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涵设计说明.doc
3页捷胜东侧路桥涵设计说明1、总体概述本工程道路总长为85m,北起规划十路,南接捷胜塑料厂区门口,道路在K0+019.03处与枝山村排洪渠相交,根据排洪渠相关资料,在此处设置一座1-4.5×3m箱涵;道路在K0+027.8处与2根DN400钢输油管相交,在此处设置一座1-3.5m盖板对输油管进行保护2、设计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2)《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JTG/T B02-01-2008)(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6)《公路涵洞设计细则》 JTG/T D65-04-2007(7)《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1-2005(8)《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 (JTJ 025-86)(9)《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 (JTG/T B07-01-2006)(1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 TF20-2011)(1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F80/1 -2004)(12)《公路勘测规范》 (JTG C10-2007)(14)《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11-2011)(15)其他的有关国家及地方强制性规范和标准2、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2)荷载等级:城—B级;(3)人群荷载:3.5kN/m2;(4)设计行车速度:30km/h;(5)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6)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设计安全等级:二级;(7)坐标、高程系统:坐标采用广州城建坐标系统,高程采用广州城建黄海高程系统。
1 33、设计依据(1)实测现状地形图;(2) 广州市萝岗区东区枝山村及周边地块排洪完善;(3)广州开发区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关于东区捷胜东侧路道路市政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查意见》;(4)华德石化有限公司《关于征求东区捷胜东侧路道路市政工程建设范围内石油管线保护方案的复函》;(5) 东区枝山村及周边地块排洪完善工程地下管线探测施工成果;(6) 地勘资料;4、工程地质4.1、地形地貌 本勘察线路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火村附近,东临北二环高速公路,北侧为广深高速公路,西侧为捷胜厂区,路段北起于东勤路,交通较便利场区地貌为丘陵地带的山间洼地区,经工程弃土堆填,现地形略有起伏,自南向北呈微倾伏的形态,沿线无建筑物,基本为荒草地,未发现地下管线,勘察期间沿线地面标高基本介于17.0~20.0m之间近场区影响较大的区域地质作用以断裂活动为主,场区位于广从断裂与罗浮山断裂形成的侵入萝岗岩体区,区内构造活动主要受该两条断裂的控制,其距离场区较远,对场区工程建设影响甚微根据区域地质图及本次勘察结果,场区附近无断裂发育,场区沿线下伏基岩主要为燕山运动三期(γ53)侵入花岗岩体4.2、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揭露,场区从上往下地层主要为<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3>第四系残积层(Qel)。
场区地基土自上而下分述如下:4.2.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层号<1>):褐色,稍湿-饱和,松散,以回填黏性土为主,局部含砖块、砼块等建筑垃圾,欠压实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见下表SM-01桥涵设计说明(一) 统计指标 及项目 地层序号及名称天然含水量ω(%)天然重度γ(kN/m3)孔隙比e液性指数IL压缩系数a1-2(MPa-1)压缩模量Es(MPa)直接快剪凝聚力C(kPa)内摩擦角Φ(度)平均值<1>素填土25.619.20.8320.050.523.5914.818.04.2.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1)淤泥质土\泥炭质土(层号<2-1>):褐灰色、灰黑色,流塑-软塑,含大量有机质、腐木(有机质含量3.7~35.3%),土质不均匀,局部为粉质黏土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见下表 统计指标 及项目 地层序号及名称天然含水量ω(%)天然重度γ(kN/m3)孔隙比e液性指数IL压缩系数a1-2(MPa-1)压缩模量Es(MPa)直接快剪凝聚力C(kPa)内摩擦角Φ(度)平均值<2-1>淤泥质土\泥炭质土73.114.61.9042.351.871.782.45.22)黏土(层号<2-2>):灰白色,可塑,局部硬塑,不均匀地含石英砂粒,土质不均匀,偶夹粉土。
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见下表 统计指标 及项目 地层序号及名称天然含水量ω(%)天然重度γ(kN/m3)孔隙比e液性指数IL压缩系数a1-2(MPa-1)压缩模量Es(MPa)直接快剪凝聚力C(kPa)内摩擦角Φ(度)平均值<2-2>黏土38.718.11.0150.310.504.1417.47.24.2.3第四系残积层(Qel)砾质黏性土(层号<3>):该层由花岗岩原地风化残积而成褐黄色、褐红色,可塑-硬塑,含较多石英颗粒,遇水易软化、崩解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见下表 统计指标 及项目 地层序号及名称天然含水量ω(%)天然重度γ(kN/m3)孔隙比e液性指数IL压缩系数a1-2(MPa-1)压缩模量Es(MPa)直接快剪凝聚力C(kPa)内摩擦角Φ(度)平均值<3>砾质黏性土19.818.80.69600.463.7710.218.42 3场区岩土主要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表地层名称岩土性状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ƒa0](kPa)天然重度γ(kN/m3)压缩模量Es、(MPa)变形模量E0(MPa)直接快剪水泥搅拌桩桩周摩阻力特征值qsa(kPa)凝聚力C(kPa)内摩擦角Φ(度)<1>素填土松散7017.0//101010<2-1>淤泥质土\泥炭质土流塑-软塑4014.01.5/258<2-2>黏土可塑15018.04.0/17715<3>砾质黏性土硬塑22018.5/451018204.3、地震效应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沿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4.4、地下水 场地地基土中,素填土、淤泥质土\泥炭质土、粉 质黏土、砾质黏性土均为微~弱透水层场地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人工填土及淤泥质土\泥炭质土的孔隙中,其透水性差,水量不丰,其补给源为大气降水渗入补给为主,并通过地表蒸发或附近沟渠排泄场地地下水埋藏较浅,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混合稳定水位埋深为1.20~1.70m(标高为17.47~18.10m),一般地下水年变化幅度约为1~2m场区环境类型Ⅱ类,场区地层均为弱透水层根据地下水试样的室内水质分析结果(详见水质分析报告),参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附录K综合判定:沿线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环境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判定表钻孔号主要矿物成分含量pH值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性Mg2+ (mg/L)NH4+(mg/L)Cl- (mg/L)SO42-(mg/L)HCO-3mmol/L侵蚀性CO2(mg/L)矿化度mg/LⅡ类环境强透水弱透水干湿交替长期浸水ZK116.042.7028.420.23.706.60255.057.1微微微微微ZK417.012.1630.132.23.604.40269.517.2微微微微微注:场区地下水埋藏浅,且浅表均为性质不均匀的人工填土组成,故未取土试样进行土的腐蚀性分析,场区无污染土,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可参照水的腐蚀性进行防护。
SM-02桥涵设计说明(二)5、涵洞工程——1-4.5×3m箱涵5.1、箱涵布置 K0+027.8箱涵涵轴线沿排洪渠设计中心线布设涵洞端部由涵身与路线边缘线交点采用弦线相连涵底坡度同沟渠设计坡度涵洞出入口与排洪渠混凝土U型槽设置沉降缝相接箱形涵采用就地浇筑,涵洞端部有倾斜角的均设置异性块,其余涵身均按正涵身设置,沿涵长方向6~8m左右设沉降缝一道根据收集的设计资料K0+027.8处道路与枝山村排渠相交,排洪渠为4.5m宽U型断面,设计水位为16.27m,排洪渠堤岸标高为16.87m,因此在此处设置一座1-4.5×3m箱涵通过道路,箱涵底板顶标高与防洪渠相平,箱涵顶板底标高基本与排洪渠堤岸平齐以保证行洪5.2、箱涵构造1-4.5×3m箱涵涵身壁厚及顶底板厚采用45cm厚,基础厚10cm底板下设置20cmC20混凝土基础,基础下设置50cm砂砾垫层箱涵按整体闭合框架解算内力顶、底板按受弯构件计算(不计轴向力影响),侧墙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涵身纵向,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配筋率按不小于0.3% 设置洞身截面配筋与洞顶填土高度的厚薄有关,填土厚薄划分详见箱顶计算数值表5.3、涵身荷载涵身所受恒载包括涵身自重、涵身侧面及其顶面填土的压力,不计涵内流水、涵底板上面的铺装、人群等外荷载。
涵身承受活载的考虑,按30°角扩散车轮荷载,且不计冲击力活载通过填土引起的侧压力,按涵身全长范围内的破棱体上的活载换算成等代均布土层厚度计算,填土容重r=18KN/m3,内摩擦角φ=35° 箱涵为整体闭合式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且又置于路堤中,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故地震力未予考虑温度应力按±10°C考虑,并考虑了底板、侧墙与顶板分期浇筑混凝土的收缩影响,此项按降温10°C考虑5.4、施工要点、使用注意事项5.4.1箱形涵洞采用就地浇筑工艺,全箱可分为两次浇筑,第一层浇筑至底板内壁以上50cm ,第二层浇筑剩余部分,两次浇筑的接缝处应保证有良好的衔接面(粗糙、干净并不得有剥落的混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