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病学笔记.doc
71页第一章 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涉及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防止规律的学科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防止措施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 感染三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 重要取决于病原体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一)清除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积极免疫被动免疫(二)隐形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干发现 是大多数传染病中最常见的表现 大多数人可获得不同限度的特异性免疫,少数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无症状携带者三)显性感染 即传染病发作,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不仅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且通过病原体自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映,导致机体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小部分显性感染者可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四)病原携带者 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连续时间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慢性携带者:携带病原体时间>3个月,对HBV感染>6个月五)潜伏性感染 条件: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引起显性感染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结核杆菌感染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五种感染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变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是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致病能力涉及: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一)非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疾病发展的阶段性与临床表现的阶段性大多是一致的一)入侵部位 志贺杆菌、霍乱弧菌:经口感染 破伤风杆菌:经伤口感染(二)体内定位 与组织亲和性有关(三)排出途径 志贺杆菌:粪便排出 疟原虫:虫媒叮咬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一)直接损伤 酶的作用(二)毒素作用 外毒素,内毒素(三)免疫机制 克制细胞免疫:麻疹 直接破坏T细胞:艾滋病 变态反映:多见,以Ⅲ、Ⅳ型居多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发热(二)代谢改变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任何动物涉及:患者、隐形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二)传播途径(三)人群易感性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二)社会因素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性一、基本特性(一)病原体多使先结识传染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性,再结识其病原体病原体推断原则——Koch法则: ①在相应疾病患者中总是能检出该病原体;②在其他疾病患者中不能检出该病原体;③能从相应患者体内分离出该病的病原体,传过几代的培养物能引起实验动物患相同的疾病;④能从感染动物中分离出相同的病原体二)传染性 传染性: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别人,传染期可作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三)流行病学特性(四)感染后免疫 蠕虫感染后不产生保护作用二、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 有助于拟定诊断、检疫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 抢救、治疗的关键时期 临床上称顿挫期4、恢复期 有并发症、后遗症的也许 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 (1)发热限度 (2)发热过程 1)体温上升期 2)极期 3)体温下降期 (3)热型及其意义 1)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并且24h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2)驰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3)间歇热:24h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4)回归热:高热连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病程中多次反复出现并连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5)马鞍热:发热数日,停热一日,又发热数日,见于登革热6)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2、发疹出疹时间:病 种水痘、风疹猩红热天 花麻 疹斑疹伤寒伤 寒天 数1233或456粘膜疹(科氏斑):麻疹向心性分布:水痘皮疹离心性分布:天花皮疹皮疹形态分类:1)斑丘疹;2)出血疹;3)疱疹;4)荨麻疹3、毒血症状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映(三)临床类型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一、临床资料 全面而准确的临床资料来源于详尽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体格检查。
具体询问病史:潜伏期长短、起病缓急、热型及随着症状、有无皮疹、出疹病日、疹型与分布等 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是传染病的特有体征:麻疹的科氏斑,破伤风的牙关紧闭,狂犬病的恐水怕风,流脑的脑膜刺激征及瘀点瘀斑,出血热的酒醉貌和鞭击样出血点等二、流行病学资料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特异性的抗原、抗体的检出可直接拟定诊断一)一般实验室检查A、血液常规检查 1、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 2、G-杆菌、病毒性、原虫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不升高或减少; 3、蠕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通常增多,减少多见于伤寒B、尿常规检查 有助于诊断钩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C、大便常规检查 有助于肠道细菌、原虫感染的诊断二)病原学检查 1、直接检查病原体 2、分离培养病原体 3、检测特异性抗原 4、检测特异性核酸(三)特异性抗体检测 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其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度升高4倍以上时有重要诊断意义 特异性IgM抗体的检出有助于诊断现存或近期感染;IgG抗体提醒既往感染四)其他检查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二、治疗方法第七节 传染病的防止一、管理传染源 1、甲类:鼠疫,霍乱城乡2h内上报疫情,农村不得超过6h。
2、乙类:SARS,AIDS,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禽流感,麻疹,狂犬病,炭疽,伤寒等 城乡6h内上报疫情,农村不得超过12hSARS、脊髓灰质炎、禽流感、炭疽,按甲类解决 3、丙类:流感,腮腺炎,麻风等 发现后24h内上报二、切断传播途径(一)隔离(二)消毒三、保护易感人群【思考题】:1、传染与传染病的概念2、感染过程中5种不同表现的定义及产生的机理3、传染病的基本特性与临床特性4、传染病的诊断应从哪几个方面收集资料5、血常规在传染病诊断中的意义6、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有哪些,各有何意义7、传染病的传染源如何管理8、保护易感人群有哪些措施第三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重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大及肝功能异常,可有黄疸甲型、戊型重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重要经血液、体液等肠外途径传播病原学】书P23(一)甲型肝炎病毒HAV1、直径27~32nm,无包膜,球形2、7个基因型,我国只有1个基因型3、感染人血清型只有1个,只有1个Ag-Ab系统二)乙型肝炎病毒HBV1、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Dane颗粒2、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3、抗原抗体系统(1)HBsAg与抗HBs 成人乙肝感染后血中一方面出现HBsAg。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 抗HBs阳性表达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既往感染、疫苗接种后2)HBcAg与抗HBc 血中HBcAg重要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游离者很少,较少用于临床常规检查 抗HBc IgM感染后出现较早,阳性提醒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3)HBeAg与抗HBe HBeAg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连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含量多 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血清转换,机体由免疫耐受转为激活,常有病变活动的激化大三阳”HBsAg(1) 阳性 抗HBs(2) 阴性 HBeAg(3) 阳性 抗HBe(4) 阴性抗HBc(5) 阳性 抗HBcIgM(6) 阴性“小三阳”HBsAg(1) 阳性 抗HBs(2) 阴性 HBeAg(3) 阴性 抗HBe(4) 阳性抗HBc(5) 阳性 抗HBcIgM(6) 阴性“HBV感染恢复后”HBsAg(1) 阴性 抗HBs(2) 阳性 HBeAg(3) 阴性 抗HBe(4) 阳性抗HBc(5) 阳性 抗HBcIgM(6) 阴性(4)PreS1与抗PreS1(5)PreS2与抗PreS24、分子生物学标记 病毒复制和传染性大小最直接的证据。
标本:血液、肝组织附:HBsAgHBeAg抗HBe抗HBcIgM IgG抗HBs临床意义+----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有传染性(大三阳)++--+-慢性乙型肝炎,有传染性(大三阳)+-++-急性肝炎趋向恢复(小三阳)--+-++恢复期,传染性低----+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未感染,无免疫力(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高度异质性:变异率极高(四)丁型肝炎病毒HDV 缺陷病毒,在HBV基础上引起重叠感染五)戊型肝炎病毒HEV5种肝炎病毒的比较HAVHBVHCVHDVHEV病毒结构+ssRNAdsDNA+ssRNA-ssRNA+ssRNA传播途径粪—口血液、性、垂直传播粪—口病情轻急性、慢性孕妇重慢性及携带者无有无实验室检查抗HAV IgMHBV MHBV DNA抗HCVHCV RNA抗HDV IgM抗HEV IgM、IgG防止疫苗无同HBV防止为主【流行病学】书P28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性5、防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