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左权小花戏舞蹈动态研究.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0812771
  • 上传时间:2022-05-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49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左权小花戏舞蹈动态研究    李玉琴Summary:左权小花戏起源于号称“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左权县,并以左权县为中心,辐射整个晋中地区它以农村生活故事、传闻逸事、爱情婚姻、民风民俗等为题材,演绎当地劳动人民生活形态,诠释劳动人民爱恨情仇的审美心理,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本文通过探究左权小花戏起源和发展过程,系统分析了左权小花戏作为具有独特地方风韵的民间艺术,如何经历了社火表演发展阶段,最终发展成为具有地方风韵的民间艺术,使左权赢得了“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并通过对扇花、舞姿和步伐的研究,分析了其舞蹈的动态特征,指出了左权小花戏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的成因Key:左权小花戏 舞蹈动态 特征 研究一、左权小花戏舞蹈概述山西是民间舞蹈之乡,左权小花戏就是其中的一种左权小花戏,发源于具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的左权县,以太行之巅的左权为中心,辐射周边榆社、武乡、和顺等十多个县市它以农村生活故事、传闻逸事、爱情婚姻、民风民俗等为题材,演绎当地劳动人民生活形态,诠释劳动人民爱恨情仇的审美心理,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形成具有独特地方风韵的民间艺术而“小花戏”这个名称,把左权及山西省晋中地区几百年的文化传承、舞蹈动态,都做了精准的概括。

      一)歌舞戏发展阶段据民间老艺人王长江回忆,左权小花戏是由“小秧歌”演变而来,起源于古辽州时期,是古辽州民间流行的娱乐形式左权坐落于太行山之颠,与河北、河南接壤,在黄河流域四面环山这种交通不便的环境状况使左权形成一定形式上的封闭,娱乐形式相对较少辛勤劳作的农民们在田间哼唱,在地头舞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于自编的民歌小调,自创的民间舞蹈中最初的“小秧歌”是由两个男演员扭摆表演,没有角色之分,没有固定唱词,随走随表演经过老艺人的编创,经过不断的发展“歌、舞、戏三体合一的娱乐形式——‘小花戏的雏形”就这样应运而生了二)社火表演阶段历史记载,左权原名辽州和辽县,清朝末年时,古辽县盛行由村中劳动人民集体组织成立“社”,过春节时,由“社首”组织,集体排练节目,元宵节时沿街表演闹社火,社火有“文社火”、“武社火”、“喊大腔”和“耍龙灯”等,这些艺术形式统称“辽洲社火”人们用闹社火的形式自娱和敬神,一是为来年祈愿,二是让人们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感情的交流小花戏的前身就是“文社火”三)小花戏阶段“文社火”的表演在辛亥革命时期已经有了接近小花戏舞蹈动作的跳跃、起伏原来的舞姿也不局限于扭动,有拧、晃、划圆的表演动作。

      手持的彩扇也加大了舞动幅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蝴蝶花角色上也有了丑角的搭配,区分开了旦角、生角音乐配奏是当地所编唱的民歌,一剧一曲,腔调上吸收了姊妹艺术的优点,主要吸收了当地民歌的优美曲调,老艺人把歌、舞、戏紧密联系起来,人们把它叫做“小花戏”小”是短小精干;“花”是花哨好看;“戏”是有故事情节抗日战争时期,闹社火成为了人们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活动形式,也成了清新、健康、思想性较高的民间艺术为了宣传抗日、团结人民、打击敌人,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和农村艺人把小花戏做为宣传武器,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对小花戏进行了创编和改革,将歌、舞、戏揉为一体舞蹈动作幅度放大,并吸收了其他舞蹈的跑跳步,跳颠步,动作上的三颠步代替了原来的唿嗦步,使舞步更加独特优美;手臂动作逐步放开,扇花翻转的蝴蝶扇代替了开合宛转的擦脯扇;人物装扮由原来的男扮女装,改为统一由女孩进行表演这些发展,增加了小花戏的表现力人们说“小花戏扭走了敌人,唱跑了鬼子”,这说明小花戏与人民一道经受了抗日战争烽火的锤炼,赢得了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丰功伟绩在抗日战争中为了纪念左权同志,政府把辽县改为左权县 ,人们把“小花戏”习惯称作“左权小花戏”二、左权小花戏舞蹈动态分析“情动于衷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小花戏的舞蹈动态就是小花戏表演过程中除唱以外的动态动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小花戏”舞蹈,更多的是它来自于生活本身的动律节奏,它能够激活人民群众潜在的文化精神,激活人民群众潜在的民俗文化基因这个舞蹈名称传承了“小花戏”几百年的文化艺术特点,其舞蹈动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小花戏舞蹈扇法多舞蹈是以动作为主体的视觉艺术,动作的编排对舞蹈是否能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至关重要扇法做为左权小花戏舞蹈动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小花戏舞蹈风格特征的突出体现在小花戏舞蹈《开花调》中,用绿色扇面撑开在舞台上,传达给观众:春天里水稻幼苗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小花戏舞蹈表演中,简单的彩扇扇法有快、慢、动、静、转、开、合,扇花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扇花发展至今已有50多种,如“翻扇”、“撇扇”和“磕扇”等,这些扇花区别于其他汉族的民族舞扇花,特别是别具一格的“蝴蝶花”,如同花丛中飞舞的蝴蝶,人们称之为“蝴蝶扇”小花戏扇花的舞动增强了小花戏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小花戏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了其舞蹈表现力二)小花戏舞蹈姿态多样小花戏舞姿高高低低,舒展秀美,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如:用灵活的拧劲,扭转成多角度、多姿势的身态,又以腰部为轴,左右转身,拧转成“出水芙蓉”的造型,舞姿优美俏丽。

      又如:双膝大幅度屈伸,用颠颤的弹力,使全身明显上下起伏,形成颠簸的舞姿风格特点传统花戏中男主表演多用晃首的姿态,头部或左或右或前后不停地晃动划圈,给人活泼、喜人之感而女演员的三道弯,在躯干或肢体上体现出身体曲线形的美感,许多小花戏舞蹈动作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三)小花戏舞蹈步伐丰富小花戏的步伐非常丰富,“三颠步”是小花戏最富特色、最有代表性的舞步,这个舞步,主力腿和动力腿需要高难度协调配合完成,这步伐在汉族民间舞中别具风情,丰富了汉族民间舞步的内容,更具有独特性《开花调》舞蹈的第一幕,就是由演员分别从舞台两旁的侧幕条用“三颠步”和“蝴蝶扇”的动作出场,引出了两位主人公,其舞蹈动态把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追求幸福生活的向往得以充分体现除了这种舞步,小花戏步伐还有60多种,如“跳颠步”、“十字滑步”、“剪步”、“箭跳步”等这些步伐使小花戏构成具有独特的动作韵味小花戏的这些舞蹈动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舞步、扇花、舞姿灵活多变,形成小花戏特别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尤其是“三颠步”和“蝴蝶扇”,起伏而颤颠的舞蹈形象,突出了民俗民味的独特性,别具一格三、左权小花戏舞蹈动态发展建议小花戏起源于民间,舞蹈动态有着浓郁的本地特色,真实地反映了民风民俗且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近几年,小花戏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沃土渐行渐远,小花戏舞蹈动态发展有了明显的困境一方面,很多老艺人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对小花戏的发展和传播无法继续下去另一方面,演员稀少,流传范围萎缩了目前,小花戏的发展缺乏一支专业的小花戏创作队伍,使小花戏的创作停滞不前,传统的剧目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综上所述,我们首先要鼓励创作和研究,强调保护和发展小花戏明确小花戏是区别于京剧和晋剧等大剧种的“民间小戏”,具有其发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的特性,一旦脱离了民众,脱离了民俗生活,便失去了其生命活力其次,要专注于相关后备人才的挖掘和培养然后,要进行题材创新,舞台表现形式的创新在保留当地特色的同时,挖掘和探索新时期下,小花戏应具有的新的内涵小花戏要不断发展变化才能迎合观众的审美并且在创新的同时也应注意,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只有一直保留其舞蹈动态的地域特色,才能保护好其赖以发展的根基Reference:[1]李明珍,刘瑞琪.左权小花戏[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2]白晓红.谈山西小花戏的舞蹈特征[J].舞蹈,2007,(10).[3]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4]徐三俊.重修辽州志序[A].辽洲志(八卷):补遗(一卷)[C].台北:成文出版社,2007.[5]左权县志委员会.左权县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