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一新教材统编版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与情景默写师说.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刚**
  • 文档编号:272944046
  • 上传时间:2022-04-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9.0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一新教材统编版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与情景默写师说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824)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 、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更部侍郎等职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 ,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已出"的口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浑,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文化常识A. 句读:古时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B.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C. 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3.文本分析(1)古之学者必有师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开篇带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为“师”定义作者推崇儒学,他所说的“道”就是儒家思想,“业”就是儒家经典在佛、老盛行的唐代,此观点表现出较强的进取精神仅仅六字就全面概括了教师的职能和作用,语言极其精炼(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重申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反问有力,不容置辩地指出人人有惑(4)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译文: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紧扣“解惑”,指明不从师的危害语句精警,发人深省惑”字,回环往复,语势连贯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紧扣“传道”,说明有道者即为师连用八个“吾”,顶真与反问交错,语势流畅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总结本段,阐明择师的标准。

      评:既是对中心论点发挥引申,又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论述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批判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主张学问面前人人平等7)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嗟叹再三,惋叹古代从师之风的中断久已”叹师道不传时间之长,“难矣”言积习造成的恶果之重呼应篇首,带起全段8)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三组对比:一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既比学风,也比结果;二是“爱其子”与“于其身”对比;三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三组对比带上批判的锋苦,会人耳目一新9)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译文: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直接摹写其口吻,揭露其耻师的病态心理10)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剥下士大夫矜诩自负的伪装,对耻师的鄙夷、讽刺溢于言表。

      行文反复跌宕,嗟叹再三第二段慨叹师道之不传,运用对比手法,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阐述从师之道11)圣人无常师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既呼应并发挥篇首“古之学者必有师”句,又领起全段,引出择师典范,转入正面阐述1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举实例,引言谈,作结论对师道、师生关系作出新的概括,对“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挑战由孔子言行导出“能者为师”的结论,提倡教学相长见解卓越,意味深长第三段:引证古人的话,说明师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论述从师之道13)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点明写作动机,收束全文,干净利落第四段表扬李蟠,说明写作此文的缘起同时用李蟠的事例,为文章立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二、情景默写1、韩愈在《师说》中用 “ 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句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以士大夫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做法2、在韩愈的心目中,老师的职能应该是如《师说》中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 “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一致的4、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6、《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7、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8、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9、韩愈在《师说》中“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古今对比,批判了当下人们不良的学习风气10、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了这样反差极大的结果:“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1、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2、《师说》中韩愈认为当时有些士大夫为自己的孩子挑选的老师只是“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而不是他所说的“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3、《师说》中,韩愈指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14、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15、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孩子“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6、韩愈的《师说》中,与“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句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7、韩愈的《师说》中,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懂句读会问老师,有疑惑却不愿意请教老师”的不良现象,作者的评价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8、韩愈《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老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嘲笑;而广大各行各业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19、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所描述的士大夫对从师的态度是一样的20、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有些“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指出他们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1、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对比,提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22、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运用“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的事例加以论证23、韩愈在《师说》中举孔子的话“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来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24、韩愈《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2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6、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好古文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27、韩愈的《师说》中,先后通过一个被动句和一个状语后置句写出李氏子蟠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的句子是:“不拘于时,学于余”28、韩愈在《师说》中说明自己因为赞许李蟠“余嘉其能行古道”,就写下了这篇文章赠给了他29、韩愈《师说》是一篇赠序,文中点出“赠序”这一文体特点的一句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0、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31、韩愈在《师说》中对如何择师提出了独到见解,他表明选择老师的标准与地位、年龄无关,而应该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政治(原卷版).docx 天津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解析版).docx 陕西省咸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英语 (解析版).docx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数学(解析版).docx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考试数学(解析版).docx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解析版).docx 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数学(原卷版).docx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永和高中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数学(解析版).docx 四川省广元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英语 (解析版).docx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数学(原卷版).docx 湖南省娄底市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数学(解析版).docx 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物理Word版.docx 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地理Word版.docx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原卷版).docx 河南省商丘市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英语(解析版).docx 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化学(原卷版).docx 吉林省友好学校第79届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数学(解析版).docx 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原卷版).docx 吉林省友好学校第79届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数学(原卷版).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