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用戏剧反戏剧 布莱希特.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93966181
  • 上传时间:2022-05-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8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用戏剧反戏剧布莱希特如题,第一个成体系地进行反戏剧创作的戏剧作家,其最终形成的创 作思路我不是很喜欢I生平和创作布莱希特家境富裕,父亲是造纸厂的厂长他以诗人身份进入文坛, 但是最能表达他成就的是他的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和同时代的很多 德国作家一样,也因为纳粹上台而流亡海外,他艺术上最成熟的时期 就是他的流亡时期我们将会穿插着介绍他的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他的创作大概可以分 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步创作到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前,第二个 阶段是在柏林接触马克思主义到流亡之前,第三个阶段是流亡期间从19年到26年是布莱希特的创作前期,主要有三部剧作《巴尔》《夜 半鼓声》和《在城市密林中》(城市丛林),这段时间他还作为一个小 有名气的诗人活跃在文坛上前两部剧反映了德国进步青年心中的迷惘,《巴尔》中的男主角玩世不恭的外表下隐藏着对一切的蔑视,而 《夜半鼓声》中的男主角在革命面前犹犹豫豫26年起,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且逐步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戏剧理论他主张戏剧应该启发观众深入思考,让他们 相信世界是可变的,于是他开创了一种叫做陌生化的实验手法,打破 观众演员和作品(角色)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得三者相互批判互相探 讨。

      同时表现那些平实司空见惯之物,使得观众能用新的目光审视这 些东西这种戏剧是在当时流行的一种叫做“物质美学”的思想下发 展起来的,带有马克思主义的印记这一时期布莱希特有一系列的实验戏剧,他称之为“教育剧”布莱 希特企图使用这些教育剧来实践自己的社会观,声称自己开创了一种 新的艺术接受方式,消灭演员同观众之间的区别,还有很多令人费解 的主张,这里就不赘述了这些教育剧著名的有《例外与常规》、《措 施》,还有最知名的《人就是人》不过布莱希特这一时期还在进行史诗剧创作,这些创作社会反响巨大, 奠定了他在德国戏剧领域的地位这些戏剧有《马哈哥尼城的兴衰》《三分钱歌剧》以及《屠宰场里的圣约拿》其中《三分钱歌剧》获 得巨大成功,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群众艺术的精品本剧改编自约翰•盖 伊的《乞丐歌剧》,描写匪帮头子和丐帮老大的争斗和矛盾,以及他们和警察局局长的勾结,展现了资本主义城市黑社会的种种尔虞我诈 《屠宰场里的圣约拿》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和对抗的戏剧,有很强的工运宣传意义33年以后,布莱希特被迫流亡海外,从此开启了他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的戏剧理论完全成型,创作也完全成熟了他用传统戏剧手法创作了一些反法西斯的当代戏剧,有《卡拉尔大娘 的枪》和《第三帝国的恐惧和贫困》。

      之后他忍不住接着自己教育剧 和史诗剧的创作,但是这些创作大局部没有机会同观众见面他这时有一些历史剧,比方著名的《伽利略传》和《大胆妈妈和她的 孩子们》,此外还有一些寓意剧《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等《伽利略传》以伽利略因为支持日心说而被迫害为题材,写科学真理 和政治之间的关系,这部剧也因为主角伽利略复杂的性格冲突而被誉 为20世纪“哈姆雷特式”的戏剧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在他的论文和专著中表达出来,有《买黄钢》(什 么鬼翻译,人家的意思明明是与黄铜商人商榷录,对话体论著),还 有《戏剧小工具篇》(仿照培根《新工具》的体例,用格言论纲的形 式来介绍他的观点)布莱希特的理论建立在对以往戏剧理论的经典总结上,他把过去的戏 剧称之为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虽然不是古典主义那种非常严格狭隘 的定义,但是它们指向的道路是一样的),这些戏剧从作品内部来看, 要求遵循从开端到高潮到结局的情节结构,还有分幕分场情节牵制集 中等结构规范,而在外部拉看那么要求营造演员和观众的幻觉式沉浸体 验布莱希特批评这种戏剧压制了观众的思考能力,使得观众不能对 戏剧做出理智的判断布莱希特因此针锋相对地提出了 “陌生化效果”这个术语,要求在舞 台上把人们所熟悉而习以为常的事件以另一种样子呈现给观众,诱发 观众的思考。

      为了这个核心,布莱希特从戏剧的各个层面都提出了细 致的要求比方在编剧上,只分场不分幕,每场都是独立存在,只在 结局和人物上维持整体性在舞台美术和舞台音乐等方面,要时刻提 醒观众他们只是在看戏而已,组织他们产生沉浸感演员也要在表演 中和表演的角色保持距离,不能融入角色总之,就是要让戏剧的每 一个参与者(包括演员和观众),都成为主动的审视者,在活动中议 题进行议论和判断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传到中国来以后,被概括为“表现艺术”,在中 国形成了三大戏剧观的说法,和苏联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 体验艺术和梅兰芳的京剧理论相提并论对我个人来说,布莱希特批评的东西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他对传 统戏剧的概括确实颇有见地,感觉有点像阿多诺,现代艺术家批评的 就是我这俗人想要的而且他的戏剧观,老实说也很符合一个评论者 批评家的体验和心态,在利用种种概念工具将作品彻底分解开的时候, 故事已经不再是故事,也不能再有那些在懵懂中被故事牵着走的幻象 体验了,就此而言,布莱希特的理论确实也令人信服一一只不过我依 然觉得他不该把每个人都理解为这样的评论者,艺术还是要有所谓日 神精神的,即使知道一切的真相,也要认真把戏演下去。

      I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这部剧是一部历史剧,背景是德国17世纪的30年战争,一般历史剧 写帝王将相的历史,本剧写小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沉浮,在历史剧类 型的题材上有所创新主人公是一个外号叫大胆妈妈的随军商贩,她和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拉 着一辆装满货物的篷车,跟着军队做买卖,企图在战争中发一笔财 她认为有战争就有买卖,于是大胆地在战火的漩涡中冒险但是她的 三个孩子在战争中依次死去:大儿子勇敢正直,但是脑子有点直,轻 易信了招募员的宣传去当了兵,在战争时他为了手下抢劫农民的牲口, 但是在和平时代这样的英勇做法使他失去了生命;二儿子老实到愚昧 的程度,在某只军队中保管钱箱,因为愚忠而被敌对方处决;哑巴女 儿心地善良,最后死于保护人民群众,向大家通知敌人的夜间袭击 三个儿女均死于战争,但是最后大胆妈妈还不知悔改,依然抹抹眼泪 继续当随军商贩,企图挣一笔钱在故事结构上,本作没有清晰明显的主线,情节比拟松散,就像故事 中时走时停的篷车,整部剧像是随意出没在战争的长河中几个主要人物都颇有嚼头大胆妈妈这个称号来自于德国17世纪小 说,原先指女人勾引男人必备的心机,布莱希特将这个词赋予新的含 义,小人物为了生存必备的勇气和机智。

      她的大胆表达在她把战争视 为发财的来源,她认为战争是公卿贵族牟利的手段,小人物也应当分 一杯羹但是她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风险,在战争中付出了整个家庭之 后,她都没有改悔,还是一心想追求想象中的利润她对几个孩子的 态度也是几个孩子死亡的原因,她只顾着做买卖,根本没注意保护自 己的孩子设定背景没啥好说的,就是30年战争,只是作为背景,不太重要思想性上表达在其现实规劝性上,本剧是为了反法西斯主题而创作的当时希特勒在内政外交上执行威吓政策,其他西方大国一味绥靖,甚 至想从中牟利,和德国人做生意布莱希特意图用大胆妈妈的故事规 劝各国,不要幻想自己的中立政策可以让德国满意,也不要妄想能和 魔鬼做生意本剧也有很多地方影射德三的政策,比方大胆妈妈的三 个儿女各自都是杂种,种族不同,或许是在影射希特勒的种族政策本剧另一个重点在表达层,布莱希特的实验手法在本剧中使用很多 比方利用旁白和歌唱来介绍评论剧情,引发观众的思考本剧是“纪 事体”,每一场之前有一个简短的内容提要,交代各种将要发生的剧 情,并作出简短评论剧中的歌曲不起到感情渲染作用,而是评价剧 情人物,表达主旨,比方贯穿全剧的《大胆妈妈之歌》而本剧还特 别地使用了共时性场景这样一个手法,这来自于表现主义戏剧,同一 个舞台上同一场戏可以有两个故事齐头并进,观众可以同时关注两条 线的进展(卧槽,这个叙事手法,可以用游戏来呈现啊,比方直接给 你做一个城市,你不用操控里面的人物,仅仅是作为摄像机去观摩, 同时会发生很多的事情,玩家可以通过随意倒带重放调整角度来进行 自主地理解叙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