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五十年的城市建设.pdf
54页第十讲 建国五十年的城市建设本讲主要内容• 建国以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 城市化/城镇化的历程与主要特征• 城市建设发展分期• 城市建设发展基本方针• 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立法/城市规划教育• (历史文化名城的破坏、更新、保护)考工记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管子秦制中国古典主义殖民主义 西方古典主义鸦片战争1842理想主义甲午战争1895马路主义欧美近代主义民族主义国民政府1927抗日战争1937国家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现代主义唐山大地震1976对外开放1978人本主义生态主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2300年前苏联规划模式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城市规划之演变( 武汉理工大学李百浩 教授 /博士)殴美近代主义的城市规划• 1938年12 月26 日,《建筑法》公布,提出 “建筑控制线 ”• 1939年6月 8日,中国第一部《都市计划法》诞生,提出 “规划范围、用地分区、规划编制、土地重划 ”,确立了城市规划事业的国家地位,形成了统一集中式的全国城市规划制度• 1940年9月,公布了军事国防背景下的《都市营建计划纲要》,提出了“分散式规划制度”• 1943年8月,出版《国父实业计划研究报告》 ,确定了 “小、中、大、庞大”城市规模,提出了 “发展中小城市、限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分散主义规划模式。
• 1945年2月 26日,《建筑技术规则》提出了 “建筑高度控制、建筑密度控制”• 1946年4月,公布《都市计划委员会组织通则》• 影响:日本《都市计画法》、德国《防空规划法》、1924 年的阿姆斯特丹国际城市规划会议(地方规划)等• 城市规划主题: 战争、大分散、小集中、防空国家主义的城市规划• 1949年10 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十大国家建筑• 恢复城市规划,引入苏联模式• 工业化,重工业城市、三线城市• 特区城市、新兴城市• 城市扩张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苏联规划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图 (1954)苏联规划模式 ——湛江霞山新市区的环状布局结构苏联专家建议的北京市规划(1954)德国雷台尔教授建议的合肥规划方案(1958)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1972年国家设立城市规划处1973年合肥城市规划会议通过三个文件, 是文革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第一次启动1974年高等院校开始恢复城市规划专业1976年唐山大地震,再次认识到“ 建设城市无规划是不行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规划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 1979年设立了国家行政与科研机构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会议,讨论了《城市规划法》草案,尤其是形成的 10条《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标志着城市规划的第二个春天到来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 1989年《城市规划法》及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施行,标志着城市规划开始走向成熟1980年开始,先后在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实行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之后在 12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了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批准设立海南特区1990年代后,又设立 27个高新技术开发区、 上海浦东开发区和海南洋浦开发区人文/ 生态主义的城市规划• 2005年10月,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2006年4月,实施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 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规划内容:城乡统筹,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推行“公交优先”措施• 绿线、蓝线、紫线、黄线• 2007年10月28日,《城乡规划法》颁布一、社会、经济等时代背景1、 1949~1960年:中苏友好结盟时期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 ”时期“五年计划 ”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 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 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一个 “五年计划 /规划 ”•“一五” 计划时期,( 1953~1957)•“二五” 计划时期,( 1958~1962)•“三五” 计划时期,( 1966~1970)•“四五” 计划时期,( 1971~1975)•“五五” 计划时期,( 1976~1980)•“六五” 计划时期,(1 981~1985)•“七五” 计划时期,(19 86~1990)•“八五” 计划时期,(19 91~1995)•“九五” 计划时期,(19 96~2000)•“十五” 规划时期,(20 01~2005)•“十一五 ”规划时期,(200 6~2010)2、 1961~1976年:波动停滞、局势严峻3、 1977~今:改革开放、冷战结束二、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特征城市化进程大的分期起步发展阶段( 1949~1957年)较大波动阶段( 1958~1977年)持续发展阶段( 1978~1991年)快速发展阶段( 1992~)• 1949~1957年 短暂健康发展• 1958~1960年 过度城镇化• 1961~1965年 第一次反城镇化• 1966~1976年 第二次反城镇化• 1977~ 重新步如正轨年份全国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 %)城市总数(个)建制镇总数(个)1949 5 765 10.6 136 2000多1952 7 163 12.5 1511957 9 949 25.4 1761961 13 000 208 4 4291962 1941963 1771964 1671965 168我国城市发展基本情况统计年份全国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 %)城市总数(个)建制镇总数(个)1978 96 259 17 245 17.92 193 2 1731979 216 2 3611980 98 705 19 140 19.39 223 2 8741985 105 851 25 094 23.71 324 7 5111990 114 333 30 191 26.41 467 -1995 121 121 35 174 29.04 640 15 0431998 124 810 37 942 30.40 668 18 8002000 125 102 39 869 31.87 663 19 780我国城市发展基本情况统计三、城市建设的发展演变历程1、国民经济恢复和 “一五 ”计划建设时期( 1949~1957年)类型 数量 京广铁路以西 京广铁路以东 东北地区新建城市6包头(新区)、洛阳(河西区)、白银、株洲、茂名富拉尔基大规模扩建城市20北京、石家庄、太原、大同、西安、兰州、郑州、武汉、成都、宝鸡、湛江上海、天津 沈阳、旅大、鞍山、长春、吉林、哈尔滨、抚顺一般规模城市74保定、邯郸、张家口、阳泉、长治、榆次、集宁、咸阳、天水、银川、西宁、乌鲁木齐、喀什、伊宁、焦作、新乡、安阳、宜昌、韶关、南宁、柳州、桂林、凭祥、重庆、自贡、内江、宜宾、泸州,南充、贵阳、遵义、昆明、个旧、长沙、湘潭、广州、海口秦皇岛、唐山、承德、济南、青岛、淄博、潍坊、徐州、杭州、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铜官山、南昌、景德镇、九江、黄石、福州海拉尔、乌兰浩特、本溪、锦州、葫芦岛、安东、阜新、营口、辽阳、延吉、牡丹江、佳木斯、鹤岗、双鸭山、鸡西“一五” 时期新建、扩建城市一览表(一 )建设用地过大。
例如,西安在最近几年间共拨出建设用地七、二00公顷( 一 0·八万亩 ),等于解放前西安市区面积的五 ·五倍农民说: “土地像豆腐,他们( 指建设单位 )像菜刀,想切那块,就切那块 ”(二 )建设标准过高城市住房问题,愈来愈加严重……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建议:(1)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今后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建筑用地管理等方面,必须严格注意节约土地2)适当降低建设标准……• 李富春、薄一波《关于解决目前经济建设和文化建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意见》(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九日)2、 “大跃进 ”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4年)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城乡差别大,中国农民一向十分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城里人←→乡下人 “围城” 现象 “铁饭碗 ”“吃皇粮 ” 单位 工作干活打工“人民公社好 ”、吃饭不要钱“三年困难时期 ”、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高指标 ”、 “浮夸风 ”、农业:大放 “卫星 ”、工业: “全民大炼钢铁 ”“赶英超美 ”“机器到处响、工厂遍城乡 ”,仿佛 “工业化 ”就在眼前“七千人大会 ”:刘少奇在报告中将城市人口和职工人数增长过快列为1958 年以来的主要失误之一1960年 11月下旬,国家计委在北京召开全国计划会议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批评城市规划中出现的 “四过 ”问题: “规模过大、占地过多、求新过急、标准过高 ”宣布“ 三年不搞城市规划 ”3、 “三线” 建设和 “文革” 时期( 1965~1976年)• 1964年在内地建设上实行“ 山、散、洞” 的建设方针“分散、靠山、隐蔽” ─→“ 分散、靠山、进洞”• 1967年国家建设主观部门指令停止执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倡 “见缝插针” 和 “干打垒精神 ”搞建设,波及全国。
• 1973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人员仅有 700人左右,几乎不能正常开展工作4、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 1977年 ~今)“好时代 ”、 “好日子 ”四、城市建设发展基本方针1955年,国家建委党组在《关于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情况和几个问题的报告》中提出: “今后一般不应发展大城市 ”,对沿海旧有大城市和 “一五 ”计划期内新建和扩建工业项目较多的城市,其人口规模 “应予以严格控制 ”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建设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再次明确提出控制城市规模,指出: “根据工业布局不宜过分集中的情况,城市发展的规模也不宜过大今后新建城市的规模,一般地可以控制在几万至几十万人口的范围内 ”“控制大城市规模 ”与 “积极发展小城市 ”的指导思想,对新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规模结构变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城市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80年 10月,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的城市发展总方针1989年《城市规划法》(第四条)“ 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1990年代以来,大力推行“ 城市化战略”五、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城市规划的发展分期建国初: 复苏发展期1960~1976年:挫折停滞期1978~1989年:恢复发展期1990~2007年:快速发展期2008~未来: 成熟发展期城市规划的总体特征( 1)由终极蓝图走向动态过程( 2)由计划型(刚性)规划走向市场型(弹性)规划( 3)由技术型规划逐步走向综合规划( 4)由城市规划走向区域规划( 5)由精英规划走向社会规划( 6)由功能效率优先走向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1956年《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上第一个技术性规范1973年《关于编制与审批城市规划工作的暂行规定》(试行)1980年《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1989年《城市规划法》(1990年 4月 1日施行)2007年《城乡规划法》。












