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的历书──《夏小正》历史学论文.doc
2页最早的历书──《夏小正》_历史学论文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文献 之一,也是现存采用夏时最早的历书隋代以前,它只是西汉戴德汇编的《大戴礼记》中的一篇,以后出现了单行本,在《隋书·经籍志》中第一次被单独著录从北宋至清代,研究者有十余家 (一)《夏小正》的基本内容与时代性 《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夏小正》文句简奥不下于甲骨文,大多数是二字、三字或四字为一完整句子其指时标志,以动植物变化为主,用以指时的标准星象都是一些比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参、织女等缺少十一月、十二月和二月的星象记载还没有出现四季和节气的概念[1]《夏小正》记载的生产事项,包括农耕、渔猎、采集、蚕桑、畜牧等,但无一字提到“百工之事”,这是社会分工还不发达的反映所有这些,表明《夏小正》历法的原始和时代的古老 相传夏禹曾“颁夏时于邦国”[2]。
《礼记·礼运》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郑玄笺:“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史记·夏本纪》也说:“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这些记载表明,《夏小正》在春秋时代以前已经出现,春秋时代的杞国还在使用它夏纬瑛、范楚玉认为,《夏小正》的经文成书年代可能是商代或商周之际,最迟也是春秋以前居住在淮海地区沿用夏时的杞人整理记录而成的其内容则保留了许多夏代的东西,为我们研究 中国 上古的农业和农业 科学 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夏小正》的《传》则是战国时候的人作的[3] 关于《夏小正》所反映的地域,夏纬瑛认为经文中有明显的反映淮海地区物候的记载,表明它是淮海地区的产物但对此也有不同意见 (二)关于《夏小正》是否“十月历”的问题 刘尧汉和陈久金把《夏小正》和彝族的太阳历作对比研究,指出《夏小正》原是把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太阳历,今本《夏小正》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是后人添加的[4]其主要论据如下; 1、《夏小正》有星象记载的月份只有1—10月,11月和12月没有星象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各月太阳所行经的经度大致相等,大致平均每月日行35度多;表明它是把一年分为十个月的。
如果一年分为十二月,每月日行应为30度太阳一年在黄道上运行一周,行经360度) 2、从参星出现的情况看,从“正月初昏参中”日在危到三月“参则伏”日在胃,再到五月“参则见”日在井,每月日行都是35度从五月“参则见”日在井到下年正月“初昏参中”日在危,相隔210余度,若以一年十个月计,相隔六个月,每月日行也是35度余;若以一年十二月计,则相隔八个月,每月日行26度,显然不合理 3、从北斗斗柄指向看,《夏小正》正月“县在下”,六月“正在上”;从下指到上指为五个月由于一年四季斗建辰移是均匀的,斗柄由上指回到下指也应是五个月这也说明《夏小正》是十月历 4、《夏小正》五月物候与农历六月物候一致,以后渐渐出现差距,七月中出现了农历八、九月才有的物候,如“秀雚苇”、“寒蝉鸣”;九月“王始裘”,相当于农历的十月底十一月初,所以十月已进入全年最寒冷的季节了 5、《夏小正》五月“时有养日(白昼最长,即夏至)”,十月“时有养夜(黑夜最长,即冬至)”;从夏至到冬至只有五个月那么,从冬至到夏至也应该是五个月合起来,一年正好是十个月 他们还认为,《管子·幼官图》中的五方星、十图、三十节气,也是一年十个月的太阳历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仍有不同的意见,讨论仍然在继续。
刘陈二氏的立论不但是新颖的,而且是有根据的,因而是值得重视的中国 历史 上的太阳历还有东汉末年出现的道教的“二十四气历”,后来演变为“二十八宿旁通历”,宋代沈括“十二气历”的方案就是在它们的启发下提出的参看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注释 [1]《夏小正》中有“时有养日”和“时有养夜”的记载,相当于“夏至”和“冬至”的概念 [2]见今本《竹书纪年》卷上 [3]夏纬瑛、范楚玉:《〈夏小正〉及其在农业史上的意义》,载《 中国 史研究》1989年第3期 [4]陈久金、刘尧汉:《〈夏小正〉新解》,《农史研究》1983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