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反思”.doc
4页也谈“反思”课标强调反思,“会反思”成了衡量老师们是否顺应“课改”理念的标尺之一在教育科究、教学实践中,通过回顾、总结、思考去发现问题,好的继承发扬,不足的吸取教训,目的是通过“反思”扬长避短,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许多的老师反思做得不错:一节课下来,哪个教学环节处理不当,哪个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哪儿不够“放”,哪里得“紧一紧”,都做了深入的思考学会反思,让许多老师们“提速”成长 但我们也不难看到,许多老师在初尝“反思”的甜头后,往往很难以继续深入,有的甚至觉得越“反思”越迷茫,是什么原因导致“反思”陷入了停滞困顿之中呢? 一、反思的误区 1、为“反思”而“反思”,仅仅只停留在粗浅层面上课标强调反思,老师们也能普遍接受,认为“反思”可以加速个人成长,改进、优化教学,但真正明白如何反思的却不多,有些老师很勤于动笔,平时反思、札记写了一大叠,但到头来却成了“问题”老师,除了一些经验型的微小改造外,困惑增了不少,理论上、水平上却提高甚微 2、重复单一低效的“反思”一课一反思,一天一反思,老师的心确实比以前细了,教学上多了一个心眼儿,原有水平实践中存在的“无意识不足”也发现了,调整了。
教师的粗步反思也见了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老师会发现:“反思”变得越来越单一,越来越机械、重复,于是反思开始走入低效,甚至停滞不前 3、脱离实际的“反思”教学强调因地制宜,因为客观的教学资源因素决定了教学的手段、方法的异同,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见到一堂好课,就很想“第一时间据为已有”,让它在自已的课堂中精采演译一番,于是反思、学习、推敲,结果忽略了自身的环境因素,做了脱离实际的反思,不仅没能改造好课堂,反而凭添了几分对环境、对学校、对自已、对孩子消极的感伤 二、反思的注意环节 1、注意反思的“落脚点”教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标、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的“系统化”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
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如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就是子系统),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已的教育思想境界 3、注意反思的“实践性”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4、注意反思的“发展性”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能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三、反思要讲求“方法”1、从怀疑处反思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一个杯子,从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他所关注的角度自然不同同理,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4、转换时空处反思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6、从联系对比处反思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7、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含金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