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市民培育路径研究.docx
16页新市民培育路径研究 李颖(重庆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重庆40001 0)Summary: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社会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以“新市民”为代表的新兴群体,正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结构的调整、城市功能的发挥、城市环境的建设,以及城市未来的发展研究并探索一条适合“新市民”成长及发展的培育路径,将有利于提升“新市民”整体素质、促进“新市民”的城市融合,使其更好地适应城市、安居城市,从而为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Keys:新市民;培育路径;城市融合C912. 69 :A :1009-8135( 2010) 06-0133-06“新市民”一词最早见于《进城农民转变为新市民问题探讨》一文中,指的是由经济发展所带动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在这个过程中转变为城市人口,学者们对新市民的范围界定产生了分歧,主要在于是否应该把农民工与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户改户”人口相区别本文采用的是聂洪辉在《社会学视野中的城市化新市民》中对新市民的界定,即“新市民”是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离开了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居住地变成了城市,户口改为了城镇户口、开始从事非农产业的那些居民。
作为承接农村与城市的一条特殊纽带,“新市民”为重庆市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一部分获得了市民身份的人仍然居住、生活在农村,包括一些青壮年同时,在城市生活的“新市民”中,许多人感到无论他们怎样努力,始终与传统市民存在着差距,而不少市民也常把他们与农民工等同看待,“新市民”边缘化的趋势正在加强,还有部分“新市民”甚至希望放弃“市民”身份,重新做“农民”一、“新市民”的基本情况分析(一)“新市民”的来源及分类根据对“新市民”的界定,我们可以将其来源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动转换身份的“新市民”,他们往往是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去获得市民身份,这些途径主要包括三种,即通过长期打工、经商、创业积累下的物质财富购买城市户口;通过挂靠亲戚朋友的城市户口;通过与城市人口的婚姻关系(尤其是女性)第二类是被动转换身份的“新市民”,他们往往是因为农村土地流转或工程移民(如三峡库区)等政策原因而被动地获得了市民身份这部分“新市民”的人数多,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他们正日益成为“新市民”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从上述“新市民”来源和分类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转换条件和方式下,“新市民”的构成、经济实力、综合素质、市民化意愿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相比较而言,第一类“新市民”属于自愿转换,其市民化意识和意愿比较强烈,渴望早日被城市主流群体所接受,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第二类“新市民”中的大多数属于被动转换,其市民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为欠缺,其中还有不少人由于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诸方面的原因,甚至希望能够重新获得“农民”的身份二)“新市民”的就业与收入水平“新市民”的就业与收入水平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一是自主经营实业,收入水平较高的“新市民”他们或者自己独资开办工厂,或者与别人合资兴办企业,或者固定承包经营,总之,在创业意识上属于“新市民”群体中的领先者,在经济上属于“新市民”中的先富者由于他们经济条件较好,收入水平往往超过了城市普通市民的收入,是“新市民”中的高收入群体二是主要依靠打工生活,但工作较为稳定,流动性小的“新市民”他们在城市打工的时间较长,拥有自己的技能或特长,熟悉其工作领域的内容和程序,是行业内的熟练工(如某些纺织女工)他们由于具备了特殊的技能,就业能力强、长期服务于同一单位或同一行业,因而收入水平等同或略高于城市里同行业工资水平三是那些在城市生活时间较短,习惯农村生产方式,缺乏城市工作经验和工种技能、就业能力较差、工作流动性大的“新市民”。
这群人的收入较低,在目前还没有较好的社会保障情况下,其收入仅够维持家庭最基本的日常开支.在城市里生活比较困难四是属于“零就业”群体的“新市民”,主要包括处于学校学习阶段的青少年、丧失工作能力的老年人或残疾人、有就业能力却没有就业的成年人(如家庭主妇或失业的人)由此可见,在“新市民”群体中,由于工作情况各有不同,其收入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总的来说,第一种情况只占其中的少部分,这部分人已经成为了“新市民”中的精英,已经或正在迅速地向城市主流群体靠拢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要占大部分,这部分人由于从事的职业多是体力劳动,因此不管其经济能力如何,仍然处于社会的较低阶层第四种情况虽然在数量上来的所占比例不大,但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青少年群体,他们较之其父辈而言,具有更加迫切的市民化愿望,也更容易接受城市的价值观,是未来“新市民”市民化的主流,因此应当成为“新市民”培育所关注的重点三)“新市民”的学历与社会层次由于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现实存在的巨大差距,与城市传统市民相比,“新市民”所接受的正式的学校教育时间短、质量低,以致于他们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同时,在封闭落后的农村,村民们无论是在知识容量、知识结构方面,还是在文化感知和领悟方面,都大大低于城市传统市民。
这种文化上的落差是导致“新市民”处在城市社会边缘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市民”中的富裕群体也因其学历层次不高、文化脱节,难以被处于城市社会较高层次的群体(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所接受,他们在社会阶层中所处的位置也较低即使目前也有人把他们与个体工商户等划为同一阶层,但在现实情况中,“新市民”的实际社会地位仍然比不上处于同一阶层的城市市民,并且在其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常遭到城市主流群体有意无意的排斥因此,学习城市文化、提升文化层次、提高文化修养,成为这一部分“新市民”在市民化过程中最迫切的愿望四)“新市民”的生活与社会交往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新市民”在生活与社会交往方面与城市传统市民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1.生活方式“乡村式”“新市民”全都来自农村,全家人甚至几代人都依靠农业生产方式为生,长期的农村生活使得他们在生活习惯、风俗遮讳、思想观念等方面带有浓重的乡土烙印,比如早睡早起、大声说话、思想保守等即便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新市民”家中,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农村生活用具,如竹筛、箥箕、大号泡菜坛等一些中老年“新市民”还保留着自己制作豆瓣、腐乳、腌菜等食品的生活习惯,而对于一些典型的城市生活方式较为排斥,如进商场、超市消费等,他们认为这些场所商品贵、消费档次高。
因此,许多传统市民瞧不起“新市民”,认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太“土气”2.社会交往“亲缘式”、“血缘式”现代城市社会里人际交往多以业缘和友缘式交往为主,以亲缘或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正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虽然这种趋势也正在向农村社会扩散,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社会关系的变革与重构,但较之于城市社会而言,亲缘式的交往方式仍是农村社会交往的主流作为从农村出来的“新市民”,受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多数人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在城市里根基薄弱,虽然希望能够多与城市传统市民开展交往,却没有合适的机会和渠道,而城市传统市民则不太愿意主动与之开展交往,这种排斥进一步加深了其对亲缘交往方式的依赖与成年群体不同的是,作为“新市民”中新兴代的青少年群体比较容易接受城市社会的交往方式,他们喜欢主动地与城市里的同龄人交朋友,容易被其行为方式所感染,更喜欢模仿其日常行为,因此也比其父辈少了许多交往中的障碍生活与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占“新市民”绝大多数的成年群体中,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由于长期积累而固定下来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从而形成了“新市民”培育中的一大障碍五)“新市民”的权益及社会保障与城市里的农民工群体一样,由于工作单位的不固定以及现有体制的缺陷等诸方面的原因,“新市民”中的绝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有城市市民的基本权利与保障,如医疗、教育、养老、休闲娱乐等。
除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新市民”自己掏钱购买了养老等保险外,多数“新市民”与传统市民相比都是同身份却不同权益,同生活却不同等他们自身也普遍觉得在城市里生活反而不如农村自在,许多城市生活问题困扰着他们,如医疗门槛高,没有医疗保障;年纪大,没有养老保障;出行不方便,乘车贵、交通拥堵;休闲娱乐单一枯燥市民权益与社会保障的缺乏,使他们中的大多数沦为城市里的“二等市民”,即使是一些城市里的下岗职工与他们比起来,也觉得有相当的优越感这种差距无形中造成了“新市民”对传统市民的疏离和隔阂,心理上极易自卑二、“新市民”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来讲,重庆市对“新市民”的培育才刚刚起步,加之政府重视的程度不够、社会的包容、接纳性较差、各大产业的吸纳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新市民”市民化的进展速度缓慢、市民化水平不高、效果不明显一)培育对象结构复杂,培育的层次性、针对性不明确目前,针对“新市民”的科学规范的培育体系尚未建立如在“农转非”人员的市民化过程中,政府的精力主要用在了廉住房的建设上,这虽然能够为“新市民”提供住所,但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农转非”人员及其家庭成员的收入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以至不少的人市民化的意愿大大减弱,甚至有人希望能够恢复其农民身份,重新从事农业工作二)培育主体角色模糊,培训方式单一目前,“新市民”培育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社会主体的参与程度明显偏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主体的缺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等主体的作用没有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发挥,社区、企业等主体缺位;二是培育主体的角色扮演不够明确,如在对“新市民”技能培训中,政府、企业、社会等培育主体究竟各自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应该结成什么样的关系,缺乏明确定位,从而导致培训效果欠佳对“新市民”的培育实质上是促进“新市民”再“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必然涉及到诸如就业能力提升、生活方式改造、社会环境融入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也必然要求对“新市民”的培育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以满足“新市民”培育中的各种不同需求目前对“新市民”的培育主要以意向的、行政化的政府培育方式为主,“政社联动”、“市场培育”等方式和手段较为缺乏,这就明显地制约了对“新市民”的培育三)培育措施不够完善在重庆市除了经济条件较好的“新市民”能够自己出资购买社会保险外,绝大多数的“新市民”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而重庆市对“新市民”的培育通常以“安置式”的措施为主,相关的就业、就学等扶助措施缺乏,这使得“新市民”的市民化培育体系不健全,市民化过程缓慢,甚至有不少“新市民”希望重新回到农村生活,而出现逆城市化的趋势。
四)城市管理方式落后,包容性差重庆市现有的城市管理方式给“新市民”培育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阻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对“新市民”的排斥心理使政府在管理方式上以防范和管理为主,服务欠缺;一是由城市性质决定的城市质素对乡村质素的排斥和抛弃,城市及传统市民缺乏足够的包容力三、新市民培育的相关建议(一)转变培育思路,找准培育路径对于城市政府来讲,“新市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产物,也是为了城市的发展,我们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吸纳“新市民”进城,为城市建设服务,更要注重对“新市民”的管理和培育,为他们在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消除其给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培育主体的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培育意识1.明确培育主体的职能定位在培育新市民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树立起强烈的回应意识和责任意识,即要在充分尊重“新市民”的对市民化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分析“新市民”市民化的难点和重点,及时回应“新市民”提出的问题和相关建议,针对不同的“新市民”地区和“新市民”群体,创建并完善其培育路径2.积极履行促进“新市民”市民化的职责政府在“新市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职责包括建立良性的培育机制、构建完善的培育体系、营造适宜的培育环境、及时解决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