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都城变迁史.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387461789
  • 上传时间:2024-01-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8.35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历史复习微专题(六)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一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 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说,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发展水平的标志一、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基础掌握)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夏朝阳城河南登封商朝亳 殷河南郑州一河南安阳西周镐京陕西西安东周洛邑河南洛阳秦朝咸阳陕西咸阳西汉长安陕西西安东汉洛阳河南洛阳吴国、东晋南朝建康江苏南京隋唐长安陕西西安北宋东京河南开封西夏兴庆宁夏银川金朝会宁一燕 京黑龙江阿城一北京元朝大都北京明朝南京一北 京江苏南京—北京清朝北京北京、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过程 古代都城一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 (1)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支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支流洹水之滨西周的镐京,地处沣水和渭水的 交汇之处这里是关中平原中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 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 2)西周末年开始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文化轴心 带如镐京、咸阳、长安一洛阳这局面前后经历了 2000多年。

      这一经济文化轴心带的建 立,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二是诸 夏的融合与汉族的形成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 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 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 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 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 (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这时的国都虽处于一种游离状 态,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冲淡了王 权的力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无比的大都会市场。

      此间,中华 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无一例外地 继承发展了由孔子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所在南方由于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 不断上升,开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且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4)元统一中国后,北京终于上升为全国惟一的政治中心 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接洽处经过辽、金、 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 年这里处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 利地位为了连接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特别是得到长江流域经 济与文化的支持,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成为历届中央政府关切的大问题元世祖忽必烈把分裂 的中国统一起来,也为我国运河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南北经济文化重心及南北大运河形 成了南北轴心带特别是明朝将南京也定为都城或陪都,体现了这一时期都城地理格局的总 特点元朝、清朝定都北京,则主要是在民族斗争的背景下产生的明政府迁都北京,也与民 族斗争的背景分不开三、中国古代六大古都及其当时的名称八大古都当时的名称西安西周(镐京);西汉、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长安)洛阳东周(洛邑);东汉、曹魏、后唐、西晋、北魏(洛阳)开封魏国(大梁);后梁(开封府);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东 京)北京燕国(蓟);辽(南京);金(中都);兀(大都);明、清( 京)南京东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南唐(江宁府);明(应 天府)杭州吴越(杭州);南宋(临安)1、西安西安成为王朝的都城最早是在西周时期,汉唐时代称之为“长安”,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前期的的鼎盛王朝均定都于此。

      这与当时经济重心在西北地区的状况是相适应的此后,随 着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西安渐渐丧失了都城的地位2、北京北京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诸侯国燕国的都城,当时称为“蓟”此后,北京一 直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其名称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隋朝时称为涿郡,唐朝时称为范阳,北 宋时期宋朝称为幽州,辽朝则称为“南京”金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南部中原地区的控制, 迁都于燕京,改名为中都这是北京作为中原王朝都城的开始元朝建立以后,在 1271年, 定都燕京,改名为大都,北京在这时第一次成为全国性政权的都城,元朝以后,明清两代均 定都于北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北京的基本轮廓布局就是建立于明朝3、南京南京成为都城开始于三国时代的吴国,此后东晋和南朝五个朝代连续在此定都,所以南 京又被称为六朝古都在东晋和南朝时期,南京称为建康;明朝建立前期,即明太祖朱元璋 和建文帝时期,明朝定都于南京明成祖即位后,出于加强北部边防的考虑,才迁都于北京, 但南京依然为南方重镇,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异常重要在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历史 事件均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复习中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具体事例如下:(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签订于南京城下(2)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定都于南京,改名为天京,建立起与清政府南北对峙的农民革命 政权(3)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定都于南京(4)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建立南京国民政府(5)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6)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 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四、中国古代都城主要分布在哪个区域?原因是什么?中国古代都城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几个大一统的朝代都是如此。

      主要原因如下: 这里是华夏族起源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经济 发展水平高;这里处于全国的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建都于此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汉 族政权在历史上时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为了加强防御力量五、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的原因和特点中国古代有多次迁都,导致迁都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因为战乱,原来的都城受到战 火的破坏,如东周迁都洛邑;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原都城失陷,无力收复,如南宋定 都临安;为了便利向汉族学习,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和全国的控制, 如元朝定都大都;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而迁都,如明朝迁都北京中国古代的迁都,除明朝以外,迁都的基本特点是由东向西,由北向南迁移,尤其是向 南迁移使政治中心对南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体现出来附:中国古代历次著名迁都及其原因(拓宽视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迁都不胜枚举,但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却只有八次1)公元前 14 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淹(山东曲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2)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3) 公元494 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4) 1141 年宋金议和以后,金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迁到燕京 (今北京),改名中都;(5) 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 公里)迁到燕京,改 名大都;( 6) 1421 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江苏南京)迁到北京;( 7)后金夺取了辽东大片土地后, 1618 年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迁到 沈阳;(8) 1644 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清顺治帝把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

      中国古代著名迁都的原因1、 商王盘庚迁殷的原因(1) 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现在的都城淹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 业生产,都会比现在的情况要好2) 抑制奢侈,倡导节俭,借以缓和阶级矛盾太甲以后,商朝历代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 们,过着腐化的生活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们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 亡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 一定的缓和在《尚书•盘庚》中记载了盘庚对臣民的演说词,将迁之时,盘庚指责贵族中 有贪求财富的乱政官吏,既迁之后,他又告诫官吏不要积聚财物,应施惠于民2、 周平王迁都洛邑的原因(1)原来的都城镐京,经犬戎之乱后,残破狼藉公元前770 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 经大肆掠夺后,一片狼藉,无以成都2)为避开犬戎,摆脱困境镐京已处于西北戎人的威胁之下,而周朝兵力又不强,迁都实 为躲避少数民族“戎人”的侵袭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1)从军事上来看,为了避开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 置偏于北方,既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又不利于对整个北方的军事控制,同时不利于 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管辖和治理。

      2)从经济上来看,为了解决都城粮食供应的严重匮乏问题平城地方寒瘠,虽然从 398 年定都平城至迁都洛阳之时已有百年历史,农业也有所发展,但粮食产量远不够供应军 需和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再加上无水路漕运之便,从外面运入粮食也困难,要解决粮 食问题,就需要 迁到农业发达、运输方便的地区3)从政治上来看,一方面为了镇压中原地区日益频繁的武装暴动;另一方面为了实现 统一全国大业的需要;再一方面为了摆脱平城地区鲜卑贵族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削弱他们对 政治的影响力,尤其是尽快摆脱已故冯太后的阴影,不让冯太后的势力继续左右政局4)从文化上来看,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的局部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 文化冲突剧烈,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 的文化,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深化改革,使北魏王 朝以华夏正统的姿态雄踞中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5)而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 深厚之地,迁都洛阳不仅有利 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还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洛阳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 地,孝文帝要通过迁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二、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的规律性认识(找规律、会答题)1、 都城迁移的趋势:中国古代王朝的都城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北 京。

      其间,在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汉族政权的都城又出现由北向南迁移的倾向具体 说来,从夏朝到北宋,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都城的迁移呈现出由西向东的趋势:西 安——洛阳——开封从南宋到清朝,都城完全离开中原移到临海地区,都城的迁移出现由 北向南,而后又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杭州——南京——北京2、 都城迁移的一般原因:( 1)黄河流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是根本原因2)经济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直接原因 3)军事、政治斗争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重要原因4)个人因素(材料总结没有,试题答案中有,相互补充)3、 几点认识:(立意素养)(1) 考察中国古代都城的迁移,不难看出其蕴涵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特点因为都城 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2) 古代都城一般都会迁到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 资历代王朝迁都的标准基本是一致的,谁也不会把首都迁到偏远的贫瘠地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