兵马俑,所以时间不够,就参观了这些,但是我意味犹尽,对于没有看到的陈列有点遗憾,不过了解了前面的那么多知识,尤其是看到半坡遗址大厅的场景后,就觉得这趟之行值了,还是带着激动的心情往下一站出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