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pdf
5页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 摘要:煤层气已成为一种新兴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煤层气是成煤物质在煤化过 程中生成并储集于煤层中的气体按其成因类型分为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生 物成因气有原生和次生两种类型,原生生物成因气一般在低级煤中生成,很难保 存下来次生生物成因气常与后来的煤层含水系统的细菌活动有关热成因煤层 气的生成始于高挥发份烟煤(Ro=0.5%~0.8%) 与分散的Ⅰ/Ⅱ型或Ⅲ型干酪根生 成的气体相比,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组成变化较大,反映了控制煤层气组成和成因 的因素多而复杂,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煤岩组分、煤级、生气过程和埋藏深度及 相应的温度压力条件此外,水动力等地质条件和次生作用等也影响着煤层气的 组成 煤层气,又称煤层甲烷(Coalbed Methane,简称 CBM),俗称煤层瓦斯,指 自生自储于煤层中的气体,成分以甲烷为主,含少量其它气体成分在长期的地 下采煤过程中,这种气体一直被视为有害气体70 年代末,由于能源危机,美 国政府采取税制优惠政策,鼓励煤层气的开发工作,从而推动了煤层气的研究和 开发试验工作,并于 80 年代初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第一个进行大规模商业性生 产的国家,证实了煤层气资源的巨大价值与潜力,从而引起煤层气研究的全球性 热潮。
据估计,全世界煤层气的资源量可达(84.9~254.9)×1012m3根据美国 的报告,煤层气的采收率为 30%~60%,最高可达 80%煤层气的发热量也很高, 达 8 000~9 000 kcal/m3,相当于常规天然气的 90%以上煤层气属洁净能源, 甲烷含量一般在 80%~90%以上,燃烧时仅产生少量 CO2因此,煤层气是一种潜 力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而且,采煤前排出煤层中的气体,也有利于地下采 煤的安全和大气环境的改善 1 煤层气的成因类型与形成机理 植物体埋藏后,经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泥炭(泥炭化作用阶段), 泥炭又经历以物理化学作用为主的地质作用,向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转化(煤化 作用阶段)在煤化作用过程中,成煤物质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挥发份 含量和含水量减少,发热量和固定碳的含量增加,同时也生成了以甲烷为主的气 体煤体由褐煤转化为烟煤的过程,每吨煤伴随有 280~350m3(甚至更多)的甲 烷及 100~150m3 的二氧化碳析出泥炭在煤化作用过程中,通过两个过程,即 生物成因过程和热成因过程而生成气体 生成的气体分别称为生物成因气和热成 因气(表 1) 1.1 生物成因气 生物成因气是指在相对低的温度(一般小于 50℃)条件下,通过细菌的参与 或作用,在煤层中生成的以甲烷为主并含少量其它成分的气体。
生物成因气的生 成有两种机制,即二氧化碳的还原作用和有机酸(一般为乙酸)的发酵作用尽管 两种作用都在近地表环境中进行,但根据组分研究,大部分古代聚集的生物气可 能来自二氧化碳的还原作用煤层中生成大量生物成因气的有利条件是:大量有 机质的快速沉积、充裕的孔隙空间、低温和高 pH 值的缺氧环境按照生气时间和母质以及地质条件的不同, 生物成因气有原生生物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两 种类型,两者在成因上无本质差别 (1)原生生物成因气 原生生物成因气是在煤化作用阶段早期,泥炭沼泽环境中的低变质煤(泥炭 到亚烟煤)经细菌等有机质分解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所生成的气体由于泥炭或低 变质煤中的孔隙很有限,加之埋藏浅、压力低,对气体的吸附作用也弱,故一般 认为原生生物成因气难以保存下来对于原生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的形成阶 段,不同学者的划分方案不尽相同,A.R.Scott 等以Ro<0.3%为原生生物气的界 限值, 而热成因气开始生成的Ro 值为 0.5%(表 1);Palmer 则将(原生)生物气和 热(成因)解气的Ro 临界值定为 0.5%(图 1);Rice 则认为热成因气的形成始于 0.6%左右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传统的天然气成因理论认为,生物气一 般形成于.Ro 值为 0.3%以前,而热解气则形成于Ro 值在 0.6%~0.7%之后,即 生气母质在Ro 值 0.3%~0.6%的热演化阶段不生气(表 1 即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但近若干年来的研究表明,生气母质在Ro 值为 0.3%~0.6%阶段仍然生气,且可 形成相当规模的气田(目前出现的多为煤型气气田), 这一阶段所生成的气体称为 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即有机质生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煤层气也应如此 (2) 次生生物成因气 煤系地层在后期被构造作用抬升并剥蚀到近地表,细菌通过流动水(多为雨 水)可运移到煤层含水层中在相对低的温度下(一般小于 50 ℃),细菌通过降 解和代谢作用将煤层中已生成的湿气转变成甲烷和二氧化碳, 即形成次生生物成 因气 次生生物气的形成时代一般较晚(几万至几百万年前)煤层中存留的生物 成因气大部分属于次生生物成因气次生生物成因气的生成和保存需以下条件: ①煤级为褐煤或褐煤以上;②煤层所在区域发生过隆起(抬升)作用;③煤层有适 宜的渗透性;④沿盆地边缘有流水回灌到盆地煤层中;⑤有细菌运移到煤层中; ⑥煤层具有较高的储层压力和能储存大量气体的圈闭条件 1.2 热成因气 当温度超过 50 ℃,煤化作用增强,煤中碳含量丰富起来,而大量富氢和富 氧的挥发份释放出来(去挥发份作用),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二氧化碳和水等在 较高温度下,有机酸的脱羧基作用也可以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
热成因气体的生 成一般分为早期阶段和主要阶段(也称为晚期阶段) (1) 早期阶段 Scott 认为煤化作用早期阶段,从高挥发份烟煤(Ro 介于 0.5%~0.8%之间,表 1)中生成气体气体的一般特征是含有较多的乙烷、丙烷及其它湿气成分其中 湿气生成阶段(Ro 值为 0.6%~0.8%)产生的煤层气中的干燥系数低于 0.80,且 乙烷含量可能超过 11% (2) 主要阶段 根据美国和德国各种煤层的资料,假定只有甲烷和二氧化碳从煤中释放出 来, 则大量有工业价值的煤层气在煤的Ro 值介于 0.7%~1.0%之间时生成即煤 级达到高挥发性 A 烟煤(Ro=0.74%~1.0%)时,有显著数量的热成因甲烷生成, 在Ro 值为 1.2%前后处于生气高峰期(图 1) 2.煤层气的组分与同位素组成特征 Rice 总结了世界各地煤层气的组分和同位素组成资料,所有气样都采自煤 层中,而不是采自相邻的储层中另外,气体除了直接采自矿井外,还有两个补 充源:煤样解吸气和地面开采的煤层气煤样解吸试验的方法是,取煤芯或煤粉 快速置于一个密闭容器中,经过几天到几个月时间的脱气作用,收集释放出来的 气体进行测试 气体样品采自年代从晚石炭世宾夕法尼亚组到第三纪的煤层中。
煤级从褐煤 到无烟煤(Ro=0.3%~4.9%)含气煤层的深度从 121.91m(地下矿井)到 4 41938m(钻孔)从 Rice 的研究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煤层气的组分和同位素组成 差异很大甲烷和其它烃类组分通常是煤层气的主要组分,并含少量 CO2 和 N2 气体中烃的组成,用气体湿度(C2+即乙烷及其以上重烃百分含量)来表示,湿度 值介于 0~70.5%之间 煤层气的同位素组成也有较大差异 甲烷的 δ13C 值分布范围很宽, 在-8%~ -1.68%之间;乙烷的 δ13C 值介于-3.29%~-2.28%之间;甲烷的 δD 值分布在 -33.3%~-11.7%之间;二氧化碳的 δ13C 值从-2.66%到+1.6%从煤样中解吸出 的甲烷的 δ13C 值比开采气或自由(游离)气体中甲烷的 δ13C 值高出几个千分 点这是因为在解吸作用过程中,发生同位素分馏作用,13C 富集到了解吸气体 中 此外,在同一盆地中,变质程度相同的煤,其中的煤层气的组分和同位素组 成也有变化 总之,煤层气是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的其组份和同位素组成受各种复 杂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 从而造成世界各地煤层气的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千 差万别。
3.影响煤层气地球化学组成和变化的因素与机理 世界各地煤层气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差异很大,煤层气组成主要受煤岩组分 (母质)、煤级、生气过程、埋深及相应的温压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水动力等 地质条件和次生作用(如混合、氧化作用)等也影响煤层气的组成 3.1 煤岩组分 煤岩组分是煤的基本成分,是煤层气的生气母质,所以可能是影响煤层气组 成的首要因素 大多数煤归类为腐殖质(Ⅲ型干酪根), 其煤岩组分以镜质组为主, 并含有少量的壳质组和惰性组壳质组通常富氢,是煤成油的主要显微组分,具 有很高的生烃能力近来的岩相和地球化学研究已证明:镜质组和Ⅲ型干酪根的 热演化途径一致,主要生成甲烷和其它气体,镜质组富氢的某些组分亦可生成液 态烃 惰性组的产气量比相同煤级的壳质组和镜质组低三种煤岩组分的烃气产 率,以壳质组最高,镜质组次之,惰性组最低 在中等变质煤(高挥发份烟煤至中挥发份烟煤)中,腐泥型煤(Ⅰ、Ⅱ型干酪 根, 主要为壳质组和富氢镜质组)能够生成湿气和液态烃,而腐殖型煤(Ⅲ型干酪 根,主要含镜质组)则生成较干的气体对于高变质煤,煤层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由残留干酪根和早期生成的重烃裂解而形成 一般地说, 含富氧干酪根的煤(镜质组为主)生成的煤层气和含富氢干酪根的 煤(壳质组和富氢镜质组为主)生成的煤层气相比,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前者 比后者 δ13C1 值较大,而前者甲烷和乙烷的 δ13C 值的分布范围比后者窄。
这 是因为脂肪族烃热裂解生成的甲烷同位素较轻, 这种甲烷在含富氢干酪根的煤层 生成的气体中占优势;芳香族烃热裂解生成甲烷的碳同位素较重,它在含富氧干 酪根的煤层生成的气体中占主导地位 煤的热演化早期阶段所生成的液态烃保留 在煤的微结构中在较高温度时,煤层中的液态烃裂解,生成的气体,它比直接 产自干酪根的气体有较大的 δ13C 值 3.2 煤变质程度(煤级) 煤的变质程度是控制气体生成量和组分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影响着煤层气的 同位素组成一般地说,煤变质程度越高,生成的气体量也增多低变质煤(亚 烟煤~中挥发份烟煤)生成的热成因气以二氧化碳为主, 而高变质煤(低挥发份烟 煤及其以上煤级的煤)生成的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图 1) 中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地煤层气的研究表明:煤层气中甲烷的 δ13C 值和 相关煤的煤级有一定关系通常低变质煤生成的煤层气中甲烷的 δ13C 值较小, 高变质煤生成的煤层气中甲烷的 δ13C 值较大 对于未发生次生变化的原生煤层 气而言,随着煤变质程度的提高,相应煤层气中的甲烷富集氘(δD 值较大)和 13C(δ13C1 值较大) 3.3 生气过程 如前所述,煤层气的生成有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个过程。
由于生物成因气和 热成因气在形成时间、生成温压、母质和生气机理(有无细菌活动等)等方面的差 异,所以这两个过程中所生成的煤层气的组成也有较大差异 通常由于生物体对 12C 的富集,所以生物成因气的 δ13C1 值较小,甲烷的 δ13C1 值一般介于-5.5%~-9.0%之间甚或更轻生物成因气通过二氧化碳还原 作用和有机酸发酵作用而生成 这两种不同的生气机制所生成的生物气的同位素 特征也有差异通常由二氧化碳还原作用生成的甲烷碳同位素较轻(甲烷 δ13C 值介于-5.5%~-11%之间),且富氘(δD 值介于-15%~-25%之间);有机酸发酵作 用生成的甲烷碳同位素则较重(甲烷 δ13C 值在-4%~-7%之间),且消耗氘(δD 值在-25%~-40%之间)但要注意,二氧化碳还原生成甲烷的 δ13C 值和 CO2 基 质的 δ13C1 值有关,甲烷的 δD 值和地层水的 δD 值有关 与生物成因气相比,热成因煤层气有如下特征:①重烃一般出现在高中挥 发份烟煤及变质程度更高的煤中;②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重同位素 13C 在甲烷 和乙烷中富集(甲烷 δ13C 值大于-5.5%);这是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