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霍姆林斯基的读后感.doc
22页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禁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第十八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书刊的兴趣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当然,阅读能力不可能是天生具有或自然形成的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惟有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小学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不待教师教,自己能读。
第五十三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回顾我们的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学习各种生活和社会经验,学会学习学习,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意味着教室里的书本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和生活技能的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和真理权威的传授者和代言人,他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员在现代社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学什么、怎么学和什么时候学方面,应该拥有更多的自由和责任,教师或外界的过分干预,会使学生的内在的快乐、冲动、情感产生混乱,削弱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由此可见,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第七十五条建议中《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好,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
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21--25条 2010-01-19 16:09:47| 分类: 【读书屋】 |举报|字号 订阅 第二十一条 为自己而教当我们做许多事之前,都要思索一下,我为什么要做?我为谁而做?如果事先你思索了,那么你是理性的,如果你只做而不思索,那就是盲目的有人会觉得“沙漠之子”余纯顺有点“傻”,用生命去挑战极限,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很不值得可余纯顺不这样认为,他的日记表明他做一切都是思考过的,他清晰地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而且为谁这样做他自己的身心都在他自己的掌控之中,所以他和精神病人、老年痴呆患者的出走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当时许多人不理解雷锋,他处处为别人着想是很傻的,可他并不那么认为,他公开的日记告诉我们,他活在一个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的所有“古怪”的行为都是符合他的逻辑的,因此,他并不疯狂那回到题目上来,我们从事教书这个行当,是为谁而教呢?有许多先进人物说,他们是为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而教,他们教书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合格劳动者基于这样的思考,他们可以完成忘我,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们颂扬他们的“无私奉献”,他们是每个时代的英雄,值得我们仰视。
如果他们确实心口如一的话,我愿意称他们为“圣人”,如果一切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是尘埃的话,那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模范教师真是一尘不染的“明镜”了,称之为圣人和明镜是因为他们照亮了这个世界,也照出其他很多很多人心中的尘埃,至少我发现,我的心中满是“尘埃”,须时时拂拭,方可勉强光彩照人自古而来,这样的“圣人”总在少数,因此,学校才要有规章制度约束人,用严格的管理作底线保证教师不偷懒,也要用制度激励教师,什么聘用合同制,奖金分配制度,职称评聘制度,年度考核制度等等,这些制度都为了让德才兼备的“好人”受好一点的待遇,让不称职的教师淘汰出局也就是说,学校的种种制度设计都基于一个基本常识:教师中圣人不多,或几乎没有,有的只是普通人,他们并不因为承担着要教化别人的工作而摇身一变成了圣人或明镜把教师打扮成圣人是有害的,两大害处,一是造“假”,让教师自以为真是圣人了真可以像圣人一般随意指点起别人,这样的戴着面具的“假圣人”使真实的“我”被深深地隐藏,“我”一旦被隐藏,就会活着太累,许多教师工作不愉快与每天上班背着沉沉的表演圣人要用的“行头”有关而更糟糕的是,自我一旦隐藏便难以找回,就会变得盲目而不理性,这样的话,自我的发展与完善就失去逻辑起点,原本极有可能通过几十年努力而成“圣人”的潜质也被糟踏掉了,假圣人将永远成不了圣人,他连一点点进步的可能性也将丧失殆尽。
二是至“伪”,“伪”总与“虚”作搭配,表现出人的两面性,是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的两面性,也是在不同场合作出不同的表演的两面性这是一种伪善,显得造作,也让自己难受,当你想得到而不能讨诸行动,或当你要拒绝却不可以说“不”的时候,你在承受人格被撕裂的痛楚,也许,正是通行“伪善”使中国人格外拘谨和内向,妨碍我们做“求真”的表达,当我在各种场合听到各式各样的人包括孩子们说出相同的、他们未必理解的、有时不得不说的时髦话语时,我简直在为这个民族的未来绝望一个朝代结束时,那么多食旧王朝俸禄口口声声“仁义礼智信”的大小官僚忠臣们瞬间改换门庭,成为新王朝的走狗,历史已记载了外部道德规范的脆弱,口中的道德有时正表示内心的虚妄那么,除了少有的圣人,倒是应富有理性地思考那个早就应该思考的问题,用心去思考:我为谁而从事教书这个行当?原来是为着自己!为着自己的幸福,希望自己首先胜任工作,只有胜任才可以换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还希望工作愉快,从教师那平凡而细小的工作中去把握生的乐趣如果恰好条件允许,何不让自己做得更好,做得更好就不再反映在你劳动力的价格上,而是你作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上,这样你个人价值的实现便把你从一般为谋生和简单的乐趣提升到一个精神文化的境界里,到那时,你才可以全然不顾别人对你的评价,你不在乎评价,是因为你在为你自己活着,在为自己的越来越深的对幸福的理解中工作,你是理性的,因而也是坚定的。
最后,你这样为自己做了几十年,你的心早已充盈,你就可以无私输出和奉献了可有一点我们心中都明白,能够输出和奉献的人,他们何尝不是为了自己,为自己等待升华的灵魂如果你同意我以上的说法,那我要用四个字下一个判断,那四字是:没有圣人!第二十二条 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 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 战争时期,宽容意味着死亡在受到资本主义阵营遏制,时刻存在战争危机的时候,是没有宽容的 追根溯源,不宽容起源于专制,专制是惟一的帝王或专制者代表真理,他掌握权力,包括对他人的生命权、财产权、人格权,包括对信息的独占权,包括语言霸权这样的没有宽容一直持续到专制时代结束 可悲的是,我们有太漫长的专制史,使不宽容的思维根深蒂固到文革时,已成一个毒瘤了斗争哲学”让我们付出太大的代价,在不宽容的思维下,人们习惯性地寻找斗争对像,实在没有的话,找个“假想敌人”充充数都可以 我们的历史已翻到了新的一页,我们看到了一个纷繁芜杂、精彩多样的世界的真实面,然而我们看待事物的单一目光和二元“斗争哲学”还在主宰着我们的思维 如果我们凡事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不能同有不同见解、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如果我们与任何特立独行或标新立异的人都无法沟通,那么我们没有学会宽容。
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只认了教科书和大纲,却容不得半点质疑;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借助于习惯的手段和方式,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如果我们听了某些宣传或说教,认为某种教育理论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确或惟一必须信守的,那么我们还是不宽容 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第二十三条 要有静气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这样的人不是一个新人,他不太能办新事,即使在办新事,他也不能用新的方式,新的手段,这就叫匠人这样的教师被称为教书匠教书匠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因为许多的新思想新办法他都无法接受。
他苦恼,每天在变化的世界叫他越来越看不懂教书匠往往不受学生和同事欢迎,与匠气十足的人相处,实在是了然无趣 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这种人扫门前雪还是有一套的,所以与这种人合作你总会遇到大阻碍,与他们接触不久你会发自内心地喊出来:“这种人怎么那么精俗气的人一定不雅,因为凡是雅的东西都不实在音乐很雅,他不喜欢,他会振振有词地告诉你,音乐又不能当饭吃他们也不喜欢其他一切不能给他带来实惠的东西因为俗气沾在身上,他便少了许多情趣,他不会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给爱人送上一束鲜花,也不会在适当的时候,深情地赞美他的所爱因为鲜花和赞美都不实惠俗气的人追求实惠,说穿了,不花人民币的东西最实惠俗气的人的根子其实就在一个“钱”字上,钱使他目光短浅形容委琐沾上些俗气的人其实并不少,而且他们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教师是最要不得俗气的,因为学校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学校升学率不高,无非使一所学校关门,可要是学校沾了俗气,那就可能糟蹋了一代人 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