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实施小班教学的可行性及政策发展.doc
14页1小班教學的政策與效能──香港的實踐經驗葉建源(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黎國燦(香港教育學院策劃及學務執行處)縮減班級規模(Class size reduction) ,推行小班教學,由於涉及公共資源投放的增加,在各地往往引起很大的爭議,社會的關注點多在於財政承受能力及每班學生人數減少是否能有效改善教育質素各地的取態和推行的策略亦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地區的不同時期的執政者也有不同的取向推動小班教學者,多數是政府先從理念上肯定減少每班學生人數及小班教學的成效,再制定有關政策,投入所需資源;部份會更進一步,在推行過程中逐步改進課程和教學法,並在實踐中總結和推廣經驗但也有些政府則基於各種因素,對縮減班級規模應否成為公共政策抱著懷疑態度,並質疑小班教學的成本效益不同地區的政府在推行小班教學採取的不同步伐和策略,往往顯示了該地區內各種拉力互動的結果本文旨在回顧香港地區的有關班額政策的演變和就推行小班教學的爭議,進而探討近日一些小學採取不同的策略實施小班教學所帶來的初步成效論文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政策的探討,指出有關政策長期受著兩方面的拉力影響,一為對改善教育質素的訴求,另一為對公營教育制度資源投放的控制。
而這對矛盾在近日尤為突出,表面爭議點則聚焦在小班教學的成效第二部分則報告我們對三所香港公營小學實踐小班教學的個案研究,指出小班教學的實踐所可能帶來的初步成效甲)香港的中小學班額政策回顧與分析回顧戰後香港的教育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為戰後到 1980 年代初,為基礎教育的擴張期,二是 80 年代初至回歸之前(即 1997 年) ,政府開始較重視公營教育質素的改善;最後則是回歸以後(1997-今) ,為公營教育改革時期而在不同階段,班額規模一直被視為影響教育質素的重要因素,有關討論從未停止2(一)基礎教育的擴張期擴張期的公營教育制度的主要使命,是提供更多學額,盡量容納更多的學生入學就讀,以普及基礎教育這期間相繼實現了小學免費教育(1971)及九年免費強迫教育(1978) 在公營教育體系不斷擴大的過程中,基於人口增加,政府財力的限制,難免因陋就簡,採用低成本、高效率的辦學形式例如為了應付數目龐大的學生,大部份的小學每天都分兩批上課,以求實現普及教育這期間無論校舍規模及設備、每班人數與師生比例,都是難以令人滿意的在班級規模方面,早在 1954 年,當時的立法局通過了一項臨時措施,規定政府及資助學校每班的人數為 45 人(布政司署,1980) 。
這個規定一直維持不變,直到 1986 年,政府才把這項規定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在《教育規例》 (香港法例第 279 章)規定,中、小學內一名教員同時間教導的學生人數,最高限額不得超過 45 名但現實的班級人數,一般比法例規定的最高限額為低二)改善公營教育質素的時期在實施九年免費強迫教育後,小學生人數有所下降,政府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公營教育質素的改善1981 年 7 月,政府發表《小學教育及學前服務白皮書》 ,表示:「鑑於官立及資助學校學位充足,政府認為目前正宜削減每班最高人數限額 」 (,1981,第 2.16 段) ,決定由 1983-84 學年起減低幼兒園及小學每班人數,其中小學普通班級由 45 人減至 40 人,採用活動教學法的班別則可減至 35 人 《白皮書》並表示將來有足夠課室及教師時,即可再行削減1982 年,政府邀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專家到訪,研究香港的教育情況,其後撰成《香港教育透視―─國際顧問團報告書》 ,便呼應了這種觀點報告書批評香港學生與教員的學習或工作環境,都難以令人滿意它指香港的小學根據 OECD 的標準來說, 「每班人數太多,因而除了講課或全組指導兩種方法以外,很難採用其他形式的教學法。
」 (第 3.4.5 段) ,並批評中學「班房內擠滿了學生(40 至 45 人一班) 」 (第 3.4.16 段) 顧問團報告書引起了輿論的巨大迴響另一方面,隨著社會逐漸富裕起來,加上適齡人口增長放緩以至有下降趨勢,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香港的班級人數已經開始緩緩地逐步下降報告書建議政府設立的諮詢組織「教育統籌委員會」 ,從1984年至1996年共提呈了7份報告書,對教師專業、教育語言、成績評核等課題提出過個別建議31992年該委員會發表的《第五號報告書》 ,提出改善學校的工作環境,建議進一步減少每班學生人數,而且幅度頗大報告書指出:「我們考慮過因入學人數下降出現的機會、校舍和教師人手供應可能造成的限制和其他經濟高度發展地區的趨勢,結果認為現在便應訂立減少每班學生標準人數的明確目標因此,我們建議小一至中五每班的標準學額減少五個,並應分期逐步實行以配合入學人數下降的幅度若在計劃期結束後,入學人數上升,則或有需要增建一些學校 」 (教育統籌委員會,1992,頁30)其具體建議,是所有小學一年級之中,採用傳統教學法的班級的標準人數應由40人減至35人,而採用活動教學法的班級,則由35人減至30人。
至於中學方面,中一至中五的每班人數則由40人減至35人政府後來接納報告書建議由1993/94學年起,開始縮減小學一年級的每班學生人數,並計劃把這安排按年逐級推展至較高班級原先目標,是在1999/2000學年開始前,把所有小學班級的每班平均人數縮減至 32.5人,以及在2004/05學年開始前,把所有中學班級的每班人數縮減至 35人在1995/96學年,全港公營小學的每班人數平均當時仍為 33.5人,中學為39.4人(Board of Education, 1997,頁64) 1996年,香港中文大學就教育委員會的九年免費強迫教育檢討進行了一次教師意見調查,其中一條問題問到「如果政府要投資改善普及教育的質素,你認為最急切最快見成效的項目是什麼?」大部分教師的答案是「減少每班人數」或「增加教師數目」 ,理由包括:「40 人擠在狹窄的課室裡,教師只有講述而無法進行任何活動 」「要照顧個別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每班人數絕不可能超過 30 人 」「小六升上來的學生,在 96 年度比去年少 4000 人,如果政府有誠意改善教育,今年就可以將中一每班減至 35 人人數多寡直接影響班房管理的壓力和學習氣氛。
」「我們在第五級學校任教,與第一級學校的教師同樣教 40 人一班,那是多麼不公平、不合理!」報告的結論指出:「由上述教師反映的實況看,要提高教育質素,師生比例必須減少 」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1996,頁 9-5)因此《第五號報告書》確是回應了當時教育界對減少每班學生人數的訴求三)教育改革時期41997 年香港回歸,特首董建華把教育列為首要的施政項目之一,一方面指令教育統籌委員會全力策劃教育改革,另方面連年增加教育經費,務求使香港教育制度所培養的人才具備「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素質,在國際上更具競爭能力(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 在教育經費方面,政府的投入由 1996 年度的 379 億港元,逐年增至 2003 年度預算中的 610 億港元,7 年之間,增幅超過六成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環節之一,是課程改革課程發展議會(2001)的課程改革藍圖指出,課程改革的主導原則是「教導學生學會學習,促進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達到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目的,以全面提高教育質素概括來說,包括以下各項:透過學習領域及其他相關的學習內容,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例如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溝通能力等) ;採用各種學習及教學方法,達到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個人興趣,幫助他們發掘本身的潛能;拓闊學生的學習空間,達致全人發展。
」 (頁 9)同時,課程改革主張「採用以學生為本的方式,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了解他們的需要、學習方式、興趣和能力,從而定出適切的教學及評估的策略 」 (頁 9)這些主張,都帶有強烈的人本色彩和以學生為本的精神,與過去的以考試和課本為主導、劃一進度劃一教法的做法有頗大的分別而這些主張,不少人認為與小班的教學型態較能相適應與此同時,學生行為問題日趨嚴重,加上教育當局鼓吹融合教育,把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放到正常班級去學習,凡此種種,則又增加了教室管理和教學的難度因此,從教育改革和教室的實際情況出發,小班教學政策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按照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2002)對 650 名小學教師及 467 名家長所做的一項調查,贊同減少每班人數的佔了絕大多數,家長為 86.1%,教師為85.7%贊同的原因,主要是小班教學可以「加強對個別學生的照顧和輔導」(94.1%)、 「增加學生的參與及師生互動機會」(92.1%)、 「改善課室的活動空間」(71.6%) 三項至於人口的減少,更為小班教學創設了難得的契機香港過往二十年的出生人數不斷下降從【圖一】可見,1981 的出生人數為八萬六千六百多人至1991 年,人數下降至六萬八千多人,跌幅約為 20%。
接著的十年,出生人數持續下降,於 2002 年,出生人數只有四萬八千多人,較 1991 年再減少了接近 30%另一方面,2002 年的生育率(見【圖二】 )較 1981 年了減少了 50%,由 1981年的每千人 1,933,下降至 2002 年的每千人 959(相比同年日本為 1,320、台灣為 1,340) ,成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區政府在 2003 年指出:「根據 2001 年的人口推算數字,本港小學生人數會5由 2002 年的 493,200 人,下跌至 2007 年的 427,700 人,共減少 65,000 人(13.3%) ,到了 2010 年,會再減少 17,100 人,合共下降 16.7% 」 (教育統籌局,2003)圖 一 香 港 過 去 二 十 年 的 出 生 人 數0102030405060708090100年 份出生人數(千人)出 生 人 數 (千 人 ) 86.8 71.6 68.3 71.6 68.6 63.3 59.3 53 51.3 54.1 48.2 48.21981 1986 1991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資料來源:歷年《香港年報》及政府統計處 (2003)。
圖 二 香 港 過 往 二 十 年 的 生 育 率05001,0001,5002,0002,500年 份生育率(每千人)生 育 率 *(每 千 人 ) 1,933 1,367 1,281 1,355 1,295 1,166 1,095 990 965 1,024 927 9591981 1986 1991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註:「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指每千名成年婦女所生育的子女數量6資料來源:歷年《香港年報》及政府統計處 (2003)7不過,教育改革與教學實際的需要,人口下降所帶來的有利條件,以及民間的強烈意願,並沒有令小班教學順利地成為政策相反,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 對教育改革中是否應進一步減少每班人數或增加師生比例,以減輕教師的工作量,讓他們提高教學的成效的觀點提出質疑,該會指出教學的成效受很多因素所影響,及香港中小學師生比例並不遜色於鄰近國家,因此不能把教育的質素與師生比例簡單地劃上等號另一方面,它亦强調客觀條件的局限,指出「要大幅度減少每班人數,將需要興建龐大數目的校舍,在香港現時的情況下有很大實際困難。
」(頁 125)另一方面,特區政府把施政重點放在加速把實施多年的小學半日制改為全面實施小學全日制,行政長官董建華在 1997 年的《施政報告》中,申明推行小學全日制目標是 2002 年全港要有六成學生入讀全日制小學,至 2007 年開始,實現全日制學生比率達致 100%政府表示,為了要令更多小學及早轉為全日制,要大量建設新學校,為了紓緩建校的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