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考生选高校主要考虑“区位”“社会声誉”.docx
3页调查:考生选高校主要考虑“区位”“社会声誉” 麦可思专家建议,高校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生源战斗中取得制高点,就需要了解考生志愿填报决策时的关键因素,并且留意到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的差异 不同家庭 获得大学信息渠道各异 农村高三考生小锋,今年高考取得569分的成绩,差理科一本线4分这让他在填报志愿上非常犯难在填报志愿这段时间,他不停翻阅着学校发放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由于学问局限,父母对于学校的选择和专业的选择能赐予的建议和帮忙并不多,只是单纯地告知他:有学校上就可以 小锋告知记者,家族里上大学的人并不多自己除了从班主任、科任教师那里得到零星的高校信息之外,更多是依靠学校发放的一些材料猎取高校的信息我们也会召开一些招生询问会和志愿填报指导会,但是一般农村的学生考完就回去了,也没怎么来参与小锋的班主任王教师表示 麦可思讨论发觉,家庭职业阶层为“农夫与农夫工”(本科占36%;高职高专占44%),以及家庭训练背景为“初中及以下”(本科占37%;高职高专占44%)的20毕业生,受高中学校发放的资料影响。
而家庭职业阶层为“治理阶层与专业人员”的20本科毕业生受“父母亲友推举”的影响(49%),高职高专该项比例(35%)仅略低于“通过高中学校发放的资料”(36%);来自“大学及以上”家庭训练背景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大学的第一位的信息渠道也为“父母亲友推举”(本科占52%;高职高专占39%) 区位、社会声誉成选择大学主要考虑因素 在麦可思这份20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育质量的抽样调查里记者还看到,“该大学地点适宜”和“该大学社会声誉较好”是20毕业生高考志愿填报时选择大学前两位的理由 无独有偶,在今年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考虑上,考生小锋也告知记者,除了选择他这个分数能上的学校和专业,他更多考虑地理因素和学校的社会声誉地理因素在他看来就是笼统的省内高校和省外高校之分而社会声誉,则更多是去查询媒体上对于所选高校的一些关于就业方面的报道 值得留意的是,在大学的社会声誉和专业水平的考虑上,“治理阶层与专业人员”家庭职业阶层大学毕业生比“农夫与农夫工”家庭职业阶层大学毕业生更看重;“大学及以上”家庭训练背景大学毕业生比“初中及以下”家庭训练背景大学毕业生更看重,因“该大学社会声誉较好”、“报考专业在该大学比拟好”而选择所就读的大学的比例更高。
而因 “求学费用低”选择大学的比例,“农夫与农夫工”家庭职业阶层的大学毕业生高于“治理阶层与专业人员”家庭职业阶层的大学毕业生,“初中及以下”家庭训练背景大学毕业生高于“大学及以上”家庭训练背景大学毕业生 而在专业的选择上,不同家庭背景的20大学毕业生在志愿填报时选择专业的最主要理由没有明显差异,排在首位的理由均为兴趣爱好(本科,32%;高职高专,34%) 本报记者 林超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