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安徽某医学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抑郁、焦虑关联的研究.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33735912
  • 上传时间:2022-01-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01.72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安徽某医学高校大学生依赖与抑郁、焦虑关联的研究    席虎 李欢欢 方金摘 要:目的:调查安徽某医学高校在校大学生依赖和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医学高校大学生的依赖与抑郁、焦虑心理疾病的关联性,为高校教育指引大学生合理、规范使用提供数据支撑,为国家教育部等职能部门进行危机识别和干预大学生依赖与做好高校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安徽某医学高校220名在校大学生为施测对象,以方便抽样为原则,通过三次施测,并利用SPSS24.0对收集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处理,利用大学生成瘾倾向量表(MPATS),探究大学生依赖的人口学变量的规律,并结合Zung氏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建立数据库并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三者之间的影响路径,分析影响医学高校大学生依赖的心理学因素结果: 男生的依赖率为17.96%,女生的依赖率为34.47%,女生依赖率略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发现依赖与是否是独生子女等有关(P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医学;依赖;抑郁;焦虑;交互作用;现况调查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期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到59.6%,全年共计新增网民6433万人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目前,中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8年12月,10-39歲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分别为8.7%和9.9%[1]可见高校大学生在使用领域已然成为了主力军,但的过度使用却带来了一种新的“灾难”—依赖综合征[2],又称综合征、焦虑症、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行为失控, 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国外精神科专家Goodman的研究将成瘾从特定动作的理论预期、实际耗时、紧迫性、社交活动的状态、戒断症状等进行了阐述目前全世界高校大学生的依赖现象普遍存在,而国内外关于依赖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依赖的现状调查,对依赖的心理学影响因素及治疗对策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对安徽某医学高校的20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旨在探讨依赖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依赖与抑郁、焦虑的关联,为规范智能的和干预使用成瘾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提供理论依据,为建立早期干预与治疗提供参考价值一、施测对象和方法(一)施测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8年4月份选取安徽某医学高校220名在校大学生,获得有效问卷206份,有效回收率为93.64%,其中男生75人(36.40%),女生131人(63.59%)。

      年龄16-24岁,独生子女65人(31.55%),非独生子女141人(68.45%),随机回访50人,问卷有效率100%二)施测方法——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施测1.自编基本情况问卷调查表包括性别、级别、年龄、学号、独生子女与否等个人信息2.大学生成瘾倾向量表(MPATS) [3]采用熊婕等设计的大学生成瘾倾向量表(MPATS)共16个项目,包括戒断性(没有参与活动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突显性(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社交抚慰(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心境改变(造成的情绪变化)4个维度,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评定为1分、2分、3分、4分、5分,总分为80分,总分越高表明成瘾倾向的程度越严重本研究中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7,各项目与量表的相关为0.675~0.913(P<0.01),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3.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4]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共20个项目,以“没有或很少时间”、“小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4级评分,除反向计分题5、9、13、17、19外,4级分别评定为1分、2分、3分、4分,反向计分题4级分别评定为4分、3分、2分、1分,评定时间为过去1周内。

      计算方法是把各题的得分相加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到标准分值越小越好,临界值为50分,分值越高焦虑倾向明显4.抑郁自评量表(SDS)[5]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共20个条目,设有4个选项,分别表示1~4分,其中反向计分项必须进行转换,将20项得分相加,得到总粗分,然后将粗分乘以1.25,取其整数部分,得到标准分,根据中国常模设置抑郁症状的临界值为53分,将抑郁症状得分≥53分的个体判定为有抑郁症状三)统计学处理方法 利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录入所收集全部数据并反向核查,采取SP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选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数值变量采用(x±s),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序分类变量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检验本研究均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则判定具有统计学意义二、结果(一)大学生对依赖的认知以及依赖情况现状结果表明,本次调研对象80%以上对依赖的定义、影响因素、不良结果等表示不清楚,52.4%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且均有着不规范使用的习惯二)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安徽某高校医学生依赖与抑郁、焦虑检出率的比较1中女生依赖、抑郁率高于男生,而焦虑的检出率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依赖与焦虑的关联探究结果显示,依赖的学生焦虑的比率明显高于非依赖者(25% vs 8%,X?=62.23,P<0.001)(四)依赖与抑郁的关联探究结果显示,依赖的学生抑郁的比率高于非依赖者(84.3% vs 81.6%,X?=40.92,P(五)依赖组与非依赖组的焦虑、抑郁标准分比较依赖组的焦虑、抑郁标准分分别为(45.96±9.090)、(56.22±5.141),非依赖组的焦虑、抑郁标准分分别为(41.11±7.118)、(54.36±7.352)依赖组均高于非依赖组,焦虑标准分与抑郁标准分相比较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三、讨论在本次206名医学高校大学生施测中,有52.4%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表明依赖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施测结果与马永红(15.8%)[6]、孙江伟(22.4%)[7]、陆少艳(15.8%)[8]、李源晖(29.0%)[9]、Sanchez-Martinez M(20%)[10]等研究相比依赖率大为上升,一方面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智能与wifi等网络的普及有关;一方面本次施测对象较少,存在一定的误差,且与学校类型、量表选择等有关。

      研究结果显示女生依赖、抑郁率均较高于男生,依赖与抑郁在性别上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韦耀阳[11]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男尊的中国传统理念在男大学生中还比较根深蒂固,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隐藏自己的感情,不向任何人诉说,而通过运动和游戏等来宣泄的现象,而女大学生大多情感比较细腻、敏感,需要安全感,当在现实受到挫折时更多的会通过网络寻找来自异地挚友,甚者云端网友的慰藉或者通过网购等来消散不良情绪大学生依赖与抑郁、焦虑总分在不同年级上无统计学意义,这就与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大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朋友圈、学习任务和社团生活增加,在思想上更成熟,可能在依赖上的比率会降低,抑郁、焦虑的比率会升高的正常思维相反,这也就表明大学生依赖、焦虑、抑郁的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更复杂,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非独生子女的依赖、焦虑、抑郁的检出率均高于独生子女,可能与独生子女更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物质、精神上的满足,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更高以及家庭幸福感、家庭构成、是否留守儿童等因素有关相关分析表明,依赖学生的焦虑比明显高于非依赖者,且通过进一步研究表明,依赖组的焦虑、抑郁标准分分别为(45.96±9.090)、(56.22±5.141),非依赖组的焦虑、抑郁标准分分别为(41.11±7.118)、(54.36±7.352)依赖组均高于非依赖组,焦虑标准分与抑郁标准分相比较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与HaJH[12]等有依赖症的青少年普遍有抑郁、焦虑以及低自尊的表现的研究结果一致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抑郁与依赖成正相关,这表明依赖越严重的大学生越有可能患抑郁症这与Augner[13]等报道慢性应激、抑郁得分与依赖得分呈正相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对同时存在依赖与抑郁、依赖与焦虑或者三者同时存在的随机回访以及查阅文献可了解,随着APP功能的多样化,他们使用的时长也在也成线性增长,与此同时他们在现实中的交流互动逐渐减少,渐渐形成了交流恐惧症,自闭,但在虚拟网络较活跃的现象四、结论与建议根据施测结果,依赖能在一定维度上加大高校医学大学生罹患抑郁与焦虑的几率,且依赖与抑郁二者成正相关的关系,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与依赖也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依赖及带来的心理疾病问题迫切需要得到正确的危机干预与预防,因此对于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入手去处理依赖、抑郁、焦虑问题,探讨一套早期干预治疗的模式就显的比较重要,具体建议如下:(1)高校建立健全第二课堂机制,鼓励大学生参加学生团体实践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组织机构,定期组织开展积极心理学知识讲座,加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建成;根据学校生源的特点,实施一定的危机干预策略,对非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不健全等疑似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积极思想引导(2)大学生个人应该挖掘主体的积极情绪、“积极幻想”,积极健康人格以及提升主体的幸福感,积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参与社会获得,对于新鲜事物,学会理智、不盲从。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师建国.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02):138-139.[3]熊婕,周宗奎,陈武,游志麒,翟紫艳.大学生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03):222-225.[4]王征宇,迟玉芬.焦虑自评量表(SAS)[J].上海精神医学,1984(02):73-74.[5]王征宇,迟玉芬.抑郁自评量表(SDS)[J].上海精神医学,1984(02):71-72.[6]马永红,谭姣,石明娟,雷静.大学生依赖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8,25(10):1166-1168.[7]孙江伟,李琳,林超,吴声,汤迪,穆凯.大学生依赖综合征及与孤独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09):1147-1150.[8]陆少艳,周王义,金华利,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依赖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3, 27(2):89-92.[9]李源晖,马翠荣,许艳,周青,孙程,房雨婷,严琼,张素薇,姚应水.安徽省在校大学生依赖相关分析[J].中国校医,2013,27(06):401-403.[10]Sanchez-Martinez M,OteroA.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ell Phone Use in Adolescents in the Community of Madrid (Spain)[J].Cyber。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