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元曲基础知识解读.docx
6页2024年元曲基础知识解读 关于元曲的基础学问解读 据知,在宋朝之后,元曲就只是以它独特的魅力称霸文坛它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旺盛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收集整理的元曲基础学问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曲的种类 元曲,依据近代诸多学者的探讨,应当分为散曲和杂剧两大类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源于词的小令,但是到了元代,它的义有了改变元燕南芝庵在《唱论》中说:“成文章者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令小令唤叶儿...,街市小令,唱尖歌清意这里的“小令”,指民间市井俚歌直到元末,“小令”不再专指俚歌,而明确成为与套数相区分的散曲体裁小令”有“只曲体”,指一支曲子一韵究竟;有“重头连章体”,指同一曲调重复若干首;有“带过曲体”,是一个曲调兼带另一或两个音律相互连接的曲调,最多能用三支曲调相连接的一种体式;有“异调间列问答体”,即用几支不同曲调交织表现某一事务,并用代言体一问一答的体式套数,是将同属一个宫调的若干支零散曲子连接成为一套曲它是以“套”计数的曲子,不同于以“支”计数的一支曲的“小令”,故称为“套数”。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套数特点有三大特点:1、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2、各曲同押一韵,但是必需一韵究竟,是曲中衬字不拘平仄,多以方言俚语充之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一般有“首曲”,中间有若干曲子作为“过曲”,结尾有“尾声” 2,杂剧,金末元初的蒙古时期产生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新生剧种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汲取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究竟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创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后转移到杭州并流传到各地从金末元初的元杂剧作家有128人左右,闻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等等 元曲的产生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指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正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随着时代改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元曲之所以成为一代文学是与元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的政治文化背景亲密相关的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宋朝统一中国后,尖锐的民族冲突与斗争就始终存在元朝统治者政治上实行武力 镇压,对汉族学问分子严酷打压限制,使科举制度中断了长达78年之久,学问分子被降到比娼妓还要低的地位所以,元代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学问分子排到倒数第九可想而知地位多么低微同时元蒙统治者借助儒学理学和宗教禁锢来麻痹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巩固其统治,使中国的文化学术沦入衰退境地另一方面,元代城市经济特殊发达,外来文化的输入,加上作为统治者的蒙古族始终宠爱歌舞,因此戏曲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就大大地发展起来,久而久之取代了以诗文为主的正统文学地位,从今古文,诗词慢慢衰弱这是因为诗文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加上诗文作家大多是官宦,脱离大众,脱离生活,受重重思想束缚,不能写出反映社会现象的作品,而杂剧作家身居下层,了解和熟识市民生活,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思想影响较少,能自由地进行创作再就是诗文作家政治上得不到敬重,苦闷思想普遍存在有的作家不满现实留恋宋王朝,有的憧憬山林隐逸生活等等...这一切,使文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裂变。
所谓“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已不通,文人们便追求耳目声色口腹之乐或成为“书会才人”与优伶为伍,或遁入林泉,尽情山水,过着是隐非隐的生活这就是元代文人从愤世、叹世、隐世到玩世的特别文化心态这种心态和市民化的文化土壤相结合,就催生了市俗化程度高且具有博杂、诙谐、直白等艺术特征的元曲出现 曲的文学特点是什么 民间性 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它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其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纵观《元曲三百首》,就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的作品,也充溢着乡土气息 白朴的《天净沙》春、夏、秋、冬,皆明丽可喜;尤其【双调?沉醉东风】渔父,可谓是“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红白鹭沙鸥傲煞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关汉卿则是民间戏剧的提倡者、实践者,史载他“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王国维认为其”“宫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深刻性 元曲反映各种社会冲突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冲突与民族冲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困难,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志向。
在某种意义上讲,总共四千多首套曲、小令,如同四千多面镜子,将元朝社会境况反映的淋漓尽致恰恰是“万花丛里马(致远)神仙”,“人间宠辱都参破” 难能珍贵的是,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各种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 例如《窦娥冤》,关汉卿没有局限在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胜利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子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和善、坚毅而走向抗拒的妇女的典型 曲折性 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聚结局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或《赵氏孤儿大报仇》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故事采自《左传》、《史记?赵世家》和刘向《新序?节士》、《说苑?复思》等书,作者作了提炼、改造和虚构。
故事是说春秋时晋国权臣屠岸贾谋害忠直大臣赵盾,使赵家三百余口满门抄斩,只赵盾之孙──襁褓中婴儿被义士程婴救出 屠岸贾发觉有人偷偷救出孤儿后,竟下令残杀国内全部一月以上半岁以下幼儿程婴为保全孤儿和全国幼儿,毅然献出己子冒顶孤儿,其至友公孙杵臼为开脱程婴救孤之罪,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孤儿由程婴扶养成人,二十年后,赵氏孤儿手擒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这是一部优秀的悲剧,人物形象显明生动,戏剧冲突扣人心弦,气氛激越慷慨,鞭挞了阴险残暴行为,歌颂了崇高正义精神 艺术性 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可以这样说,元剧是现代戏曲的前身,小令是现代歌曲的雏形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不行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